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狄传
《项狄传》,全名为《绅士特里斯·项狄的生平与见解》,是18世纪英国文学大师劳伦斯·斯特恩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绝大部分是特里斯舛讲述别人,主要是他父亲和他叔叔的生平与见解,叙述的顺序则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完全打破了顺着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传统程式。《项狄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评论家指出20世纪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可以追溯到这部奇异的小说。《项狄传》是18世纪一部异乎寻常的实验小说,同时也是英国小说艺术史上一座引人注目的里程碑。《项狄传》共分九卷,472千字。
创作背景
法国第三大海港城市敦刻尔克(Dunkerque)位于法国西北部海岸。1694年至1695年英国军舰曾对其猛烈炮轰使敦刻尔克饱经战争的摧残。
1689年,是《项狄传》故事中人物特灵下士入伍的时间;1695年,是托比叔叔股腹沟受伤的年份,因为那年发生了围攻那慕尔战役(the Battle of Namur)。1701年,已经回到乡下老家的托比叔叔在滚木球草地上模拟围攻那慕尔的战斗场面时, 巧遇沃德曼寡妇,沃德曼寡妇对托比叔叔的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迅速坠入爱河。1713年,在敦刻尔克炸毁之前,《项狄传》故事中人物托比叔叔还在忙着模拟自己的军事活动, 对于沃德曼寡妇的爱情攻势无暇顾及。1713年,在托比叔叔退役那一年开始在伦敦做生意的沃尔特·项狄回到了乡下老家。1718年3 月开始孕育特里斯舛,冬天特里斯舛来到人间。
内容简介
小说包含三个故事,分别是特里斯舛少年时代、特里斯舛成年后的的故事和托比叔叔的故事。
《项狄传》全名为《绅士特里斯舛·项狄的生平与见解》,但全书既无主人公翔实的生平故事,更没有他的深刻见解。主要描述主人公项狄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变化以及他对人生的感伤情绪。整部小说从头到尾反映了主人公对其长辈、家庭和人生的印象和态度。
小说以“回顾”主人公项狄自己在母体中受孕开篇,绝大部分却在以特里斯舛的嘴讲述别人,主要是项狄父亲和他叔叔的生平与见解。
作者简介
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是一位十分奇特的小说家。他出生于爱尔兰的科龙梅尔。由于父亲是名军人,斯特恩从小就过着不安定的游荡生活。1733年,他进入剑桥耶稣学院学习。毕业后做了二十三年牧师。作品有:《感伤旅行》等。
主要人物
沃尔特·项狄
项狄出生于1718年3月第一个星期日和第一个星期一之间的那个夜晚。他五岁时曾被窗框砸伤,二十多岁时曾赴欧洲旅行。项狄的父亲原先在伦敦经商,1713年回到农村定居。项狄的叔叔托比曾是一名军人,1695年在一次战役中负伤,五、六年之后他在家乡为建一块玩滚木球游戏的绿草坪而四处游说。其间,他与一名寡妇有过一段恋情。
特里斯舛
1718年3月开始孕育特里斯舛,冬天特里斯舛来到人间。在他出生时,接生的人将他的鼻梁骨夹断了,最后用鱼骨修补起来的。沃尔特·项狄给儿子取的名字本来是特里斯麦吉斯特斯,但是记性不好的侍女却将名字叫成了特里斯舛。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项狄传》有一个很严肃的主题,即人应该如何对待痛苦。
项狄一家人所承受的是约伯式的痛苦。这仅从项狄一个人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小说家让他的不幸“在他出生前9个月就开始了”,出生时斯洛普医生用产钳子把他的鼻子给夹扁了,后来他又被起了父亲认为是最不幸的名字,长到5岁时他的生殖器又被掉下来的窗子砸坏了。但是,斯特恩并非意在刻画一个接二连三遭遇不幸的约伯式的人物,而是竭力表达人该如何忍受痛苦这一主题。
沃尔特经历了从起初被动地忍受到最后笑对痛苦这一忍耐方式的转变,他学会了忍耐。沃尔特承受痛苦时用了很多方法,斯特恩让他不停地用不同的办法来对付困难,好像他的办法比困难还多。孩子鼻子被夹扁了,他想通过给孩子起个好名字以给他带来好运;名字起错了,他又尝试去更名;生殖器被砸掉了,他又想通过写《特里斯特拉姆教育手册》来使孩子在智力上过人;听到儿子的死讯,他不是停止手中的工作而是通过长篇的辩论来解除痛苦,并且真的从中“找到了快慰”。项狄通过幽默风趣的写作来摆脱不幸,托比叔叔在战斗中受伤之后则是建了个保龄球场,用想像来忘记痛苦。斯特恩把项狄家族人的精神比做一件衣服的好里子,“你可以把外面弄出褶皱、磨坏,但是里面却是完好无损。”这种不垮的精神是和学会忍耐分不开的。
