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蝇
麦秆蝇,属于昆虫纲,双翅目,双翅目黄潜蝇科,在我国15个省、市、自治区已有记载,在内蒙古自治区、华北及西北春麦区分布尤为广泛,在冬麦区分布也较普遍,并在局部地区为害严重。麦秆蝇主要为害小麦,也为害大麦和黑麦以及一些禾本科和莎草科的禾本科杂草。
分布与危害
是中原地区北部春麦区及华北平原中熟冬麦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分布广泛、北起黑龙江省、内蒙古、新疆,南至贵州省、云南省,西达新疆、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海南省、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也有发生;新疆、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区、山西省北部、甘肃省部分地区对春小麦的为害最为严重,在晋西南及陕西关中北部冬麦区,亦能造成为害。
寄主
此虫主要为害小麦,仍亦为害大麦、燕麦或黑麦:野生寄主多属禾本科和莎草科的羊草、茅根等禾本科杂草。
危害特点
以美国白灯蛾钻入小麦等寄主茎内蛀食为害,初孵幼虫从叶鞘或茎节间钻入麦茎,或在幼嫩心叶及穗节基部1/5-1/4处呈螺旋状向下蛀食,形成枯心、白穗、烂穗,不能结实。由于幼虫蛀茎时被害茎的生育期不同,可造成下列4种被害状:(1)分蘖拔节期受害,形成站心苗.如主茎被害,则促使无效分蘖增多而丛生,群众常称之为“下退”或“坐罢”;(2)孕穗期受害,因嫩穗组织破坏并有寄生菌寄生而腐烂,造成烂穗;(3)孕穗末期受害,形成坏穗;(4)抽穗初期受害,形成白穗,其中,除坏穗外,在其他被害情况下被害整完全无收。
形体特征
体长雄3.0~3.5mm,雌3.7~4.5mm。体黄绿色。复眼黑色,有青绿色光泽。单眼区褐斑较大,边缘越出单眼之外。下颚须基部黄绿色,腹部2/3部分膨大成棍棒状,黑色。翅透明,有光泽,翅脉黄色。胸部背面有3条黑色或深褐色纵纹,中央的纵线前宽后窄直达梭状部的末端,其末端的宽度大于前端宽度的1/2,两侧纵线各在后端分叉为二。越冬代成虫胸背纵线为深褐至黑色,其它世代成虫则为土黄至黄棕色。腹部背面亦有纵线,其色泽在越冬代成虫与胸背纵线同,其它世代成虫腹背纵线仅中央1条明显。足黄绿色,附节暗色。后足腿节显著膨大,内侧有黑色刺列,腔节显著弯曲。触角黄色,小腮须黑色,基部黄色。足黄绿色。后足腿节膨大。长椭圆形,两端瘦削,长lmm左右。卵壳白色,表面有10余条纵纹,光泽不显著。末龄美国白灯蛾体长6.0~6.5mm。体蛆形,细长,呈黄绿或淡黄绿色。口钧黑色。前气门分枝,气门小孔数为6个,多数为7个。围蛹。体长雄4.3~4.8mm,雌5.0~5.3mm。体色初期较淡,后期黄绿色,通过蛹壳可见复眼、胸部及腹部纵线和下颚须端部的黑色部分。口约色泽及前气门分枝和气n小孔数与幼虫同。
生活习性
(一)生活史在华北春麦区,内蒙古自治区等春麦区年生2代,冬麦区年生3—4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春麦,第二代幼虫在寄主根状茎部或土缝中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各代各虫态发生期依地区而异。在内蒙古西部,越冬代成虫一般干5月下旬米至6月上旬开始大量发生,盛发期延续到6月中旬。越冬代成虫产卵前期为1~19天。平均5.5天,产卵期间1~22天,平均11.l天,每雌平均产卵11.8粒,最高41粒,卵均散产,大多产在叶面基部。卵经4~5~7天孵化,盛孵期在6月上、中旬。美国白灯蛾经20余天成熟化蛹。第一代蛹期为3~12天,平均9.9天,7月中旬为化蛹盛期。第一代成虫子7月下旬羽化,一般在麦收时已大部羽化离开麦田,转移到野生寄主上产卵害十,以至越冬。在晋西南冬麦区,麦秆绳年生4代,以幼虫在小麦草或野生育主内越冬。以越冬代(即第四代)及第一代幼虫为害冬麦。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为4月中、下旬,在返青的冬麦上产卵孵化寄生为害。第一代成虫羽化时,冬麦已达生育后期,第二、三代幼虫寄生于冬麦的无效分蘖、春小麦、落粒麦苗或野生寄主上,不影响产量。第三代成虫羽化后,在秋播麦苗上或野生寄主主产卵孵化寄生至越冬,在冬季较暖之日仍能活动取食。关于在冬麦区越冬代及第一代美国白灯蛾对冬麦为害的相对重要性,据在京郊丰台区调查,越冬代幼虫为害率较第一代幼虫为高,而在山西省及陕西省等地,越冬代幼虫只在过于早播的麦田内发生为害,为害面比较集中。在秋季小麦草更小,幼虫亦能转株为害。虽主茎被害,但冬前分率,仍可抽穗结实,对产量的影响一般不太显著。第一代幼虫则为害生育期较晚的小麦,早播冬麦由于生育期相对提前,被害较轻。