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
四川省旺苍白云寺地处普济镇。据碑记载:“白云寺创建于唐,历兵而岿然独存,古柏参天,亦数百年物!”。“宋元丰(1078)年间,裕陵祷雨甚力,夜梦有僧驰马云中吐雾,遂大雨达旦,乃物色于相国寺,见有十三罗汉,即夜梦僧人也,是罗汉有济于世人矣!”白云寺亦据此得名。
四川省旺苍白云寺
概况
白云寺共分三殿。
后殿为大雄宝殿,正中塑奉释伽牟尼为主体的神像,两边排列着13罗汉。清道光生杨书升在《喜欢缘》文中对罗汉有一段精彩的描绘:“今生富贵人,前生罗汉果,形象虽不一,心意有无着,或持半卷经,或睡如不觉,或默有所思,或怒如嗔恶,或痛痒相阅,或喜笑自若,或发聋振聩,或坦怀跌坐,思入选佛场,不插历中脚,苟修持有定。要知我非罗汉,而罗汉非我。”这段描写,不仅是对各种形态罗汉的形象描绘,而且是作者通过对各种形态罗汉的观察,抒发的一种人生感慨,也展示出了当时泥塑艺术之高超。
中殿为夫子殿,正中供奉以孔子为主体的塑像和牌位,两边的厢房设学馆。
前殿为娘娘殿,正中敬奉以女娲娘娘、送子观音为主体的神像,两边是学馆和先生住宅。
影响
白云寺(含怡云斋、清江书院)在佛学、育人、辑典、印刷术、习武等领域的成就,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怡云斋
系指清乾隆以后,白云寺内所设学堂的命名。因清乾隆庚辰科举人杨玺及其女杨古雪等均在白云寺学成。相传,杨玺启读白云寺时,每天上学由两河口至白云寺喜骑一竹马,至寺前,便将竹马丢在河坝。每当他在学堂发出琅琅读书声时,当地人便见河坝有一匹青丝马怡然自得地游放,似当年夜梦云中吐雾的骏马。后杨玺官至知县、知州,其女等不少学子亦成为清代名人。于是,杨玺即将白云寺富有传奇的办学情况写成奏折,奏请乾隆降旨旌表启蒙学校,以诏天下兴学劝业。自此,“怡云斋”名播一时,成为一方名胜。“怡云斋”三字匾额,民间传为乾隆御笔,实为杨玺墨迹。此匾惜被毁于六十年代文革期间。
爱新觉罗·旻宁29年(1850),因觉林和尚募资,主持修建起了现普济(普子岭)场镇老街,原九曲坡场镇随迁于此。自此至今,这里便成为清河郡(现普济)的第一大镇。且这里有始建于唐而香火旺盛的文昌宫(现普济小学)、张爷庙(现普济粮站老仓库),更增添了当时新建清河郡的繁华景象。当时,正在怡云斋任教的何现书、张玉清等人倡导,并报请旺苍县批准,将怡云斋学堂迁到清河郡文昌宫,更名为“清江书院”。据《广元县志》载:“将原嘉陵书院一分四,即县城汉寿书院,县东清江书院(普子岭),县北筹笔书院(朝天筹笔乡),县南翠柏书院(昭化区王家坝)。清光绪2年(1877),杨玺的后代杨开山和旺苍举人王秉乾倡议,又将普子岭清江书院迁址旺苍县城文昌宫(现东河镇一小)。”普子岭(清河郡)清江书院,是旺苍县城清江书院的前身,比后者早72年。该书院,属古砖木结构,四合院造型。其脊骨、壁画、爪角和雕梁、画栋等建筑工艺精美壮观。正厅悬挂有“代天行话”、“文明已止”等匾额,并供奉有孔子的牌位。正厅两侧分别设可容40余人的两个教学班。天井的两边分别为一楼一底的厢房,上下为可容40余人的4个教学班。天井内有先生住宅8间,前外有一小空旷场地,四合院左外侧有厕所和运动场(现普济粮站处)。书院的前两任院长,分别为何现书、张玉清。学生规模高达6个教学班,计300余人。至光绪31年(1905),该书院改成普子岭初等学堂。解放后,改建成普济完全小学(中心校)至今。清代书院最盛,形成大致分三:讲求理学书院,考试时文书院,使习经史词章书院。
佛学