在一篇布道词中斯特恩说:“我们是为痛苦而生的,毫无疑问,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受苦。因此,一个真正令人满意的方法就是,要懂得如何接受人生这些不可避免的枯荣沉浮。”对斯特恩来说,他的一生多半是在死亡的阴影中度过的。上剑桥的时候他就已经染上了肺结核,除了孩子幼年夭折和不美满的婚姻,这可能是他最大的痛苦了。但是他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应付痛苦——项狄主义,即对任何沉重的问题都不要想太多,或者说苦中求乐。
《项狄传》洋溢着人间温情。弟弟在战斗中负伤瘫痪,哥哥瓦尔特对他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特里姆讲述自己哥哥被天主教法庭逮捕的故事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同他一起难过;托比叔叔用故事解除项狄的痛苦。
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多愁善感。斯特恩是第一个将多愁善感用于表达人间温情的人。这种温柔的情感还被他赋予了拯救的力量。托比,要不是哥哥兄弟般的安慰和照顾,早就被不幸压垮了;忍受痛苦煎熬的瓦尔特也常常被托比仁慈的面容所打动,看到托比仁慈的脸庞,他的痛苦“顿时融化了”。
在小说中托比成了怜悯的化身。他的怜悯之情已经是一种对人类的爱:不仅包括自己的同胞兄弟,还包括仆人和素不相识的人。谁有痛苦他都流泪,谁有需要他都慷慨解囊。而最值得一提的当属托比对待那只骚扰他的大苍蝇了。他把苍蝇抓住之后便放了,并且还说:“我为什么要伤害你呢?这世界当然大得能容下你和我。”这件小事对当时年仅十岁的特里斯特拉姆来说影响巨大,使他产生了“爱人类的思想”。
大卫·斯特恩强调人类温柔的情感同当时流行的唯我论背道而驰。霍布斯就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的,要摆脱人的自私本性就需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把权利交给君主。而在《项狄传》中所一再强调的同情心则是试图摆脱自我中心的一种尝试。通过对别人的痛苦的感知和同情人们就会脱离自我,认识到自爱和爱他人是一回事,因为在这种怜悯的过程中,别人的经验就成了自己的经验了。正因为这样,托比和特里姆在争论伤痛时总是想着对方的伤痛。同时,斯特恩对同情心的强调也是反理性的。他认为感性比理性更能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因此,属于感性内容的东西,如想像、情感、动作、表情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来,人是“用衣服裹着身体,由想像控制的”。
想像是通向意义的直接通道。这从斯特恩写这部小说的方法就可约略窥见。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斯特恩意识到语言是有缺陷的,因而他不时地放弃语言而求诸想像。在一个理性的时代,斯特恩举起反理性的大旗,更有他宗教方面的关怀。他主要是想通过对人类温柔情感的强调来确立他所信奉的宗教——英国圣公会——在宗教中的地位。
清教主义就为理性大唱颂歌。清教徒认为,“理性值得赞扬因为只有被上帝选中才拥有理性,理性使人区别于原野上的走兽。而且,理性还有一种值得称道的作用,就是约束、控制那作为‘罪薮之首’的欲望,即色欲、肉欲或情欲。理性对盲目崇拜的恶习倾向也有限制作用。”斯特恩所讲的人间温情即仁爱,它包括同情、爱、怜悯、仁慈、谦卑等,是宗教自由主义的体现。宗教自由主义不拘泥于宗教教条和形式,能容纳不同见解。
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还是新形式的创作。意在规范中产阶级行为,刻画真正的绅士形象。《项狄传》中所强调的同情心和仁慈恰恰就是作为牧师的斯特恩为英国中产阶级所确立的标准。
在斯特恩的笔下,世界是由宗教来支撑的。而忍耐和爱则是他所宣扬的宗教的核心和支撑点。对于自己的痛苦要学会忍耐,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要去同情,这样就会建立起一个美好的世界。
叙事技巧
