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铁矿
海南铁矿,包括石碌铁矿和田独铁矿,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赤铁矿类,是我国开发较早,规模较大,原矿品位较高的铁矿石生产基地。田独铁矿位于三亚市田独黄泥岭西北山麓,总储量为500万吨,已于1960年采完闭坑。
铁矿介绍
石碌铁矿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境内,是我国大型露天矿之一。 “石碌”一名的起源,据考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在此大山地表发现了绿色铜矿石,呈孔雀石类型,故名“石绿岭”后改称“石碌岭”,因石碌铁矿地处境内,故名。
石碌铁矿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品位居全国第一。它不仅有丰富的铁、钴、铜资源,而且还有、硫、银、金等多种矿产资源。做为我国著名的大型富铁矿床,石碌铁矿累计探明总储量4.66亿吨,含铁平均品位48.81%;另有一个大型富钴矿床,累计探明钴金属量1.3万吨;同时探明具有中等规模富铜矿床,探明铜金属量7.5万吨等。被誉为“亚洲第一富铁矿”。
石碌铁、钴铜体赋存于约8.4亿年前形成的地层中,该地层被地质学家命名为石碌群。矿区为一呈北西西——近东向的复式向斜,其生成发展控制了矿体的重新就位。石碌铁矿受石碌群地层及构造的控制,而石碌群地层主要分布于石碌地区。石碌铁矿矿体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岭,西起石碌岭,东至红山头,方圆16平方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狭的长条形。主体矿分布在石碌镇正南一公里一带,以北一主矿体为中心。
海南铁矿的发展,从明清时期的私挖盗采,到日本侵略中原地区时期日寇对铁矿石的疯狂掠夺,民国时期的半停产,再到解放初期的恢复生产,1956年—1985年的三次扩建,2007年的改制重组,历经300多年,一路坎坷走来,几经波折,最终重现辉煌!
生产与发展
海南省铁矿的规模开采,始自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后,由日本政府授权“石原株式会社”投资开发。当时有石碌铁矿和田独铁矿两个矿山,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止,日本在海南铁矿的采矿量总计338.68万吨,共掠走矿量338.27万吨。日本投降后,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接收了石碌镇铁矿,并于1946年成立资源委员会海南铁矿筹备处,1948年正式成立海南铁矿局,下辖吉阳区、石碌两铁矿。石碌铁矿从接收到1950年中国国民党溃退6年时间,一直没有恢复生产。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1950年10月,海南铁矿局田独铁矿和石碌铁矿保管处改名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田独铁矿。1950年6月,田独铁矿奉命停产保管,成立了田独铁矿保管处,停产保管至1952年10月。1952年11月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撤销海南铁矿保管处,成立华中钢铁公司中南第一铁矿。1955年2月,中南第一铁矿改名为海南铁矿,1958年12月,海南铁矿改称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1962年7月,海南钢铁公司又恢复原称—海南铁矿。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各地均成立革命委员会,接管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 1968年海南铁矿成立了海南铁矿革命委员会,全面接管海南铁矿。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5月,海南铁矿革命委员会恢复海南铁矿的原名。1988年,海南建省。1993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铁矿更名为海南钢铁公司(简称海南钢铁有限公司)。2007年8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海钢重组改制,成立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0%,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0%,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它的发展分为四部分:(一)解放前(二)建国后矿山的恢复扩建与发展(三)稳步发展,扭亏为盈(四)飞速发展,改制重组。
解放前
1.田独铁矿
田独矿山的铁矿石资源,在清朝末年被当地村民发现,曾用土法开采一段时间而废弃。后来,法国人曾在东矿体之山麓,打孔百尺,虽获矿苗,但未开采。
1935年,中华民国建设厅派员到田独勘查,虽也发现铁矿石资源,但亦未开采。
日本侵占时期(1939年—1945年):
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省后,日本政府即派海军特务部北浦大佐带领地质及工程人员进行调查,发现田独铁矿资源,后又派“石原株式会社”技师松山详加复勘,勘查结果认为,储量虽然不多,当时估计只有150万吨,但质量之优,不可多得。因此,日本政府便授命“石原安尼普株式会社”投资开发,先后分三期进行掠夺性开采:
第一期:1939年2月至1940年6月,原计划年产30万吨,实际年产量只有169500吨,仅完成原计划的56.5%。当时只有简单的机械设备,如采矿用小型的凿岩机,运输采用10吨的小轨车拉2吨的小矿卡,其余大量的是人工作业。
第二期:1940年6月至1941年9月,计划年产60万吨,实际只达到计划年产量的56%。这时期,增加了一些些运输设备和矿山建筑工程,如皮带运输设备和万吨矿仓等,但生产仍以人工为主。
