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固遗址
位于河南省长葛市和尚桥西南12公里石固村东1公里处。面积10万平方米。1972年发现,1978-1980年发掘4次,发现房基7处、窖穴268个和墓葬95座。文化层厚1-3米,上层内含仰韶和龙山文化两时期之豆、碗、罐、杯等残片;下层有裴李岗文化时期之石斧、石镰、石磨盘和石棒等遗物。墓葬为单人竖穴土坑,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该遗址年代距今七千多年。
简介
在河南长葛县老石固村东南0.5公里的台地上。面积约40.000 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清理出房基、窖穴和灰坑等重要遗迹和遗物。一般文化层堆积1.3-1.7米。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裴李岗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料和骨料制作的工具,供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是裴李岗文化的特征。当时的农业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碗、钵陶器口缘上已出现红彩宽带纹,是裴李岗文化较晚期的一个重要发现。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制品磨制精致,细小的骨针直径只有0.1厘米。遗址的氏族墓地,为单人竖穴土坑墓,葬式仰身直肢为主。经科学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七千多年。为探索中原地区新石器中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固遗址”管护十项措施
“石固遗址”是国务院命名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保护“石固遗址”的重要科考价值、人文价值,该市制订了具体的管护措施规划。一是成立“石固遗址”管护工作领导组,以文化、公安、土地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对管护工作的领导;二是与“石固遗址”所在地北东街村签订租地协议,将遗址所在地土地收归政府管理,划为保护区,禁止在此从事任何生活、生产活动。三是制作并设立“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大型标志牌;四是在“石固遗址”周围立起围墙,盖起房屋,派专人驻守;五是组织成立专门管护队伍,加强巡逻管护。六是修筑一条从长石公路通往“石固遗址”的柏油路,改善交通条件。七是在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指导下,重新开挖坑,重现当年考古发掘时原貌。八是在遗址处建起展览馆,以实物或图片等形式介绍“石固遗址”。九是印制精美宣传册,向社会各界推介,扩大长葛市知名度,吸引外来投资。十是组织召开“石固遗址”科考及保护工作研讨会,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学者参加,听取专家管护意见、建议。
发掘
一九七八年,长葛“石固岗河遗址”的发掘,从发掘的遗物来看,其中有两件打磨光滑的管形骨器,这两件管形骨器经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原所长杨肇清先生确认为最原始的民间乐器。这两件骨器其中一件骨质坚硬,两端平齐,在一较平的壁面中部有扁形镂孔一个,壁面有因压磨而形成的下陷痕迹。器长6.8cm,管经1.2 —1.3cm,孔长经1.1cm,短经0.4cm。另一件已破残,骨质较朽,经整理后,看出器形略有弯曲,横断面扁圆,镂孔较大,孔沿削成小斜面,长 8cm,横断面长2.1cm,孔长1.7cm。(附图一、图二摘自《华夏考古》87年第九期)这两件管形骨器的孔为发音孔,“壁面有因压磨而形成下陷痕迹”为吹奏时手指按压所形成。在发掘中出土的11890件文物用现在最尖端、最科学的碳14测定年代为7400年—4500年时期的遗物,属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叠压层。从时间上看,刚好同《吕乐春秋》记载的时间相吻合。按《中国通史》载中国音乐的产生在新石器时代,居今约5000年。那时中国音乐已从舞乐中分离出来,发展成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人们对音乐的乐律性质已有理性认识,随着笛、埙类有明确音高的旋律乐器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音阶开始产生,并有将音高纳入模式的乐律知识,那就是在管形骨器上镂的音孔。早于仰韶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十几件骨笛,大多为7孔,能奏出七声音阶。而“石固遗址”属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叠压层,裴李岗文化距今约公元前5500—4900年;而仰韶文化距今约公元前5000年— 4300年,属父系社会时期。因此,可以推断这两件骨器应该是最原始的乐器——骨笛。葛天氏被后人称为乐神,除率先创造歌舞外,发明演奏乐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综述
“石固遗址”出土有打磨光滑的“圆筒骨器”,近似于唱道清艺人用的那种将竹筒打通关节张上蟒皮的鼓。由此使我想到十几年前看到的一块汉画相砖绘的一幅舞妓图。那舞妓高擎牛尾翩翩起舞,神态很为逼真。可惜这块画像砖被毁。最近,有位画家应人之邀,画了幅《葛天氏行乐图》跟这块画像砖上的图案一样。据他讲是查阅了大量资料才画的。位于后河镇的擂鼓石沟,沟里布满如石鼓一样的红石,据传这是葛天氏演练舞蹈的地方。石固遗址离擂鼓沟约10公里,同石固镇南北相贯,当年葛天氏在那里演练舞蹈也是可能的。位于长葛市八七路的葛天氏雕像身着苎布衣,手执牛尾的粗狂舞姿尤为引人注目。雕像铭记道:“葛天氏,上古帝王,治世不言而信,不化而行,创歌八阙,开人类文明先风”。秦丞相李斯在谏秦始皇《谏逐客书》中有“郑卫桑间,《昭虞》、《武象》,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郑卫之音是郑国、卫国的民俗音乐。所谓“桑间上”系郑卫民间音乐之代称。而“今弃击瓮叩缶”,“瓮”是瓦罐,“缶”是大肚子小口的瓦器。秦国宫廷曾把瓮缶做为打击乐器。当时长葛市属郑国土地,这种“击瓮叩缶”是秦秦灭六国之战后征用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更值得一提的是:“石固遗址”所出土的诸多瓮和缶陶器中,有不少腹上都有凹陷的坑。原以为是陶器窑址标记。从李斯这段论述看,应该是当时的一种乐器。这种乐器被秦官征用理所当然。
石固镇的民间艺术团社演练的“铜器舞”、“盘鼓舞”敲打起来震撼山岳,具有一种豪放的古拙味儿。一个艺术团社拥有百二八十人,阵容庞大是任何地方的民间艺术团社都不可比拟的。老城镇的“莲花灯”团社,虽起源于明清,同样有着葛天氏时代的豪放粗拙。这一切都跟传承有关。
综上所述,“石固遗址”跟“葛天氏部落”同属一地。准确地说,“石固遗址”也就是“葛天氏部落”应当无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