而晚播麦田正处于拔节或孕穗期,被害较重,造成烂德瓦白穗,发生为害面积也远校越冬代广而分散,影响产量较大。因此,无论在春麦或冬麦区,越冬代成由开始盛发都是化学防治关键时期。(二)成虫活动习性测报工作需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间系统调查成虫密度。成虫喜光,干早晚及夜间栖息于叶片背面,一且多在植株下部。晴朗之日10时左右,阳光较强,气温升高,开始大量活动,在麦株顶端附近飞舞。此时,用捕虫网扫捕侦查虫情,效率较高。中午前后日光强烈,温度过高,成虫又潜伏在植株下部。至14时以后又逐渐活跃,17~18时为活动高峰。雌虫在田间产卵时刻亦以此时为主。在微风情况下,成虫活动性强。如风过增大到4、5级以上,活动显著减弱,常潜伏于植株中、下部叶片土。风速的大小显著影响网捕成虫的结果,调查虫情时必须注意。(三)产卵习性成虫产卵时,对寄主及田间小气候有明显的选择性。1.对植株生育期的选择银1960年对甘肃防号不同生育期的麦茎进行调查,结果在技节期、孕德期、抽穗期、开花期着卵茎率依次为93.0%,52.0%,5.0%及1.5%,美国白灯蛾入茎成活率依次为20.0%,12.5%,0%及0%。由此可见,拔节、孕穗期是小麦易受麦秆蝇为害的危险生育期,进入抽穗后着卵显著减少,而且幼虫入茎后也不能成活。一般早、中熟品种比晚熟品种受害轻,同一品种由于运期早播等措施前期生长快的受害也较轻。原因是麦秆蝇产卵对麦殊生育期有明显的选择性。2.对春小麦品种的选择麦秆蝇对不同品种的春小麦,在产卵时有明显的选择,主要原因是不同品种生育期的差别。但在生育期相同的品种,叶片基部有长而密的茸毛的品种着卵较少,被害较轻;相反,叶片基部宽,叶面光滑无茸毛或茸毛短而稀的品种着卵较多,被害较重。品种间对麦秆蝇抗性的明显的差别为选育抗虫丰产的新良种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3.对麦田小气候条件的选择不同栽培技术和条件,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也影响麦田小气候。一般小麦生长茂密的麦田,通风透光较差,湿、温系数较高,不适于麦秆蝇生活,诱导麦株产生抗虫能力,成虫密度较低,着卵较少,受害较轻。生长稀疏的麦地则相反。
发生规律
环境条件对麦秆蝇发生为害程度有很重要的影响(-)与气候的关系同一地区由于不同年份气候的变比,麦秆蝇越冬代成虫发生的早晚也不相同。据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中滩地区1957~1963连续7年的调查,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期可分为早(6月1日以前)、中(6月1~10日)及晚(6R10日以后)三类情况。在期间,分析逐年春季气温与麦秆蝇越冬代成虫发生期的关系,入5月份气温对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期有一定影响,尤其是4月份的气温更为重要。当年4月份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者则开始盛发早,低于平均值者则晚,与平均值相近者则属中间类型。 麦秆蝇越冬代成虫发生量决定于越冬基数的大小,而越冬基数的大小又与第一代成虫羽化后的气候有关。根据1957~196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中滩地区的调查分析,8月份降雨量的大小与翌年越冬代成虫发生数量具有强负相关。8月份降雨量小,则翌年麦秆蝇越冬代成虫发生量大,相反,则发生量较少。关于在冬麦区气候与麦秆蝇的关系,根据1955~1957年在晋西南的观察,一般春季回寒早,土温剧降,延迟化蛹及羽化。越冬美国白灯蛾化蛹最适温度为8.5~9℃,最适5cm上温在2月间为3~4℃,3月间为10℃,如在化蛹阶段上温较此为低,即将显著推迟化蛹。而化蛹、羽化的延迟,一般会减轻为害,因越冬代戍虫盛发期时小麦已进入较后的生育阶段。(二)与小麦品种的关系利用品种抗虫性,选育丰产、抗虫并具备其它优良性状的小麦良种,是防洽麦秆蝇的一种最经济有效的办法。生产实践证明,抗虫品种大面积的连续栽培,不仅能避免或减轻受害,还能显著的压低麦秆蝇的发生数量。例如,据调查,内蒙古自治区春麦区麦秆蝇问题最早发生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带。当地的农家品种如“红小麦”等属中早熟品种,叶面具有较密的茸毛,能抗麦秆蝇,原不存在麦秆蝇为害的问题;但从1953年起,推广萨县长芒麦和甘肃96号这两个丰产、抗锈但晚熟尤其是前期生长较慢,而且叶面光滑无毛,适于麦秆蝇寄生为害的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又没有相应的药剂防治措施,以致麦秆蝇猖极为害。