第三期:1942年至1943年3月,日本政府由于当时侵略战争所引起的经济衰竭急待补充,更加紧了对田独铁矿资源的掠夺,计划年产120万吨,但实际年产只达到计划的76.5%。在这期间,增加0.5m³电铲5台,推土机7台,层面的万吨矿仓全部改用胶带战略运输机,矿山码头改为38吨火车牵引运矿。日本掠夺田独铁矿资源,于1939年动工,1940年投产,直至1944年因盟军飞机封锁海域而停产,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而告终。从1940年到1944年,日本在田独铁矿的采矿量总计1691623吨,累计掠走矿量1687689吨。
1945年冬,吉阳区铁矿由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接收,成立海南铁矿筹备处,1948年正式成立海南铁矿局,下辖田独、石碌镇两铁矿。田独铁矿于1947年开始运出铁矿,1948年正式复工开采。
海南铁矿局田独铁矿时期,实用职工600余人,由于当时通货膨胀,工人生活困苦,加上不及时发工资,工人忍无可忍,1949年下半年,进行全矿性罢工,包围了当时副局长(兼矿长)孙怀义办公室,孙被迫以黄金、港元发工资,工人罢工胜利。
1950年4月,海南解放前夕,中国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破坏,放火焚烧中站和田独两个发电站以及矿桥、压风房、机修厂、修机房和材料仓库,并在码头和装矿机安放了炸药,准备撤离后用军舰开炮炸毁,幸好人民解放军赶到,才幸存下来。
1947年国民党运出日本时期的存矿4016吨。1948年~1950年,田独的采矿量总计522150吨;1947年~1950年,运出铁矿石578359吨,分别卖给台湾钢铁机械公司和香港联华公司。
2.石碌铁矿
石碌矿山最初是作为铜矿开发的。《昌化县志》记载:明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张三光赶走矿盗,严禁私采亚玉山(石碌岭)铜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6月,因民间盗采铜矿猖,官府在石碌镇水头村立一块严禁私采碑。
1884年,英国华裔商人张鋆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对石碌矿山进行开采。当时是从石碌岭的西面露天点开挖,采取正面钻凿的办法开采矿石,然后利用畜力、牛车将矿石运到80公里外的儋州海头铸冶。
明至清的几百年间,石碌铜矿多为私采,故几次议开几次禁采。1974年12月21日,铁矿工人在北一主矿体412m层面作业时,从有铜矿处挖出2具留长辫子的木乃伊和2把三角铁耙,证实是清朝年间工人挖铜矿时塌方被埋没的。
1933年,海南岛成立琼崖实业局,接受华侨投资开发本岛资源。1935年,琼崖实业局派人到石碌岭调查铜矿,意外发现此处铁矿储量颇丰,品位极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采。
日本侵占时期(1939年—1945年):
1939年2月,日寇铁蹄踏上琼岛,为了实现其“以战养战”、“就地供给”的战略,随即派出调查队对石碌铁矿进行勘查,查明石碌铁矿矿源之丰富、品质之优为各地所罕见,立即授命日氮肥料株式会社投资开发。同年,该“安尼普株式会社”改名为“日窒海南兴业株式会社”。
日本侵略者曾制定出三期掠夺计划:第一期年产铁矿石100万吨,第二期年产铁矿石200万吨,第三期年产铁矿石300万吨,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掠夺计划一直没有实现。从1939年动工到1945年投降止,日本侵略者的总采矿量695274吨,只是第一期掠夺计划的三分之二,掠夺走矿量694945吨。
日本侵略者开采时期的规模及装备:
(1) 石碌镇矿山主要设备和建筑:
采矿设备: K—120型3立方电铲4台,K—50型1立方电铲1台,Ob—1型穿孔机1台,各类凿岩机93台。
运输设备: 300匹马力卷扬机3台,80匹马力卷扬机2台,6千吨矿仓上部输送带4条(未完成),破碎厂以下运输胶带4条,汽油牵引车23台及载重2吨矿车等等。
破碎设备:未完成的破碎厂系统及安装好的圆锥破碎机1台。
辅助生产设备:机械修理房、锻工房、铸造房、压风房、化验室以及仓库等。
(2)码头、铁路设施:八所港码头及装卸设备;石碌镇至八所52公里专用铁路。
(3)动力设施:在东方广坝建有7000千伏安水轮发电机厂房及全部输电设备。东方---石碌50公里66千伏的输电线路、66/3.3万伏降压变电所,以及柴油发电机等。
日本侵略者掠夺石碌的矿产资源,以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主要开采北一主矿体下部坡积矿及北三坡积矿等几个层面。北一主体矿上部510M、400M、350M、300M等几个层面仅开了路堑,未进行采矿。当时矿山运输系统大部分未建成。电铲设备仅用于开拓层面及公路,对于生产层面的矿石采掘及装车,全部用矿工劳役完成,人力装车后,用卷扬机及上部胶带运输运往矿仓,再用20吨矿车运往八所码头,生产流程比较简单。
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海南省矿产资源,先后从各地抓来4万余劳工,分别在矿山、电站(厂)、码头、铁路等处做苦工。由于日军对劳工的残暴虐待,在日本侵占的6年中,死亡和逃跑的劳工不计其数,到日本投降时,仅幸存5803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石碌铁矿由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接收。1945年12月成立资源委员会海南矿电业接收办代表办公处,1946年8月资源委员会海南铁矿筹备处成立。由于中国国民党腐败无能和两次台风袭击,使石碌铁矿成了废墟,从接收到1950年国民党溃退的6年时间,一直没恢复生产。他们接收后,把日本时期幸存的5803名工人大部分遣散,小部分抓去当兵,只留下田独600余人,石碌320余人,进行所谓的停产保管。
1946年9月7日、14日两次大台风袭击石碌镇、八所地区,当时房屋、仓库、厂房、电杆等设施倒塌过半,石八铁路路基、涵洞多被山洪冲毁,叉河铁桥17座桥墩被冲垮,东方水电站水渠堤岸被冲毁,机组被淹没,终止发电,石八铁路交通中断;劳工没有工资发,开始只发生活费和9两米,后粮食断运,以瓜菜充饥。当时矿山设备、仓库物资被盗严重,虽然成立了矿警队,但矿警队与官商串通一气,明偷暗盗,特别是1949年8月间,他们面临溃逃,大肆盗窃仓库物资,任意窃卸机器设备,用牛车运往各地贩卖。