白云寺所传佛教源自西域(印度)。至清光绪时期,已传43代(见塔子梁和尚墓碑)。其碑文有佛家的“金钢琉璃体”或道家的“紫金琼玉身”等字样。现塔子梁尚存有清乾隆18年(1754)入塔的临济正宗第三十六代际禾觉临冢塔;乾隆38年(1774)入塔的第三十七代善明和尚觉临冢塔;清光绪年间入塔的第四十一代、四十三代的觉临冢塔(塔内为和尚圆寂火化后的骨灰和舍利子)。这些墓碑和灵塔的造型刊刻工艺精湛,墓志铭文,均系当时杨玺等名人书撰。现残存的第三十六代觉灵和尚碑文,是甲辰科举人,官至广元正堂知县侯选学撰文,由百丈司加一级司长丁节斌和临江(忠县)府贡生杨春娃书。这些不仅在佛学,而且在地域文学、书法、工艺、社会风貌等方面,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宝贵史料。
育人
白云寺办学育人起于何时无考,据有史推证:清雍正至爱新觉罗·旻宁约100余年间,办学质量和规模都名列广元市前茅,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名播乡梓的人士。如:杨玺(1734-1806),字辑五,号瑞图,晚号瑞斋,清代乾隆科举人,今旺苍普济九江两河口人。杨古雪(1773-1817),名继瑞,字明霞,清代女诗人,著《古雪集》,计诗448首,词32阙。侯选学,清乾隆甲辰科举人。杨寻,清乾隆贡生,字周五,号松山。解放以来,现任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原兰州西铁局局长杨金鼎,原西南民族学院教授何祥永等100余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均启蒙于普济小学。
辑典
整理典章,是清代文学艺术领域里一个显著特点。除国家组织辑典外,地域性辑典,也非常火热。白云寺(怡云斋)所辑录的典章,大致分经文和农、医、商等普及读物。现残存有:
《宝训集成》(下称《集成》),编于清爱新觉罗·旻宁26年(1847)丙午,由何现书、杨书升、徐廷贤、尹志朋四人整编,共选编了10篇文章。《三农记》,共辑录10卷,为古蜀国张宗法师(号古甫)所著。“三农”意为粮农、菜农、果农。该书主要介绍了这三个方面的科学栽培技术。医典“三方”。即《女科仙方》、《外科良方》、《幼科效方》,每方分上下卷共6本。“三方”的作者是阳曲传。此书每卷分总论和诸症施治,并处以方剂。
印刷术
白云寺(怡云斋)因育人、辑典的需要,就必然带来印刷术的发展。从现残存的《集成》、《三农记》、《医方》、《杨古雪诗词钞》等版本看,当时白云寺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据说,民国38年(1949),寺东西厢房,皆堆满了木刻版本,后被毁于“文革”浩劫。
习武
白云寺有悠久的习武历史。远在唐朝时,有个姓黄的武士因避祸乱,潜匿于莲花庵,后在白云寺讲武并兼做武术教练。同时,古时的学馆或学斋,总是把文、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所谓“习武强身,安家立国”的说法。古时学馆的习武,一般分两个方面:一是简单的强身活动,相当于现在学校的体育课。二是兼办专业武术训练班,为国家培养从戎的武术人才。怡云斋是二者皆备。
壁画
现残存有民国初年由柯寿昌画师的壁画15幅,据当地老人介绍,原山门上还绘有镇山猛虎,形态逼真,可惜寺毁画亡。现仅存残壁断碑,且年久风化,字迹模糊,难以考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