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薰华

张薰华

张薰华(1921年12月31日-2021年2月1日),江西九江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原主任及博士生导师。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张薰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经济学系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他专注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资本论》研究。张薰华的主要著作包括《〈资本论〉提要》(三册)和《〈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等。他是中国大陆首位向政府提出土地批租建议的学者。2021年2月1日,张薰华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去世,享年100岁。

人物经历

1921年,张薰华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幼年母亲早逝,只能依靠祖父艰难生活。祖父去世后,张薰华辗转到上海市投靠外祖母和姨母。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后,被迫举家逃回九江,又携弟妹重返上海避难,外祖母去世后,他不得不带着弟妹再次离开上海,坐船经温州市丽水市,投靠在浙江省邮局工作的堂兄。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与众多热血青年一样,满怀爱国激情,怀抱着“抗日救亡”的强烈心愿。同时,他认为国弱被人欺,希望能够实业救国。于是,他在上海就读了苏州工业学校土木科专业,并参加了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学生抗日救亡协会。

1940年,张薰华高中毕业,适巧遇到复旦大学农学院新办的茶叶专业在丽水与衡阳市两地招生,由此考入复旦大学。此时,复旦大学已迁至北碚区。张薰华便和其他同学一道,乘坐中国茶叶总公司的运茶车,一路颠簸西行。大学二年级,因茶业又是产业,与经济学相通,张薰华转到了经济学系,将目光投向“经世济国”的社会科学,一面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一面试图从书本中寻求救国真理。

在重庆,张薰华越加感受到中国国民党的昏庸腐败。1944年他加入“中国学生导报社”,这是中共南方局领导的一个外围组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地带坚持斗争,传播爱国青年的进步要求,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建独裁和文化专制。直接领导他的是地下党员化学系学生陈以文(重庆解放前夕牺牲于渣滓洞看守所)。虽然暂时未能如愿,但张薰华还是按照组织提出的“勤学、勤业、勤交友”的标准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党的知识,搞好学业,广泛结交进步青年。

1945年,张薰华被高票推选为复旦大学大学毕业同学会主席,并组织了挽留校长章益的运动,使得章益后来多次拒绝中国国民党“教育部”的迁台命令,避免了复旦迁台的命运。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迁返上海市。在经济学系主任樊弘的倾力支持下,张薰华毕业留校,任经济学系助教。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

2021年2月1日,张薰华先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仙逝,享年100岁。

研究方向

专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特别是《资本论》研究。

主要贡献

著有《〈资本论〉提要》(三册)、《〈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张薰华教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奋战了半个多世纪,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研成果有专著《\u003c资本论\u003e提要》3卷、《\u003c资本论\u003e脉络》、《\u003c资本论\u003e中的数量分析》、《生产力与经济规律》、《土地经济学》、《交通经济学》等10部;论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地租的必然性》等100篇。其中三卷本《〈资本论〉提要》已发行数万册。《〈资本论〉脉络》和《生产力与经济规律》至今仍为经济学院各专业硕士生必读教材。张教授对《资本论》原著的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自觉反对本本主义,尊重马克思主义,又不把马克思当作神。在钻研原著的过程中,他发现马克思在计算中有一些笔误,于是在198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是中国理论界第一人。这篇论文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理论界结出的硕果,其价值远远超过内容本身,人们公认这篇论文所体现的正是马克思本人一贯表现的科学精神。

获得荣誉

1989年,张薰华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原国家教委联合授予“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2012年获第二届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还于2015年、201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