1950年4月13日,我琼崖纵队约3000余人,为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转战石碌镇,住宿一夜。次日清晨离矿后,中国国民党土匪潜入纵火,焚烧仓库、机械厂、压风房、发电所和职工宿舍等。他们在八所码头、矿桥还安放了炸药,幸好我军行动神速,及时赶到,才免遭彻底破坏。
建国后
建国后矿山的恢复、扩建与发展(1950——198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前进直逼海南省,在琼崖纵队的积极配合下,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同年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6月13日军管会派出军事代表,接管了海南铁矿局田独铁矿和石碌铁矿保管处,7月16日正式任命谢亚江为海南铁矿局代理局长兼田独铁矿代理矿长。军事代表接管以后,分别在田独、石碌贴出复工布告,要求原代理局长兼田独铁矿代理矿长返矿工作。后来陆续回来报到复工的共有1023人,其中田独地区728人,石碌地区所属(包括八所港、东方电站)295人,这批矿工成为后来恢复矿山生产建设的骨干力量。
1950年10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管辖海南铁矿局田独铁矿和石碌铁矿保管处,改名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田独铁矿,任命陈全同志为代矿长,谢亚江、李民志为副矿长,并相继建立了党、政等各级组织。为了发挥工人的当家作主作用,还成立了矿山工人管理委员会和工人纠察队,工人们选出自己的优秀代表,参与矿山的管理和保卫工作,昔日苦难的矿工,成了矿山的主人。从此,这个矿的广大职工,在党的领导下,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矿山的恢复、建设和生产中,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千疮百孔的旧矿山终于建设成具有高度机械化开采水平的大型露天矿山,成为全国著名的铁矿石基地。
1、田独铁矿的恢复与生产
1950年6月,因朝鲜战争导致海路运输中断,田独铁矿奉命停产保管,成立了田独铁矿保管处,停产至1952年10月。随着全国国民经济迅速好转,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于1952年11月4日决定,撤销海南铁矿保管处,成立华中钢铁公司中南第一铁矿,同时任命李黎明同志为矿长,林衡同志为第一副矿长,谢亚江同志为第二副矿长,并要求尽快恢复矿山的生产。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不仅修复了旧厂房、旧设备,而且增加了 1.25立方米油铲机和推土机等新设备,使田独铁矿于1953年2月正式投产。1954年7月华南局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决定厂矿企业实行一长制。根据这个会议精神,海南铁矿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建立了以矿长为首的生产指挥系统。由于加强了管理,产量持续增长,1954年富铁矿产量43万吨,1956年提高到84万吨,矿石成本从每吨7.39元,降到3.86元,受到冶金部的表扬。此后国家陆续投资384.4万元,进行矿山生产流程改革和设备更新。1955年层面矿石改为溜井,1956年下部矿石提升改用卷扬机,从而取代了用手推车和皮带运输,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改善了作业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矿山自1953年投产,1960年6月开采完毕,7年半中,年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为国家提供了3545985吨优质铁矿石,积累了35972200元的利润。
2、石碌铁矿的恢复、投产与发展
石碌铁矿,由于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接受后遭遇盗窃和两次台风的袭击,以及中国国民党溃逃时的严重破坏,矿山举目荒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要在短期内恢复矿山生产,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南工业部军政委员会指示,石碌铁矿进行保管,成立石碌保管处。当时石碌保管处共有312人,其中工人181人,矿警卫大队131人(包括石碌矿场分队50人,八所分队61人,东方分队20人)。
1952年冬,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决定开发海南石碌矿山资源。次年年初,中南地质局派410队到石碌矿山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地质队先后对石碌岭及其周围勘查,除逐步查明北一主矿体的地质矿产资源外,还发现主矿体附近的槭树下、枫树顶、生石灰坑以及保秀、正美等大小矿体,进一步扩大了石碌矿藏的储量和范围,为石碌铁矿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经过各方面的充分准备,1956年1月,石碌铁矿建设工程开始。建设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恢复建设工程(1956年1月—1958年6月)。本期工程设计年产铁矿石110万吨,总投资3547.61万元。主要工程项目有:
(一)新建与修复矿山采运工程,主要有:新建西胶带运矿系统胶带5条,(共长543m)、转运槽3个(共长153m)、东胶带5条(共长434m)、修复层面运矿路线、6千吨矿仓、300匹马力卷扬记3台、80匹马力卷扬机1台,K—120型3立方电铲3台,牵引车24台。