以前中滩农场情况为例,1958~1961年主要品种为感虫的“甘肃脆号”,这4年麦秆蝇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平均虫口密度依次为21.3,9.13,10.2及11.2头/网,在进行药剂防治的情况下,为害率依次为21.3%,3.l%,4.4%及6.9%。1962年起该场自有出并种植能抗麦秆蝇的“新白麦”,在未进行药剂防治的情况下,1963~1965年麦秆蝇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平均虫口密度依次仅为1.7,0.16及1.2头/网,为客率依次仅为0.08,0.04及0.6%。(三)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一般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水肥条件好,生长发育快,拔节早,茂密旺盛的麦田受麦秆蝇害较轻;土壤盐碱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施肥不足,迟播及播种过深,小麦草生长不良的麦田则受害较重。例如196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中滩地区对“甘肃96号”品种丰产田与邻近的一般大田进行对比调查。丰产田及一般田内,麦秆蝇成虫密度、着卵茎率及为害率均有显著差别。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麦生育期的差异和田间小气候的不同,影响成虫趋性、产卵及幼在人茎为害。由此可见,为了争取小麦丰产和防治麦种蝇,对栽培技术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四)天敌的影响 麦秆蝇美国白灯蛾有2种寄生蜂,一种属姬蜂科,另一种属小峰科,后者寄生率较高。在内蒙古春麦区,寄生率一般较低。在晋西南冬麦区,一般年份寄生率在10%左右,最高年份可达40%以上。春秋两季发生的第一、四代幼虫被寄生率高于夏季发生的第二、三代。如越冬代幼虫被寄生率高于30%,为害最轻,若低于用%则为害重。
防治方法
根据麦秆蝇发生为害的特点,防治策略及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必要的药剂防措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1.加强小麦的栽培管理因地制宜深翻土地,精耕细作,增施肥料,适时早播,适当浅播,合理密植,及时灌排等一系列丰产措施可促进小麦生长发育,避开危险期,造成不利麦秆蝇的生活条件,避免或减轻受害。2.选育抗虫良种有关科研单位、良种场和乡、村科研实验站,应加强对当地农家品种的整理和引进外地良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择适应当地情况,既丰产又抗麦秆蝇、抗锈、抗逆的良种。对丰产性状好但易受麦拜蝇为害的品种,则需经过杂交培育加以改造,培育出适应当地生产需要的新良种。3.加强麦秆蝇预测预报,冬麦区在3月中下旬,春麦区在5月中旬开始查虫,每隔2—3天于10时前后在小麦草顶端扫网200次,当200网有虫2—3头时,约在15天后即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是第一次药剂防治适期。冬麦区平均百网有虫25头,即需防治。(二)药剂防治根据各测报点逐日网扫成虫结果,在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并达到防治指标,尚未产卵或产卵极少时,据不同地块的品种及生育期,进行第一次喷药,隔6~7天后视虫情变化,对生育期晚尚未进入抽穗开花期,植株生长差,虫口密度仍高的麦田续喷第二次药。每次喷药必须在3天内突击完成。当麦秆蝇成虫已达防治指标,应马上喷撒2.5%敌百虫粉或1.5%乐果粉或1%1605粉剂,每667m21.5kg。(5)如麦秆蝇已大量产卵,及时喷洒36%克螨蝇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1605乳油4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与40%乐果乳油1:1混合后对水1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75L,把卵控制在孵化之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