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海晏堂

海晏堂

海晏堂是圆明园古迹,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海晏”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海晏堂的“十二生肖像喷水池”闻名世界。

海晏堂有身穿罗汉袍的十二生肖像,每个生肖喷水用以报时。由人工操纵的提水机械龙尾车扭水旋转上升,形成高位水,由机械控制,每隔一个时辰(两小时)由十二生肖依次喷水,到正午时分,十二个生肖同时喷水。

海晏堂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圆明园牛首铜像、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原地区,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鼠首铜像与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中国,入藏国博。

2016年7月27日,海晏堂蓄水楼本体加固保护工程历时两个月竣工。保护工程对夯土台四角进行包砖支护、顶部防水处理等。

建设背景

简介

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锡海】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水力钟”。

海晏堂所在的西洋楼区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2%,而圆明园真正的精华部分为经典的中式园林。因此,海晏堂的地位在圆明园中并不高。

现今圆明园内兀立的几根精雕的异国情调的方石柱,是原“方外观”遗址,它是爱新觉罗·弘历的宠妃——容妃在圆明园居住时作“礼拜”的地方(容妃信奉伊斯兰教)。由“方外观”东望,三合土高台前有一个3块巨石刻做的河蚌,游人都愿在上面留影。远望,这个大蚌壳就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这便是当年“海晏堂”的西门。

这座洋楼一反中原地区皇家建筑的传统,坐东朝西,因此西门即为正门。门外平台当年左右对称地修了石阶和扶梯式的流水下坡石槽,槽壁就是扶手墙;墙边的水流分级下泻,形成折叠瀑布,直入下面的水池;水池内有12只铜铸的小动物,按中国地支顺序,铸成12属相的样子,代表12时辰。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小动物就喷出水来,到午时则12只小动物一齐喷水,这就是十分有意思的“水力钟”,其实,它的原理和我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的原理一样,不过经由洋人点化,又富于中国味,在皇帝眼里,就成了新奇、合意的动态游娱之物。

建筑特色

“海晏堂”的中心建筑是一座11开间的“工”字楼,楼南楼北也各有小型喷泉池。此楼即是附近各喷泉群的供水楼。楼东西两头为提水用的筒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海高台,台上砌蓄水池,俗称锡海,一次可蓄水160余立方米。初建时提水机械是蒋友仁设计的龙凤水车,用人力“蹬攀”;三四年后就改安辘轳,用大罐打水上楼。

用砖石砌成高台,高台上修有贮水池,供应周围喷泉用水。贮水池周围用锡板包严,防止渗漏,故称“锡海”。“锡海”能储水180吨,贮水是用“龙尾车”(靠机械原理将水位提高的一种水车)向上输送至“锡海”,然后再利用地心引力使水经过铜管流向喷泉。可笑的是,设计“水法”的法国教士蒋友仁,在乾隆三十九年病逝,宫内未留下此技传人,没有人能够修整、使用“龙尾车”。每逢皇帝游园,只好劳累小太监汗流浃背提水上楼,俟皇帝驾临再开水闸放水,皇帝离去,喷泉也就没有了。

价值意义

点评

作为最大规模的欧式建筑,这座建筑物西方巴洛克的成分还是超过百分之六十,其十二生肖喷泉更是成为其象征。很多人都忽视了海晏堂后面的蓄水楼,海晏堂前方的大贝壳以及罗马废墟般林立的第一层大部分石柱也成为了圆明园的象征之一。当然,由于建筑规模比方外观宏大,所以第一层的石柱并不显眼,又因为被大台阶所遮挡,故而过去大多数人看海晏堂都看其第二层,而今天人们也要很费力的绕过前方的大台阶寻找海晏堂的第一层。海晏堂和其他西洋楼建筑一样,被焚烧后只焚烧了屋顶,但是石料遭到军阀盗运,第二层连同第一层天花板被拆光,第一层石柱和墙面多半保存,至于那十二生肖喷泉,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部分头部了。

参考资料

文化: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介绍.澎湃新闻.2024-02-23

海晏堂大水法.故宫博物院.2024-08-04

喷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3

圆明园海晏堂蓄水楼本体加固保护工程竣工.河北新闻网邯郸最新新闻.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