(二)恢复石碌——八所专用铁路线,全长52公里,路基重筑,铁轨重铺,枕木全换,新建大桥3座,机车全部修复,于矿山投产前全线竣工通车。
(三)修复东方水电站,1958年5月1日开始供电,改装后的发电量为5600千瓦,新架设66000伏高压输电线路69.7公里,在东方发电站未修复前先修复石碌柴油机发电厂供电。
(四)新建和修复石碌、八所各种机电修理设施。
(五)修复与扩建八所码头,修复后使八所码头可同时停泊万吨巨轮2艘,并能同时装矿,配套机械装卸设备,装船能力每小时为3000吨,年吞吐量300万吨以上
(六)修复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工程。
(七)新建公路运输线17公里,矿内公路可达400m层面。
(八)新建通讯线路88公里。
第二期建设工程(1958年7月—1971年12月)。本期建设工程设计年产铁矿石270万吨,总投资7736.08万元,其主要工程项目有:
(一)510m层面至400m层面平洞溜槽及溜井工程。
(二)北一主矿体剥离工程。
(三)破碎厂及平炉筛分工程,西胶带系统扩建胶带1623m。
(四)北一主矿体至枫树下矿区的1067m铁路运输线,以及枫树下矿体的开拓工程。
(五)新建1500千瓦火力发电厂1座,新建生产能力50立方/小时的氧厂一座。
(七)400m层面电机车摩电路及牵引变电站工程。
(八)400m层面至215m层面箕斗工程。
(九)矿山公路及民用建筑工程。
(十)新建石碌机修总厂工程。
第三期扩建工程(1972年—1985年)。这一期扩建工程从原有的采矿能力270万吨/年扩建至460万吨/年,总投资额19782.86万元。从1970年开始购置采运设备,1974年主体工程开工,1985年全部完工、达产。
(一)采剥及配套工程,计划投资额12637.28万元。
(二)选矿工程,计划投资额6345.58万元。
(三)北一240m层面深部开拓工程,计划投资额900万元,于1982年开工,1984年基本建成,1985年上半年投产。
海南铁矿自1957年7月1日投产以来,截至1983年末,累计为国家提供了5192万吨优质铁矿石,分别售给武钢集团、湘钢、上钢、包钢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太钢集团、[{'cellPosition': None, 'link': 'http://www.baidu.com/link?url=w443kIvP4qs08KYLaS6ZdHAckEksRPsJwI6bHcZbckg618TeJoA2ltUF_q13Vsoq0PJjMLG7Y17qUsNk4cNxD_', 'text': '首钢水钢', 'type': 'url'}]等73家用户,为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十年动乱期间,曾一度出现剥离欠账,采剥失调,到1974年止,采剥欠账高达820万吨。从1975——1981年(分别还剥离欠账52万吨,216万吨,188万吨,100万吨,56万吨,107万吨,153万吨)逐年还清了剥离欠账。
扭亏为盈
稳步发展,扭亏为盈(1986—2003)
“七五”(1986—1990)期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海南铁矿继续稳步发展,矿山三期扩建按设计全部建成,已形成年综合生产能力460万吨的规模。5年间,工业总产值完成5.45亿元,比“六五”时期提高8.69%;铁矿石完成2159.3万吨,比“六五”时期提高11.82%;成品矿完成1722.18万吨,比“六五”时期提高10.87%;利润总额完成2.78亿元,完成计划的111.71%,上缴利润和各种税费2.33亿元。
在科技应用和节能减排方面,矿山制定了主要生产工序的电力消耗、煤水、压缩空气、氧气消耗、各类汽车、油耗等五种定额。大型部控设备实行单机计量,综合配备率达98.3%,能源进出口矿计量检测达100%,实现了电子计算机编制能源平衡表。在应用节能新技术上,全矿更新了107台节能电机和变压器,主要生产单位安装了无功补偿电容器和电机无功就地补偿装置,全面推广使用汽车节油器和金属清洗剂,采矿工序能耗连续三年达国家一级标准。矿山按“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办矿方针,建成投产的项目有:橡胶衬板厂、板簧厂、中锰铁球厂、三亚度假村、轧钢厂等。矿山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是“国家一级节能企业”,被冶金部评为“企业管理优秀单位”,被国家财政部授予“全国先进财务工作集体”,荣获“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状”。
“八五”(1991—1995)期间,共完成采剥总量7223.4万吨,铁矿石1903.8万吨,为国家输出商品铁矿石1433.2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60862.4万元(现价),实现利税24291.4万元。采剥总量平均每年1444.7万吨,采出原矿平均380万吨,接近设计能力,采剥比控制在2.05——2.6吨/吨以内。
科技方面,“八五”期间共投入631.6万元,完成104项科技项目,其中白磨机耐磨橡胶衬板、棒磨机耐磨橡胶衬板、球磨机耐磨橡胶衬板等三项产品获海南省新产品开发一等奖;地质数据库系统与计算机辅助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系统,铁、钴、铜矿南矿区边坡稳定性研究等7项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奖。进行了粉矿入磨选别和贫矿半自磨工业试验,调整了富矿系统筛选流程操作参数,实现输出铁矿石合格率达100%,完成维简工程投资20055.38万元,确保采场开拓和技术措施工程的如期竣工;引进购置了重型振动筛、反铲、电机车、重柴车等一批设备。1991—1993年连续名列中国黑色金属采选业最佳经济效率企业第一名,1992和1995年两次入选“国有企业500强”。
1990年7月,海南省将35万吨的海南钢铁厂业主转交海南铁矿承办。在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三通一平于1992年开始,但因种种原因,该项目被迫停工。
