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藻
亚历山大藻的细胞近球形,横沟深,位于细胞中央,始末两端移位与横沟宽相等。纵沟深,位于下壳。甲壳亚门薄。
基本介绍
引发赤潮的种类之一。
细胞近球形,横沟深,位于细胞中央,始末两端移位与横沟宽相等。纵沟深,位于下壳。甲壳薄。
本属包括微小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赤潮种。
微小亚历山大藻
细胞球形,尺寸较小,直径15-29微米,细胞棕绿色,具鞘,包囊从球形到稍扁形,上面看为圆形(直径25-35),侧面观察为卵形(长28-35微米,宽20-30微米)。大多数细胞含有粒状物质和少量橘黄色物质。有腹孔,窄。
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在热带、温带沿岸和河口海域。该种是地中海分布最广的PSP毒素种,也是引起东南亚发生PSP事件的两种主要生物之一(Vila et al., 2001; Lim et al., 2006)。该种集中在港口、河口和潟湖,与低盐度和富含营养的淡水输入区相关。培养试验表明,该种是广温盐性的(Grzebyk et al., 2003, Cannon 1996)。提高温度和增加光照,生长速率增加(Lim et al., 2006)。一段时间适应后,在12℃也可以达到较高的生长速度。
微小亚历山大藻是一种能形成沿海藻华的微小腰鞭毛藻。最早在亚历山大港赤潮时被记载。该单细胞藻产生的高浓度毒素是造成全球许多地区人群麻痹性贝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毒素能够影响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物,如哺乳纲、鸟类、鱼类和浮游动物。与相似种的塔玛亚历山大藻不同,微小亚历山大藻仅产生相对有限的PSP毒素(GTX1-GTX4)(genome.imb-jena.de/)。少量毒素对浮游动物和鱼类有害,能够减少桡脚类生物繁殖。毒素在浮游动物、贝类和蟹类中具有蓄积性,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使用后会引起麻痹性中毒。该毒素属于神经毒素,引起人肌肉瘫痪、神经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Hallegraeff, 1993; Van Dolah 2000)。藻华时由于担心PSP疾病爆发,关闭贝类养殖厂,带来经济损失。
链状亚历山大藻
胞略近圆形,体长21~48μm,宽23~52μm。藻体表面光滑,横沟明显左旋;第一顶板无腹孔,后附属孔位于腹区后板的右半部分。壳板薄,孔纹少。常由2~5个细胞组成群体。
该种分布广,北美、欧洲、南非、智利、阿根廷和亚洲海域均有分布,青岛胶州湾可见。
细胞略近圆形,上壳与下壳半球形,大小相近。细胞长度在20~52μm,宽度在17~44μm;横沟明显左旋;鞭毛2条,藻体呈旋转运动,速度较快。
本种在较暖的海域里发生赤潮频率较高,我国在大鹏湾、厦门市海域和胶州湾均有发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