《项狄传》“将有关主人公社会经历的描写降到了最低程度,而是以极大的篇幅来展示其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感性生活”,“这种标新立异的表现手法以及他强调感性的创作原则使现代意识流作家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叙述者特里斯舛,他自始自终和他的受述者进行着独特的交流,突显他的交流功能。作为一个极具观众意识的叙述者,特里斯舛在其叙述过程中时刻意识到他的读者或他的听众是一群复杂的人,他们在性别、身份、学识、观点等方面各不相同。当他和他的受述者交流时,他总是不断地变化着他对他们的称呼。在叙述者特里斯舛的想象中,这些不同的受述者不仅对他所讲述的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等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对他作为小说家的道路也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受述者“SirCritic”代表一群无洞察力的批评家,他们使小说家特里斯舛所走的道路十分艰难。在与他的受述者交流的过程中,叙述者特里斯舛不仅经常变换其受述者的称呼,而且还回应他们的干涉,单独挑选出他的个别的读者或读者群,同他们进行对话,使他们关注他的故事或者他的叙述技巧的某些特别方面。
人物叙事
《项狄传》的人物叙事是作者用离题话来体现的,但这种看上去离题的话却是按照意识中的观念联想来安排的。
(一)观念联想的叙事方式
小说之所以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以及离题话组成整个小说,都是来自观念联想造成的。小说开头说到特里斯舛的出生,不是像一般作家所叙述的从出生开始,而是从受孕开始。由于沃尔特夫妇做事非常有规律,每天睡觉前都要给钟上弦,这都是约定俗成的事了。但是有天晚上,沃尔特太太突然问他,给钟上弦没有。这句话给他造成不快,打断了他的注意力,但是那晚就有了特里斯舛。从受孕开始就不愉快,注定了特里斯舛一生将会不幸运,根据这个观念联想,后来特里斯舛在出生时被夹断鼻骨,名字又被侍女叫错,五岁命根又受伤。
在小说中,特里斯舛的哥哥博比不幸去世后,沃尔特由儿子的死亡联想到关于死亡的哲学,女仆苏珊娜由主人的睡衣联想到女主人的悲痛欲绝,又联想到自己,不由得为自己活着而庆幸。这种由意识产生的联想也是各种离题话产生的源头。
(二)傻子和愚钝者形象的象征性叙述
在《项狄传》中,有一群人物具有狂欢节上傻子、小丑这样的形象。这些形象产于民间,具有贬低或毁灭的含义。在一般文学作品中,这种形象除了产生笑料之外,大多数被鄙视。但在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形象具有新的意义。傻子和愚钝者是站在官方立场看到的,由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符合大众的标准,所以被当做另类。对于统治者制定出的世界观,傻子是不理解的,也是不能接受的。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受这些官方制定的制度所约束,相对于正常人来说,傻子和愚钝者就自由得多,他们的行为在正常人眼里就显得可笑。
作者就设置了一群这样的人物。最明显的就是托比叔叔,托比叔叔由于在战争中股腹沟受伤而退伍,他身上具有所有成年人都有的嗜好,像抽烟、喝酒。但他的心智却像个孩子。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滚木场将自己当年经历的战争场面复制出来,整天忙着摆沙盘,连沃德曼寡妇对他的爱情,他都感觉不出来。他是个集愚昧、天真、善良和厚道于一身的形象。无独有偶,他的部下特灵竟然复制了他的性格。和托比叔叔在一起的特灵,就像堂吉诃德和桑丘之战一样配合默契,两人整天就忙着复制战争场面。
特里斯舛的父亲沃尔特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物,他老是生活在对未来的向往中,总是提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对未来的假设,全然不顾他的所想已经完全脱离现实,这是一种具有小丑性质似的人物,总给人带来笑料。作者设置这样的人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三)用语言和特定动作来进行人物叙事
在表现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讽刺夸张的语言来突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在表现人物时,作者借用沃尔特的幽默语言对律师进行嘲讽,沃尔特认为律师最虚伪,他们披着法律的外衣,干着肮脏、错误的事情。这些话不仅准确地说出了律师的本性,也突出了沃尔特直率和幽默的特点。
