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自明
杜自明,中医正骨专家。近60年的医疗实践,于中医正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众多患者解除伤痛。晚年为发展中医正骨学术、培养正骨人才做出了较大贡献。
人物经历
杜自明,满族,187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正骨世家。6岁进私塾,并随父习练武术,在少林武功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及长,大部分时间务农;同时跟随其父临症,学习骨伤病的诊疗技术。经过16个春秋的刻苦学习和从未间断的临床实践,终于较好地掌握了世代家传的理伤正骨技术。在此期间,为了提高其本人的理伤正骨技术和进一步增进武术功底,曾多次外出寻师访友,在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拳师或民间正骨医生的门下虚心求教,对不同流派的正骨技法,做到兼收并蓄,丰富和提高了自身医学理论和理伤正骨技术,同时在少林武功方面,也取得较深造诣。1902年在成都悬壶应诊。因其理伤正骨技术高明,不论对骨伤常见病还是疑难病的诊治,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杜自明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医德高尚,能广泛接触不同阶层的病人;对贫寒患者的诊疗,有时非但免收诊金,甚而还能尽自己的可能为其解决伤痛及饥寒之苦,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因而他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留有良好的印象,他的理伤正骨技术也逐渐为医林所推崇,并誉满祖国的大西南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杜自明虽年逾古稀,但对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聘请各老中医参加政府工作、医疗科研工作等方针、政策和措施,表示热烈拥护。由此激发了他为广大劳动群众诊疗伤痛和为人民卫生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热情。他言行一致,勤奋工作,一心为了中医正骨事业的发扬光大,深得成都市人民的信任的推崇,先后被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市人民代表。为了支援建国初期祖国大中国西南地区铁路建设,他满怀激情地担任了西南铁路基地医院特约医师的光荣任务,为诊治工伤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久,为响应党关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号召,他又兼职于四川医学院骨科,从事中医骨科临床教学工作。
1955年,卫生部组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曾广泛邀聘全国各地知名中医专家参加中医的整理研究工作。杜自明作为四川省著名正骨专家被正式聘请到京,出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在北京工作期间,他虽然年迈八旬,依然壮心不已,对中医事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正骨临床工作,连续数年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并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正骨经验传给下一代,培养多名正骨人才。杜自明的工作成绩获得部、院领导的好评,他的理伤正骨技术也得到同道们的广泛赞许,先后被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六好”工作者,卫生部直属单位先进集体及先进工作者代表,并担任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杜自明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所给予的荣誉铭刻在心,倍受激励,曾感慨地说:“这些是我在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抱定决心,一切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手法治疗
杜自明在理伤正骨技术方面之所以有较深造诣,这和他良好的武功基础息息相关。他在临床疗效方面之所以获得医患一致的好评,是因为他一贯重视手法治疗和患者坚持自我练功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杜自明非常重视“练功”。他强调的练功,包括医者与患者双方。前者要求医生本人坚持练功,目的在于培养强健的体魄,以期能够胜任繁重、多样的临床治疗的需要;后者是要求病人遵照医嘱有针对性地配合体功锻炼,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加速病体康复过程,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杜自明重视、强调上述原则,并不意味着排除药物疗法。相反,他对药物治疗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即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法则,做到内外兼顾,更多的是从病人整体情况出发。他所用的家传理伤内外医方就是根据这个法则制定的,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在骨伤科临床的集中反映,也是杜自明理伤续断治疗的显著特点。
伤科手法
