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熊达

熊达

熊达,笔名石夫,1929年出生于黄石市大冶市,毕业于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是中国资深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时事评论员。

1950年熊达从湖北革命大学毕业后,曾任《湖北日报》记者、编辑。50年代中后期,熊达在湖北广播电视台当编辑记者,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了3本小册子《我们的农业社》《三个棉花姑娘》《独腿英雄王绪章》。从60年代到70年代,熊达主持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编务。在这20年中除了偶尔写几篇杂文和旧体诗词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创作。

1978年在武汉大学任教,讲新闻写作。80年代,熊达选择迁居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从事他热爱的新闻工作,以文字为生。为香港等地的华文报刊撰写了超过1000篇的诗评、特稿、通讯和杂文。同时,他还创作了近100首旧体诗词,为《中报》撰写了超过200篇的社论《中言》,出版了《中国文学精读》等书籍。90年代以后,熊达开始旅居海外。1997年6月,其受邀撰写《香港回归,依托祖国,发展科技》一文,其在文中介绍了在回归的过渡期间,香港科技界同内地科技界的多渠道交往。2014年出版了《熊达文集》。2024年,熊达向黄石市图书馆无偿捐献了线装书共计5部38册,以清乾隆五年(1740)松桂读书堂刻本《李义山诗集十六卷》为善本

熊达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年中发表过散文、诗词约三千篇。出版了《中国文学精读》《毕竟东流去》《亦古亦今》《江海诗钞》等著作。他的书法作品《辛亥革命百年颂》曾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全球华人书法作品展中展出并获奖。

人物经历

早年时期

熊达,1929年出生于黄石市大冶市大箕铺乡。熊达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7岁入村塾破蒙,读了6年私塾,学读了《楷体金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书,能背诵二、三百篇文言文和七、八百首古体诗,期间又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10岁开始写诗作文。熊达中学就读于阳新中学,后考入湖北人民革命大学

初期工作

1950年由湖北人民革命大学分配到《湖北日报》工作,任编辑、记者。

50年代初期,熊达还负责只办了将近3年的《湖北农民报》第四版的编辑工作。他在该报发表的文字大约有三、四百篇,但不署名,也没收集保存。只有根据资料和采访所得编写的《饶兴礼访苏记》,被中南人民出版社选去,出了一本小册子。

1953年,因为工作需要,熊达从湖北日报社调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普通记者。他写了不少通讯报道,其中《我们的农业社》《三个棉花姑娘》《独腿英雄王绪章》等作品先后被湖北人民出版社出了小册子。

波折年代

从60年代到70年代,熊达主持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编务。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期间,熊达与同单位的岑惠莲结下了深厚友谊,最终走到一起。在这20年中,熊达除了偶尔写几篇杂文和旧体诗词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创作。这期间,熊达曾遭受“隔离审查”,妻子被逼神经失常,儿子参加武小,几乎枉死。面对充斥"假、大、空"的报道之风,他决定不再从事新闻工作。为了调养身体经过多次申请,岑惠莲女士于1975年带着年幼的儿女迁回香港特别行政区,熊达则于1978年调往武汉大学任教,讲新闻写作。

迁居香港

1979年11月,熊达5岁的女儿在一次车祸中受了伤。上世纪80年代初,50岁的熊达通过层层审查后,辞去武汉大学教师工作,只身前往香港与妻儿团聚。由于他的教学资历在香港并不被直接承认,且他在其他领域也没有特殊的技能可以谋生,于是他决定继续从事他热爱的新闻工作,以文字为生。这期间,熊达以本名以及石夫、石达夫、丁工等笔名,为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华文报刊撰写了超过1000篇的诗评、特稿、通讯和杂文。同时,他还创作了近100首旧体诗词,为《中报》撰写了超过200篇的社论《中言》,长河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写的《中国文学精读》等书籍。

旅居海外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熊达开始旅居海外。1997年6月,其受邀撰写《香港回归,依托祖国,发展科技》一文,其在文中介绍了在回归的过渡期间,香港科技界同内地科技界的多渠道交往。2011年,熊达回母校阳新县第一中学察看,并为母校题词。他的书法作品《辛亥革命百年颂》曾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2011年)全球华人书法作品展中展出并获奖。2014年出版了《熊达文集》。2020年,为庆祝母校建校110周年,年逾九旬的熊达特意为阳新一中写了一首诗,并装裱好从美国寄回母校。