作者通过一些特定的动作来揭示人物的特征,例如,在刻画托比叔叔时,通过他喜欢大声说出自己的信仰这一点来突出他的幽默诙谐的个性,即使在战场冲锋陷阵,托比叔叔也要大声说出自己的信仰。还有他喜欢将所有的用具都当做武器使用,和沃尔特说话时把拐杖当作长矛指向远方,这样一方面突出了他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暗示他和哥哥有较深的矛盾。但是对于哥哥的各种教训,托比叔叔虽然心里不快,但从不反驳,只好用吹口哨的方式来发泄。这个特定的动作刻画了托比叔叔宽厚、忍让的性格。作者除了在小说中借用人物的语言之外,还使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双关语甚至混合词,利用这些词的歧义和模糊性来给小说增色。
艺术特征
在《项狄传》中,叙述者并没有将自己的出生当作人生的开端,相反,他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结果。正如他的叔叔托比所说:“我的特里斯川的厄运在他出世前九个月就已经开始。”显然,《项狄传》的开局不仅揭示了父母生育行为的一种结果,而且反映了作者先验论和宿命论的哲学观念。在他看来,小说主人公项狄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一切都得听凭命运的摆布。与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其他主人公不同的是,项狄失去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与其说他能向人们展示什么,倒不如说他已经变成了人们审视的对象。外部势力不断冲击项狄的心灵,并迫使其在复杂的人生中逐渐发现和认识自我。
作为英国第一部实验小说,《项狄传》的结构体现了反传统、反小说的艺术特征。翻开作品,结构混乱无序。本来已经模糊不清的故事情节不时被叙述者的倒序、插序、跳跃式评论或东拉西扯的离题话语所打断。引人注目的是,作者的“前言”不是放在小说的正文之前,而是出现在第三卷的第二章之中。
作者借叙述者之口对材料移位的原因作了有趣的解释:“我的所有人物都暂时离去,我第一次获得了空余时间,于是我要利用它来写我的前言。”
小说第九卷的第十八、十九两章竟然是空页,而第二十章的开头则是一连串令人莫名其妙的星号。作者似乎向读者表明,此刻叙述者的头脑一片空白。然而,出乎读者意料的是,第十八、十九章的内容突然出现在第二十五章之后。作者再次借主人公之口对此作了一番有趣的解释:“我希望人们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叙述他们的故事,这也许对世界是一种启迪。”显然,小说材料的移位和章节的错置是作者有意安排和精心设计的结果。由于主人公的内心生活是凌乱无序的,因而小说的谋篇布局只能遵循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就此而言,这部小说不合逻辑的表层结构与人物支离破碎的心理反是非常吻合的。其结果是,《项狄传》的表层结构显得杂乱无章,朦胧晦涩。
斯特恩对小说的叙述形式也进行了大胆的实验。项狄似乎一边生活,一边在叙述自己的感官经验,同时,他仿佛不断在追捕自己的影子。在《项狄传》中,叙述仿佛变成了一种徒劳的追逐,主人公追赶自己影子的速度越快,其影子也就躲闪得越快。难怪当主人公在第四卷中出生时,叙述者不无感慨地说:“我已经倒退好几卷了,我应该生活得比我写得更快,于是请大家注意,我写得越多,就会有越多的内容要写。”
在《项狄传》中,叙述者不但扮演了作者的角色,而且还经常对读者直接谈论自己的创作感受。在叙述项狄本人的“生活和观点”时,项狄仿佛是一个正在写作的小说家。他不仅是作品中的主人公,而且也是崇尚实验与革新的艺术家的象征。在小说中,他不时向读者介绍项狄本人的写作情况。例如:“问我的笔,它控制着我,我控制不了它。”又如:“我开始写第一句话,而第二句话则要靠万能的上帝来帮忙。”有时,项狄告诉读者他因思路中断,必须吸一撮鼻烟,或刮一下胡子,或换一件干净的衬衫。有时,他会在读者面前自言自语;“我突然有了灵感,项狄,放下窗帘——我放下了——特里斯舛,在稿纸的这个地方写上一行——我写好了——好啊,又是一章。”他还直言不讳地告诉读者,他必须在小说中掺入“大量的异质材料”从而“使智慧和愚蠢保持一定的平衡”。不仅如此,他还必须“使章与章保持一定的平衡,从而使整部作品显得协调与和谐。”
斯特恩在小说中不仅将生活和艺术交织一体,而且还使作家的创作过程与读者的阅读过程彼此交融。他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巧妙地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建立了一种有趣的联系,同时还充分展示了这部小说创作的真实过程,从而使读者身临其境,全面了解叙述者在扮演作者角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艺术效果是精心设计的,而斯特恩本人则用艺术家的目光对他的场面和人物袖手旁观。”
