黄朝商
黄朝商,研究员,玉山县人,1939年1月出生。全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
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曾任高能物理协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早年生活
1939年1月出生在一个小商人的家庭。母亲是文盲,父亲虽是小买卖人,倒也有些文化,不指望儿子经商承袭父业,在家计相当贫困的条件下,还是择校送他到玉山浙赣铁路子弟小学读书。
1952年考上了玉山初级中学。初中三年他德,智,体全面发展,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
1954年考入上饶中学,因成绩优良,先后任班学习委员、班长。
1957年,在上饶中学历届毕业生中,他率先敲开了最高学府的大门------北京大学,成为物理系的一名学生。
1959年,作为系团总支干事和系学生会体育委员,他被抽去明十三陵参加建设“新北大”,次年返校。
工作经历
196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留校任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助教。不久,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的基本粒子理论组,参加了”层子模型”的研究,并与另一位同志合写了一篇论文:《结构模型中介子的电磁衰变和轻子型弱衰变》,发表在北京《北京大学学报》上,时年仅26岁。
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
1981年12月,完成毕业论文,次年夏通过了答辩。
1982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批准,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1983年5月27日下午,在北京大会堂接受了由科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证书,成为建国后全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
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1年为博士生副导师,1992年被聘为研究员,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2 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已培养硕士生5名,博士生9 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名。此外,指导和合作指导博士后十名。
从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至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曾任高能物理协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1983年至1985年期间,作为西德马普协会的访问学者在柏林自由大学作研究。1986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23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1989年、1990年,1993年至1996年,分别到美国、德国、意大利、芬兰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多次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报告。
主要成就
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领域的研究,在微扰量子色动力学的应用、B物理和CP破坏、标准模型扩展与新物理探索、弦理论和二维共形场论等方面得到了一系列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已在国内外本学科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单篇引用超过50次以上的有8篇。
“弦理论若干特性的研究”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星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重味、超对称和新物理探索” 2007年获第六届“周培源物理奖” 。
1992年起参加由国家科委下达的重大项目即攀登项目《九十年代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面向21世纪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的《重味及对称性破缺》课题、重大项目《理论物理及交叉学科重大前沿课题》中的面上项目《重味、超对称和新物理探索》课题等。
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P破坏和新物理探索”。
个人作品
与另一位同志合写了一篇论文:《结构模型中介子的电磁衰变和轻子型弱衰变》,发表在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参加由国家科协下达的重大项目即“八五”攀登项目:《九十年代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为主要成员之一,并负责主持了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的《重味及对称性破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