2024年,熊达向黄石市图书馆无偿捐献了一批古籍文献,其中线装书共计5部38册,以清乾隆五年(1740)松桂读书堂刻本《李义山诗集十六卷》为善本。同年4月2日,该批古籍展览开展仪式在黄石市图书馆举行。黄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俞远汉将一本鲜红的捐赠证书颁发给96岁旅美华人熊达的家属代表,并向熊达先生无偿捐献古籍文献的义举表示衷心感谢。

社会职务

曾任湖北日报编辑、记者,湖北广播电视台编辑部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研究室主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海外专稿部主任,香港中国通讯社高级编辑,香港亚洲文化有限公司总编辑。

其还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作家联会永久会员,香港《大公报》专栏作家,香港《中报》及美国国际日报》特约主笔。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书籍

诗作

70年代,熊达的妻子被逼神经失常,曾为妻子写诗两首:

其一:

暂别江南岭南,车经万水与千山,白云黄鹅楚天渺,水长沙市夕照残。

贾谊屈原虽殒落,《过秦》《哀郢》尚斓斑。

漫言雅翅能遮日,历史无情总辨奸!

其二:

几度乘车过泪罗,每依窗口问肯波。三间鲠骨今安在?千古离骚意若何?底事忠贞常诬屈?那堪魔怪总婆娑?江流不语萧萧去,我欲冲天发浩歌。

1976年5月1日,他陪同一位上司登武当山,写了这样一首诗:

千仞层峦万级阶,武当山路破空来。

直登全顶群峰落,俯瞰丹江一镜开。

地貌已随人意改,乱云需待劲风排。

举头西望周原路,何处姬宫湦烽火台?

阳新县第一中学建校110周年赠诗:

楚尾吴头老学堂,百加十载历沧桑。蜿蜒富水通江水,万里波涛汇海洋。

书法

成就与影响

熊达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年中发表过散文、诗词约三千篇。出版了《中国文学精读》《毕竟东流去》《亦古亦今》《江海诗钞》著作。他的书法作品《辛亥革命百年颂》曾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全球华人书法作品展中展出并获奖。

熊达为《中报》撰写了超过200篇的社论《中言》,这些文章充分展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见解独到。同时,他还为《大公报》撰写专栏长达4年之久,这足以证明他在新闻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力。熊达通过这些文字作品,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也为华人文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80年代迁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教学资历不被承认,别无他长可资谋生,于是仍旧从事新闻工作,执笔为文。他自己立下了3条守则:不说假话,不说违心的话,未想通的问题暂时不说。13年来,他以本名和石夫、石达夫、丁工等笔名为港澳、美、加、泰、菲、新、马、法、澳等地华文报刊写过诗评、特稿、通讯、杂文1000篇以上。旧体诗词近100首。此外,为《中报》写过200多篇社论《中言》,为《大公报》写专栏,持续了4年。

人物评价

熊达长期做新闻工作,新闻以真实为第一生命。他经常以写真事、抒真情、讲真话自勉。熊达不善养吾浩然之气,做不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但愿做一个不说假话、不欺良心的老实人。(《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 》作者胡小宣评)

熊达写作的题目,基本上取自中原地区。有历史的,更多是现实的。对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开放改革的政策,他极力宣扬。他抨击贪污舞弊、徇私枉法、压制人才、苛捐滥派等歪风,他呼吁中国新闻界加紧改革开放。他赞成中国统一。他寄希望于国家、民族和人民。他偶尔发些牢骚,但总的是与人为善。(《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 》作者胡小宣评)

参考资料

一中校友——熊达. 阳新县第一中学.2024-05-07

熊达.豆瓣网.2024-05-07

96岁旅美华人向黄石捐赠古籍文献.人民号.2024-05-07

香港回归 依托祖国 发展科技.知网.2024-05-07

熊达文集. 上卷, 人事纪述.百度学术搜索.2024-05-20

熊达文集. 上卷, 人事纪述.掌桥科研.2024-06-04

校友熊达回母校阳新一中察看. 阳新县第一中学.2024-05-07

阳新一中建校110周年“喜迎华诞,共忆芳华,分享感悟,启迪后来”征文选登(一)熊达先生作品.阳新县第一中学.2024-05-07

三个棉花姑娘.掌桥科研.2024-05-07

熊达 的全部作品.豆瓣网.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