暂且不论项狄的叙述是否能为这部小说带来某种和谐与统一,但他在叙述过程中确实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尽管读者很难确定项狄所叙述的内容是否可靠与真实,但斯特恩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首次为小说家争得了一种文理叙事上前所未有的自主权。
作为英国第一部实验小说,《项狄传》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处理小说时间问题上别具一格的艺术匠心。在小说第三卷第十八章中,斯特恩借项狄的父亲之口表达了他的时间观念:“为了正确地理解‘时间’,我们应该坐下来认真地考虑一下我们对‘时间延续’的看法”:
如果你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大脑,仔细地看一下,兄弟,你就会发现,当你和我正在一起谈话、思考和抽烟时,或者当我们不断从大脑中获得各种思想时,我们知道我们确实是存在的,于是我们便开始评价这种存在、或我们自己存在的延续性,或其它任何与自己头脑中思想的延续及我们自己的延续相应的东西,或其它任何与我们的思维共存的东西。
斯特恩的时间观念与当时西方传统的以钟表为记时工具的时间观念大相径庭。他似乎在向亚里斯多德关于时间仅仅是“以前”和“之后”运动数量的学说进行挑战。在斯特恩看来,时间不是分秒的组合,而是“头脑中思想的延续”和“我们自己存在的延续”。
在《项狄传》中,作者首次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结构,摒弃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方法,按照主人公“头脑中思想的延续”来描述各种纷乱的事件。作者关注的与其说是主人公项狄在物理时间流逝过程中的逐渐成长,倒不如说是他飘忽不定的心理变化。“他最关注的是项狄在整部小说中的姿态。他刻意展示一幅关于项狄意识领域的全景图,这种意识以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存在的形式来揭示,而不是通过像一根绳子上的词汇那样的一连串衔尾相随的事件来揭示。”
在《项狄传》中,斯特恩对时间问题的处理可谓别出心裁。为了打破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规则,他经常使小说中的某一事件突然中断,并在数页甚至数章之后又突然将这一事件重新捡起,继续描述。例如,在第一卷第二十一章的开头,当托比叔叔和项狄的父亲在交谈时,楼上噪声不断,使他们无法听清自己的声音。于是,项狄的父亲便问托比:“兄弟,他们在干什么?我们几乎听不见自己的讲话了。”
“我想”,我的托比叔叔回答说,当他开始说这句话时,他将烟斗从嘴里取出,并将装烟丝的那一头在他左手大拇指的指甲上敲了两三下。“我想”,他说——但若要真正了解我托比叔叔对此事的想法,你必须先了解一下他的性格,我马上给你们讲讲他的性格,然后他与我父亲之间的谈话会继续进行。
叙述者突然中断了其叔叔和父亲之间的谈话,随后插叙了其他许多内容。其间,他时而向读者表示歉意:“可我忘记了我的托比叔叔,他一直在敲烟斗中的烟灰。”时而,他又告诉读者:“我正要给你们讲讲我托比叔叔古怪的性格时,我的姑母黛娜和马车夫来到我们中间,并带我们走了几百万英里。”在第二十四章的开头,叙述者又俏皮地说:“读者肯定对我托比叔叔的性格失去了耐心。”直到第二卷第六章的开头,托比叔叔才终于将七章之前想说的那句话说完:“兄弟,他们在干什么?”我父亲问道。“我想”,我托比叔叔回答说,正如我告诉你们的那样,当他开始说这句话时,他将烟斗从嘴里取出,敲出烟灰。“我想”,他回答说,“我们敲一下铃吧,兄弟,这没什么不妥当的。”
作者在《项狄传》中首次打破了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小说模式,将情节与事件的安排建立在一种蛛网状结构之上。托比叔叔的一句话前后跨了七章,其间注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空间,主人公纷繁复杂的印象、感觉、回忆和思绪飘来转去,各种突如其来的插段、乐谱和离题话语交相叠出,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心理画面。