1993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铁矿更名为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南钢铁有限公司)。海钢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继续努力开拓,以各种形式投入资金,开发工业、农业、旅游业、实业贸易等方面的新项目。先后建起了石碌轧钢厂、轮胎翻新厂、复合袋编织厂。新开辟热带水果园,办起了实业公司,完善了广州琼州大酒店、珠海琼州大厦、海口滨海大酒店、三亚度假村的设施建设,种植橡胶8000多亩。
1995年,海钢首次出现亏损。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滞后和税赋过重。旧的管理体制在国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已经不适应海钢发展的需要。而且,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新税制后,每销售1吨铁矿石负担的税费由原6.15元增至25.09元,增长4.1倍;每百元销售收入负担的税费由6.19元,增长2.6倍。其次是外欠货款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达7.8亿元。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钢铁企业限产压库,矿石需求减少,加上进口矿石猛烈冲击国内市场,使矿山的市场占有率降低,粉矿严重滞销,铁矿石单位成本直线上升,经营管理不善和铁矿石单位成本的暴升,使企业走入亏损的困境。
1996年至1999年,是海南钢铁有限公司从计划经济进一步走向市场经济,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历史时期,也是海钢职工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不断减亏扭亏,努力摆脱困境的不平凡岁月。海钢从转变观念入手,变“坐商”为“行商”,充实了营销队伍,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利用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稳住老客户,开辟新市场,铁矿石年销量从1996年的211万吨,增加至1997年的243万吨,1998年的266万吨,粉矿用户从原来武钢集团一家,增加到上钢一厂、梅山、马鞍山市、柳钢、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等6家,1998年粉矿销量达36万吨。1996—1998年基本实现了当年货运款当年回收。3年累计完成采剥总量4657万吨,输出成品矿量720万吨,亏损逐年下降,从1996年的7047万元,1997年的4487万元,减至1998年的2915万元。海钢学邯钢集团,降成本,把成本费用指标作为生产经营责任制的重点考核内容,层层分解落实,严格考核,实行成本否决,实施工效工资挂钩全员风险抵押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在矿山自然条件恶劣,生产设备老化和增支减利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成品铁矿石单位成本逐年下降。1996年—1999年,投入资金8271万元,完成120m层面开拓等一批重点工程,更新补充了20台重柴车、36台红岩车、4台铲机、1台牙轮钻、2台推机等一批生产设备。
海钢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财务集中管理体制,制定并实施经济责任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把二级单位改制为模拟平均运作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形成较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指标体系,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对公司所有机构进行调整,撤并了捡矿大队、通讯部、退管处、维简处、培训处、汽管处等一批二级单位和处室,改革了职工教育培训、卫生医疗、普教系统的管理体制。改制成立了物资供应公司、生活服务公司,依法对原橡胶衬板厂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将宾馆、电视台、绿化队、印刷厂等从机关中分离出去,进一步减员增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职工辞职、调出、停薪留职政策,清退了临时工。裁减富余人员,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海南钢铁有限公司还完成对海南鞍钢实业总公司的兼并工作,并通过债权转移方式出资与鞍山钢铁集团共同组建“海南省鞍海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经营原海南鞍钢实业资产。投资350万元兴办琼海市热带水果项目。
至1998年底止,在册职工8912人,比上年末减少2003人,减员幅度18%,比1995年末减少3065人,三年年均减员1000人。劳动生产率由1995年的16913元/人····年,提高到1998年的24100元/人·年,公司机构由1995年的63个调整为1998年末的43个,其中机关机构由原来的26个减至15个;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1031人减少至470人。通过分离辅助,已有约1700人不再吃铁矿大锅饭。
1998年6月,正式启动被誉为“希望工程”的钴铜项目。与华北冶金建设公司合作,组建“海南富海华钴铜有限公司”,共同开采钴铜矿资源。采选工程于1998年7月动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2001年11月通过综合验收,工程合格率为100%,形成年产钴铜原矿16.5万吨的地下开采能力。
