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曹永森

曹永森

曹永森,1953年12月出生,江苏扬州人。

简介

曹永森 1953年12月出生 扬州市人,1961年至1966年就读于汶河中心小学,1967年至1970年就读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70年至1978年在扬州钢铁厂工作,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81年至1982年在扬州市委宣传部工作,1983年至今在扬州市文联工作。1994年至1997年就读于扬州师范学院外语系,1997年至1998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班。现为扬州市文联副主席、《扬州文学》杂志副主编。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扬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文艺创作简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曹永森同志开始从事民间文艺的采风和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酒幌子》、《桑树和树》等8篇作品,作为江苏地区民间文学代表作品收入了《江苏文学50年》和《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八十年代,曹永森同志编著出版的书籍有:《郑板桥传说》(该书1983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扬州八怪传说》(该书1985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扬州民间故事集》(该书1989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

九十年代,曹永森同志将研究范围从民间文学扩展到民间工艺和民俗学。在此期间发表和获奖的重要作品及编著出版的书籍有:论文《期丧筵乐考》、《吉高故事研究》分别入选了江苏省第二、第三届民间文艺理论研讨会;民间文学作品《三丁包子鲫鱼口》1997年荣获“江苏省第二届民间文学作品评奖一等奖”;《扬州风情》(该书1991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扬州民间工艺》(特约编辑,《中国民间工艺》第13、14期合刊,1993年出版);《农谚集锦》(该书1996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荣获1998年扬州市第二届“五个一工程”著作类作品奖);《民间传说故事》(该书1996年由江苏文艺社出版社出版,并荣获1997年“江苏省第二届民间文学评奖书籍类荣誉奖”);《民间风俗》(该书1997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世纪以来,曹永森同志在民间文化领域里继续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2001年他担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扬州历史与文化丛考》课题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扬州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撰著其中的《扬州风俗》一书(该书2002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2年在“江苏省第三届民间文艺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了“优秀论著奖”和“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作为《扬州历史与文化丛考》课题研究的项目一套八册的《扬州文化丛书》一并荣获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他还应约主编了《神奇的凤凰岛》一书(该书2002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曹永森同志作为我市民间文艺和民俗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在民间文化的领域里努力耕耘着。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飞跃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社会转型时期,民间文化也随之而产生巨大的变化,新的民间文化事象不断涌现,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事象也濒临冷落、遗弃或是消亡,作为民间文化研究者,有义务有责任对即将失传、难以再生的传统文化事象及时地进行抢救、挖掘和研究,以便通过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及时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根”留住。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弘扬光大。

三大细节感受全国文代会

文艺也要“务实”

曹永森说,现在社会比较浮躁,文艺界也比较浮躁。一些人为了追逐名利,追求作品数量,或出书卖钱,而这些作品有多少能成为传世之作呢?在文艺界,头衔并不是衡量一个文艺家的唯一标准,也不是一个文艺家真正价值的体现,关键是能够创作出“传世之作”。有才华的文艺家要“甘坐板凳十年冷”。

扎根社会,开拓视野

文代会开幕当天的晚会上,《在那遥远的地方》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两首歌。在曹永森看来,这两首歌意味深长。“《在那遥远的地方》是首民歌,意在为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歌唱,希望文艺家们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创作出民族文化的精品佳作;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一首外国民歌,则是要艺术家们开阔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去看中国、写中国。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扎根社会、深入社会,还要高瞻远瞩,创作一些反映时代声音的文艺精品。”

文艺创作要“用心”

在曹永森的笔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三句发言词:“……我在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做人……”当时,全场掌声雷动。曹永森深有感触地说,看上去是很普通的白话文,但三个“用心”反映出人的虔诚和责任心。而缺少“用心”是目前文艺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是文艺工作者急功近利,比较浮躁;另一方面是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不够。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也要有三个“用心”,即用心创作、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