斯特恩在《项狄传》中对时间问题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其小说艺术的前瞻性和预示性。在一个小说理论和科学知识均相当贫乏的时代,作者对小说“文学时间”的运用作了大胆的尝试。这不仅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创举,而且也为以后英国小说在艺术上的重大突破提供了极好的范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特恩对小说家如何挣脱钟表时间的枷锁,运用“文学时间”(或心理时间)来同时表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经验的探索与实践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项狄传》中是一种同时向过去和将来渗透而又不断使两者交织一体的叙述形式。主人公项狄自始至终生活在“自己头脑中思想的延续”和“自己存在的延续”之中,以他对时间的无限感触来表达他对存在的看法。“他并不试图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即时经验的瞬间来揭示其本人的重要性,而是反映在一个时间场上他与其他人物、事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正是他在其意识的时间场上与他人接触的经验才使他能够认识自己的存在。不言而喻,斯特恩对小说时间问题的处理方式是令同时代的作家难以想象的,也是令他们望尘莫及的。他曾在第三卷第三十八章中借主人公之口表明了处理小说时间问题的技术难度:我母亲,你们必须了解,但我有五十件事情更有必要让你们先知道,我有一百个已答应要解决的难题,还有一千次痛苦和家庭灾难一起涌进我的脑海,简直堆积如山,一头牛(明天早晨)闯入托比叔叔的园地吃了他两成半的干草。我的父亲躺在床上,我的叔叔托比坐在镶边的椅子上,我半小时之后再返回来描述他们,但五分半钟时间已经消逝了,一个生命短暂的作家陷于所有这些困惑之中。
作为英国第一部实验小说,《项狄传》首次将小说的表现对象从外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破天荒地采取了“内省”的艺术举措,对英国小说如何表现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感性生活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在《项狄传》中,作者将有关主人公社会生活经历的描述降到了最低限度,而是以极大的篇幅来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尽管《项狄传》还不能算一部意识流小说,但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和心理反应。主人公对人们的社会经验并不感兴趣,而是注重其本人的感觉对经验的解释作用。
项狄所关注的大都与他本人没有直接联系或在他出生之前他人所经历的事件,而且他对那些人和事的描述方式往往出人意料。正如项狄在第一卷第二十三章中所说:“我们的心灵不能通过身体显示出来,而是被一层不透明的血和肉遮盖着。因此,我们若想了解人物的具体性格,就必须采用其他方法。”
《项狄传》的全部情节展示了主人公试图将其纷乱的思绪整理成一种文学叙述的过程。“这部小说详细记录了错综复杂的意识,这种意识抽象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既显示了一种有意安排的原则,又通过这一原则显示出来。”项狄旨在理解并传达意识抽象的统一性和延续性。然而,他并不试图通过对本人行为的直接描写来实现他的意图,而是通过时间与经验的交织与组合来揭示他本人对周围的人与环境所产生的十分微妙的心理反应。
作品影响
《项狄传》既是英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又堪称英国文学史上最离奇的小说,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奇书;《项狄传》既被尊为“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又被誉为现代小说的“伟大泉源和先驱”。
《项狄传》作品是对传统创作观念和小说模式的一种反叛。斯特恩的创作实践具有历史意义和示范作用。斯特恩是英国小说艺术改革与创新的积极倡导者,并对20世纪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品评价
《项狄传》是一部奇特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在上百页的篇幅里居然被遗忘了,“人的存在及其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丈的枝节上去寻找。”
——米兰·昆德拉
《项狄传》“预示了意识流的出现”。
——美国学者梅·弗里德曼
“20世纪上半叶的作家对这本书的评价特别高,因为它在18世纪就预示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这本书大胆的前瞻性和深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