2000年—2003年,是海南钢铁有限公司控亏扭亏,摆脱困境的重要时期,连续八年亏损的不利局面终于在2003年得到扭转。2000年至2003年上半年,国内铁矿石市场持续低迷,用户纷纷对海钢的矿石提出降价、降量的要求,海钢的销售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海钢加大促销力度,抓住重点用户、巩固和扩大一批老用户的矿石用量。同时积极开拓新用户,使大幅度减量得到缓和。根据不同用户,分别采取直接催收付款、通过代理商支付结算、加快货款回笼,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销售。进入2003年6月份以后,受内需拉动,国内各钢厂矿石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矿石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海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调整营销策略,使当年矿石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高。
2003年,海南钢铁有限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的重大目标。与此同时,财务部门狠抓财务管理工作,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加大货款清欠力度,采用抹帐方式清理债权债务,财务指标有明显改善。2003年末与2000年初相比,企业资产负债率由72.1%降低到65.31%,应收账款余额减少22723万元。2003年的扭亏为盈,为海钢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改制重组
2004年2007年,是海钢飞速发展的三年。从2004年开始,受全国冶金行业快速发展及铁矿石需求持续增长的拉动,海钢矿石销售快速增长,利润逐年上升,并屡创历史新高。2004年铁矿石销售量318万吨,铁矿石销售收入9.1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15万元;2005年铁矿石销售量322万吨,铁矿石销售收入12亿元,同比增加2.8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54亿元,同比增加1.39亿元;2007年铁矿石销售量301.8万吨,矿石产品平均售价与上年相比提高了23.09%,铁矿石销售收入12.4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7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55亿元,完成计划的157.5%,比上年增加了1.01亿元,实际上缴税费2.5亿元。
利用手上的资金,海南钢铁有限公司抓紧110万吨新选厂和钴铜冶炼厂的建设,搞好多种经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根据市场上铁精粉的需求趋势,为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矿石及堆存的大量贫矿、高硫矿等资源,提高矿石产品的附加值,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海钢决定新建一座年处理原矿110万吨,年产61.71万吨含铁65%的铁精矿选厂。2004年底,完成了新选厂的建设立项和西矿堆场粉矿清运、道路施工、现有选厂自然粉矿新生产方案及设备招标采购工作。2005年3月,110万吨选厂破土动工,该工程应用多项选矿新技术成果,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选厂,投产以后年产值超过两个亿,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可以弥补和延续公司资源枯竭的进程,对海南钢铁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影响。工程于2006年完工,2007年进入试生产阶段。试产中110选厂全年共处理原矿36.25万吨,生产平均品味63.23%的铁精粉16.87万吨,销售铁精粉15.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1亿元,利润总额5340万元,基本达到了系统试生产目标。2008年正式投入生产。
钴铜冶炼厂于2001年完成了初步设计,2002年开工建设,至2003年底,各项建设按计划加紧进行。2004年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对钴铜冶炼厂所需设备的制造厂家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考察,完成了设备的采购招标工作,2007年试生产。2007年,昌鑫钴业公司全年共处理熔烧钴精矿11355吨,生产合格熔砂9652吨,产出硫酸6212吨,电积铜75.5吨,氯化钴117.7吨,碳酸镍63.87吨,达到试生产目标。
2003年由海南钢铁有限公司和国内四家企业投资3000元发起设立的海能达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全年生产能力达到了日产汽车公司2.5万只电池芯,共生产锂离子电池芯170万只,销售收入1000万元。
为了主体精干,海钢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的步伐。2005年11月,海钢经研究决定,对所属的海口公司、绝对控股的昌江水业有限公司、相对控股的海南冶金矿山联合公司等三个单位进行改制分流,对所属的海口进出口公司、昌江宝岛钢玉磨料有限公司等两个单位进行关闭歇业处理。