杜自明把他长期临床实践所积累的伤科手法归纳为理筋手法与正骨手法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分筋理筋、弹筋拨络、摇升降、按摩镇定;后者则分为接、卡、挤、分、旋、端、靠。临症时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选择运用。特别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时,他非常重视理筋手法与按摩、捏按的合理配合,认为后者手法有理通经络、摩散肿结的作用,是分筋理筋的辅助手法。同样,他在运用正骨手法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也对按摩、捏按手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后者手法本身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改善肌肉紧张等作用,而有利于骨折的矫正和容易使脱位入。值得提出的是,杜自明对助手、学生学习手法的要求甚是严格,认为医者必须做到手法熟练、技巧娴熟、动作敏捷、辨证施术,方能尽快地为病人解除伤痛之苦。如果机械地拘泥死板手法,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不适或痛苦。因此,他要求运用手法必须做到沉(心境沉着)、和(态度和蔼)、巧(心灵手巧)、快(手法快捷)。正是基于上述思想,杜自明把数十年所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为十个方面,称之为“十要”,即:认识结合思想为要,大胆结合细心为要,诊察结合按摩为要,治疗以辨证为要,脱臼以合榫为要,骨折以对合为要,敷药以对症为要,包扎以有效为要,固定以多考虑为要,服药以配合为要。这些观点是杜自明理伤正骨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人才培养
杜自明一生勤奋好学,对理伤正骨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他为培养骨科人才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把他的心得、经验传给助手与学生,为祖国培养了一批理伤正骨人才,也使杜自明家学后继有人。杜自明的学术经验还较集中地记载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一书中。该书根据杜自明的口述与临床示范,由学生整理编撰而成,较全面介绍了杜自明主要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刊行后深受骨伤科同道的赞赏。
如前所述,杜自明的理伤续断手法是由理伤与正骨两大类手法组成,而每一种手法都是针对病体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思想而设立的。在每类具体手法之间,充满了辩证思想;每一组手法都体现在治则上矛盾双方的统一。仅就理筋手法而论,包括分筋理筋,弹筋拨络,?摇升降、点穴镇定等手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例如分筋与理筋就有着不同的临床意义。分筋是重强刺激,属于破坏性手法;而理筋则是弱刺激,属于安抚性手法。二者先后应用于肌肉间隙与肌束的病变部位,常在治疗筋络伤患过程中使用。因此,虽然分筋理筋并提,但方法不同,作用各异。分筋是借助手指的力量,强行分离变硬、僵化、粘连的组织,是解决痕块的有效手段,对局部组织可以造成小范围的轻度再损伤,所以他要求用力不宜过猛,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而理筋手法,实际上是一种轻按摩的直线移动法,仅作用于肌肉的病变部位,是强刺激后的安抚性手法之,对分筋过程中所产生的局部疼痛或不适感,可以起到镇痉、止痛、顺通络脉的安抚作用。
弹筋拨络皆属于强刺激手法。两种手法各用于不同部位,是根据组织结构的弹性张力不同而划分的。弹筋是拿法的衍化法。它着力范围虽小但作用力量大,是一种重强刺激,对因跌、摁、闪、凝或风寒侵袭肌肤所引起的肌肉痉挛、僵硬、疼痛与功能障碍,有舒理、通经络、解痉止痛的作用。而拨络手法虽然也属于强刺激,但它与弹筋相比则是一种小范围的破坏性手法,介于分筋和弹筋之间,常用于肌腱、韧带与周围组织粘连的分离,以恢复其正常的弹性与张力。尽管弹筋拨络并提,但就其治疗作用看,后者是一种相对的弱刺激。
摇升降手法是强力的姿势性被动运动,是通过关节部位治屈、伸、旋转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类手法。其中的?法与摇法又是两个特殊的强刺激手法,是运用机械力的杠杆作用,迫使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的分离;而升降法则是通过患者自身的屈伸动作,加快气血的升降,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属于导引疗法的一种,其间虽有大升降与小升降之分,但与?摇法相比,后一手法对机体的刺激性甚小,属于辅助性疗法之一。
同样,点穴镇定手法并提,也体现手法上的辩证观。点穴是指针在伤科手法中的应用,因指压穴位与力量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顾名思义,镇定手法是一种辅助疗法,用于各种强刺激手法之后,以强化刺激效果。
各种正骨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机理,也蕴藏着上述同样的辩证法思想,此不赘述。
杜自明在其著述中反复强调:在各种手法应用上,“不可拘泥,要灵活辨证掌握”,特别是他所创用的各种骨伤疗法无不遵循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指导,并获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为后学树立了榜样指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
主要论著
1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参考资料
四川省二中医院“杜氏骨伤疗法” 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企业家日报电子版.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