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夏云英

夏云英

夏云英(生卒年不详),女,明莒城人。其父夏鼎,善诗文,精于书画。在22岁时,以疾病为由,恳请出家为尼。

正文

夏云英(生卒年不详),女,明莒城人。其父夏鼎,善诗文,精于书画。中年丧偶后,视云英为掌上明珠。其父在莒城文昌阁以教书维持生计,后受聘豪门为家庭塾师。云英随父就读,10岁时即能作诗、绘画,还学会琴棋音律。又兼人品端庄秀丽,才女之名闻于莒县。13岁时被选为宫女,送于开封周宪王府。其父因父女分离之苦而悲伤过度,在云英去后不久病死在莒城文昌阁僧舍。云英带着离父的悲愁,在周宪王府过着囚禁似的生活。

周宪王妃死后,云英有了似王妃的地位,虽没有王妃封号,实是王宫的内当家。虽时间很短,却有贤淑之名。由于她身单体弱,又经父女分离的打击,所以疾病缠身。在22岁时,以疾病为由,恳请出家为尼。出家后法名“悟莲”。出家两年后病逝。云英艰难地度过了24个春秋,虽人生短暂,但却留下了两部著作,一为《端清阁诗》集,一为《法华经赞》

轶事典故

夏云英的父亲夏鼎是一位庠生,擅长诗文,精通篆籀和白描,对经史、书画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不追求功名利禄,生活极为清贫,为了生计,带着女儿夏云英来到莒州,在文昌阁开设学堂教授学生。

夏鼎在中年失去了妻子,把夏云英视为掌上明珠。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夏云英的学识日益增长,才智出众,被誉为咏絮之才。她5岁时就能背诵诫孝经,7岁开始学习佛法,熟记法华、楞严等经文,10岁时已能作诗绘画,并掌握了琴棋音律,成为莒县闻名的才女。

然而,13岁时,夏云英被官府选中,前往开封市朱有燉朱有炖的府邸成为宫女。夏鼎深知“侯门一入深似海”,女儿入宫意味着生离死别,终日思念成疾,卧床不起,最终在文昌阁的僧舍中病逝。

周宪王朱有炖是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与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同母。朱有炖从小目睹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骨肉相残,深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恐怖,决定远离政治,追求另一种生活方式。他师从叔父朱权朱权,专注于戏剧和学术研究,最终成为明代戏曲的重要人物。

夏云英以其深厚的诗书琴画修养成为朱有燉的知音。她出身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潜心修行,深受周宪王的喜爱。夏云英不喜欢奢华的生活,恪守女子戒规,品行端正,心灵纯净,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端清阁”,并创作了《端清阁诗》一卷,共六十九首。

她的诗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尽管身处宫廷却没有丝毫脂粉气。她的作品多描写宫廷生活的空虚和寂寞,“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块无法补”这样的诗句反映了她内心的凄凉和悲伤。由于与父亲分离,被困在深宫之中,她的生活被永远地隔绝开来,只留下残风萧瑟和春逝惆怅。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淑女来说,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寂苦的呢?正如她在《端清阁诗》中的“立秋”所写:“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销沈火冷,侍儿闲自理箜篌。”

明初的宫廷斗争异常残酷,夏云英身处其中,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多言或错步,以免招致杀身之祸。正是这种深谙事理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使她在宫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元妃吕姓去世后,虽然夏云英没有获得王妃的封号,但她享有了类似王妃的地位。朱有燉曾让她写咏鹘诗,她以理服人,劝诫不要因蓄养而伤生。周宪王赞赏她的因事纳规之举,称她“明白道理,有贤明妇人之风”。

由于夏云英体质虚弱,再加上父女分离的打击,她一直疾病缠身。22岁时,她以疾病为由请求出家为尼,受菩萨戒,修习金刚密乘,取法名“悟莲”。然而,遁入空门并非“世外桃源”,她的另一部著作《法华经赞》真实记录了她的生活。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六月,夏云英作偈而逝,年仅24岁。周宪王朱有炖悲痛万分,亲自为她撰写墓志铭。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文化视野】莒地名人:夏云英.微信公众平台.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