2003年以来,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省国资委的直接指导下,按照“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和“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工作思路,积极与国内多家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重组改制洽谈。最后经省委省政府批准,选定了上海复兴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参与海南钢铁有限公司重组改制的合作伙伴,双方于2007年6月5日签订了《关于海南钢铁公司重组改制的框架协议书》,8月15日,签订了《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合同》,并于当天在海口召开了海南矿业有限公司首届一次股东会、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第一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确定了新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9月6日,海南矿业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投入运营,海钢成功重组改制,是海南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被海南日报评为2007年十大海南新闻之一。
在做好企业重组工作的同时,海钢积极争取省政府、上级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快社会职能移交工作的进程,顺利完成了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和矿区公安局的移交工作。2007年3月4日,由省国资委牵头,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府和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成立了海南钢铁公司社会职能移交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开始了分离海钢社会职能工作。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工作和友好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2007年8月31日昌江县政府和海钢公司在省国资委的公证下,签订了《海南钢铁公司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和矿区公安局整体移交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管理协议书》,至此,海钢社会职能正式移交给昌江县政府管理。
公司介绍
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自2007年9月正式运营后,生产经营平稳正常,各项工作开展顺利。9月—12月,共完成采剥总量333.82万吨,占全年完成量的28.19%;铁矿石原矿147.17万吨,占全年完成量的31.29%;铁矿石销售量82.12万吨,占全年完成量的29.22%;利润总额2.1亿元,占全年完成量的37.84%。2007年矿山采掘生产和矿石加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采出的贫矿全部入槽配富矿或选精粉,北一主采场实现了零堆存。2007年海矿依靠强劲的市场需求,节节攀升的价格,除武钢集团、宝钢两家外,其它用户一律按市场价随行就市。矿石产品平均售价与上年相比提高了23.09%,销售收入增加了1.76亿元。
2008年至2009年,海矿公司连续两年利润等各项经营指标创历史新高,老海钢50年共实现利税39亿元,海南矿业成立2年就实现净利润和上缴税费25.98亿元。
2008年,海矿强化内部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平稳过渡,经济效益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创矿山历史最好成绩。8月,受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国内钢铁企业产品销售困难,资金紧张,各钢厂普遍采取限产措施,市场对铁矿石的需求大幅减少,国内市场铁矿石价格呈现大幅下跌趋势。受其影响,下半年海矿铁矿石销售价格和成交量明显下降,10月份仅销售2.85万吨,创历史新低。面对新的情况,海矿适时调整营销策略,合理制定销售价格,千方百计地促销,使销售形势略有好转。
2008年海矿完成了三大科研项目:一是对选矿厂新选车间进行生产调试和工艺攻关,取得成效。全年新选车间共产出铁精粉36.0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78亿元,利润总额2.07亿元,实现利润已超过该项目投资额。二是完成了承担的省重点科研项目,即尾矿回收工业试验,并通过了省科技厅的验收。该项目研究成果解决了海矿尾矿中微细粒铁矿物长期不能回收的技术难题,提高了综合利用率,获2009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是为200万吨新贫选矿厂建设开展了选矿研究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8年海矿成功获得一个探矿权,签约了两个项目。7月海矿获得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黄牛岭面积为10.73平方公里的金属探矿权;9月4日,海矿与成都大石矿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云南腾冲老象坑铁矿项目合作协议,迈出海南矿业发展战略工程中重要的第一步。10月17日,海矿又与新疆托里红山矿业金属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海矿受让红山公司70%股份。
