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口
河北省石家庄市白佛口文化遗址是目前全市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平原地区人类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
在今郊区白佛口村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锅、石刀和陶制火灶。经考证距今约有6000多年,属于新石器时代。
人杰地灵的白佛口村,看来从远古时就十分宜居,不然,为什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相中了这块宝地呢?这片原始人聚居的地方,名叫“白佛口古文化遗址”,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它就在今天中山路与东二环交叉口东南角,梅迪雅居小区8号楼那个位置。在这栋南北向的楼房前,今年50多岁的白佛口村民郝师傅指给记者看:“俺们这儿的土话叫它‘岗子’,因为它是一个大土坡,比周围地势高。8号楼这儿是它的南坡,8号楼北头车棚那儿是制高点,再往北那一栋二层小楼是它的北坡,属于谈固村。”
地理环境
原地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东路与东二环交叉口东北角,白佛村以西,银龙小区以南。如今白佛口村原地城中村改造完毕,名为:锦城小区。
文化活动
历史文化
白佛口村民郝新华告诉记者,岗子占地十几亩,属于谈固村的地方多,但可能因为制高点在白佛口村,所以,历来没人说它是谈固的。今年68岁的村民陈秋来依稀记得,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岗子上曾立着落款为国务院的文物标志碑。不过,在那个文物保护意识都很差的年代,主要是“文革”时期,岗子被彻底破坏。上边的土不断被村里挖下来垫地、垫猪圈,直到挖平。郝师傅记得,岗子上的土是黑色的,和别处的黄土不一样。而且,在这儿曾发现了各种石斧、石锅及火灶等,还有像三脚香炉一样的陶器,村民把完整的陶器主动上交给了当时的文物部门。至于红红绿绿的碎砖破瓦,难以计数。直到1997年盖梅迪雅居8号楼时,施工方还挖出过东西。
《石家庄市地名志》一书中记载:据文物部门考证鉴定,此处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不过,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太长了,到底距今有多少年呢?记者在石家庄市政府官方网站上找到了较为确切的答案:距今约6000年至7000年。
可以想像,6000多年前,先民定居在这个土坡上,形成了这里最早的村庄。仰韶时期的人们以种庄稼为主业,同时也饲养家畜、渔猎和采集;他们用各种磨制的石器干活,家里用各种烧制的软陶泥作器皿。白佛村民发现的那些红绿瓦茬,或许就是6000多年前先民家里盆盆罐罐的碎片。
这个土岗还有一个别名,叫“青风亭”。村里人推测在岗子的制高点上,应该有过一座亭式古建筑,但是谁也没见过,也没听老辈人说过,“估计早就毁坏了。”郝新华说,上世纪搞“四清”时,曾在那儿挖出过琉璃质地兽头,不知是不是青风亭的遗存。
白佛口
百年驿道兴与衰
沿中山路向东,走过东二环时,路南可见石家庄市艺校,路北可见白佛口村新盖的楼房。市艺校东墙根下,就是明清时期南北向的驿道经过处,白佛口新楼区里、中山路以北约200米处,就是同一时期东西向的驿道经过处。从南京到北京,从山东省到山西省,一条国道、一条省道在此交汇,便利的交通,促使白佛村部分村民来这儿经商,形成了白佛口这个自然村。
今年61岁的郝新华记得,他小时候那条南北向驿道还有,去北边十里铺、正定城,都从那儿走。本来这路宽20多米,因为“多年的道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土路越轧越低,走的人也越来越少,逐渐地,路两边种上了庄稼。当地人称它“大道沟”,郝新华说,他记得最深的地方有一米,1963年发大水,道沟里的雨水过了一个多月才排出去。改革开放以后,周围新修的公路四通八达,这条路被彻底废弃。
东西向的驿道,比这条路要窄多了,只有四五米宽。据《石家庄市地名志》记载,明朝时,两条路交汇处往来车辆行人很多,白佛村村民便在道边开饭店、茶馆,买卖兴隆,店铺渐增,逐渐形成村落。因位于交通路口,所以称做“白佛口”。后来,随着驿道的衰落,生意也跟着冷清。陈秋来记得,解放初,村民陈洛瑞还在那里开店,但干不起来,很快就撤了,那应该是驿道口最后一家店。
虽然古代的驿道已经消失,但此在今天依然是交通要道之所在。东二环与中山路在此交叉,白佛客运站在此修建,这里终日人潮喧嚷,饭店旅馆生意依然不错。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