2009年,海矿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扎实开展对标挖潜和降本增效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经营指标,铁矿石生产、销售创矿山近二十年来的历史新高,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在全国冶金行业名列前茅。2009年1月-6月,海南矿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冶金行业排名第二,其中成本费用利润排名第一,总资产贡献率排名第二。
在营销方面,积极回收年初欠款3.03亿元,清欠旧账率达95.92%(不含帐销案存数);在科学技术方面,全年共完成科研投资573万元,科研项目23个,主要有200万吨贫矿选厂选矿工业试验取得两项重大成果,一是重新确定了200万吨贫矿选厂的工艺流程,二是为选矿厂新选车间今后提高经济效益指明了方向。
海矿重点项目:1.北一地采项目完成了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009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2.200万吨贫矿选厂于2009年10月9日至11月4日进行选矿工业试验,最终确定工艺流程为原矿-磨矿-弱磁-强磁-离心重选-离尾再磨-强磁-离心流程,并以此流程开始初步设计,推荐设计指标为原矿品味40%,精矿品味63.52%,精矿产率40.02%。环评、节能评估等以通过专家评审,取得省有关部门批复。完成了厂址的初勘工作。3.接替资源勘探一期工程已完成1800万元,新增铁矿石储量4000万吨,并于2008年12月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现场验收。二期即重点地段补充勘探于2008年8月开工,截至2009年年底累计完成钻孔进尺61880m(含小矿点勘探),完成投资7482万元。预计新增铁矿石储量约4000万吨。三期勘探于2009年11月开始进行。
云南腾冲老象坑磁铁矿项目在勘探过程中,海矿公司根据勘探的进展及成果,进行了阶段性评估,认为该项目无论在资源前景及矿石质量,都与双方预期相去甚远,遂终止合作。新疆红山矿业项目重点对选矿厂进行了生产系统恢复和改造工作,全年只进行了4个月的生产。
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8月,海南钢铁公司与上海复星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成功实施了重组改制。2009年1月,经省国资委批准,海南钢铁公司重新注册为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钢公司)。重组改制近三年来,海钢公司成功由原来单一铁矿石生产企业转变为以矿业投资为主兼营地产开发、投资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海南钢铁有限公司公司持有于上海复星集团共同组建的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40%股份,以经过评估后的净资产出资,出资额为6亿元。2008年完成了13亿多资产和数千职工的移交工作。重组改制后,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规模为30多亿元,拥有近65平方公里土地,及探明储量16413万吨的大型白云岩矿等资源,并参股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海南产权交易所、海南泰鑫矿业有限公司、海南海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海南省路桥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公司设有办公室、财务部、生产管理部、土地运营部和投资发展部等职能管理部门,以及接待服务管理中心、广州公司等驻外单位,干部职工90多人。
海钢重组改制后,继续推进辅业改制后续工作,顺利完成了海钢海口分公司、昌江水业有限公司、冶矿联合公司的后续改制工作,将海钢电视台平稳移交与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海南文投)管理,陵水和盛实业有限公司资产已整体划拨给海南金城资产管理公司管理。
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将工作重心从抓好生产向科学谋划发展前移,积极参与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的投资。海钢公司与海南发展控股、海南地矿局共同投资成立的海南泰鑫矿业有限公司按市场化运作方式以4亿元取得了万宁市保定海38平方公里的浅海锆钛资源采矿权。海钢还投资1.22亿元同省地勘院共同组建的海南国际资源公司拥有文昌市地区上亿吨石英砂矿采矿权,正在共同推动石英砂硅产业综合开发和配套木兰湾南海地调补济码头的建设。海钢与省地质勘查局资源环境调查院合作成立的“海南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东方市天安乡陀类金矿探矿权和屯昌县中建农场金矿探矿权两个探矿权。
2008年10月,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恢复白云石矿开采生产管理工作,跨出了海钢公司重组改制后生产发展前进的第一步。柠檬酸镁深加工按照年产50万吨白云岩矿石的规模进行设计,争取今后成为我国拟建的两座千万吨级的钢铁基地:武钢防城港市和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厂进行配套的白云石辅料供应基地。2009年,海钢公司完成生产销售成品白云石矿52793吨,铁矿石贫矿304357吨,废石29600吨。全年主营业务实现净利润达6050万元,比2008年增加了三倍以上。合并海南矿业投资收益,全年实现净利润2.41亿元,利润总额近3亿元(2007年的利润总额为3.99亿元,2008年的利润总额为4.70亿元)。务实抓好生产经营,科学谋划改革发展,使海钢公司开创了“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崭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