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学校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加强“工科及应用学科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2011年,学校以建设“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要求、高水平运作、高速度发展”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材料化学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9个。截止2019年6月,全院共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4人,讲师1人。97%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80%以上。教师队伍中包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陕西省特聘计划专家17人。
学院立足国际科学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工科”战略布局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太阳能电池材料、储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文物保护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省部级及企业横向等项目90余项,累计经费7000余万元;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6项;在材料、化学、能源、工程等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件,成功完成10余项工程转化项目。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
专业设置
材料化学专业(非师范),学制4年,专业属性为非师范专业。本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感薄膜材料、文物保护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储能材料等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文物保护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方面,该专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8名,包括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得者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人。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在材料学、材料工程、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进行更高层次深造的能力,培养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就业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岗位,也可在光电信息、石油化工、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行业内从事质检、产品开发、生产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非师范),学制4年,专业属性为非师范专业。该专业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11年围绕该专业进行相应的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建设。拟通过5-10年的努力,建成在太阳能电池、储能材料与器件及液晶高分子材料与液晶显示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8名,包括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6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
本专业培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理工兼备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化学能源、太阳能及储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通讯、汽车、医疗领域从事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的开发、生产和管理的工作,还可继续攻读新能源材料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学位。
科研项目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
1、电影胶片扭曲变形机理及修复研究. 自然科学基金. 2011.01-2011.12. 10万元。
2、金普军,教育部青年基金《九连墩楚墓出土战国漆器测试分析》。
光电功能材料方向
3、刘宗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纳米层状电极材料的纳米层结构调控及电容性能研究(51172137),60万,2012年1月-2015年12月。
4、杨合情,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氧化铟(I)纳米结构的设计合成与传感特性,项目号:2010JM2011。
科研简介
概述
自2001年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以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以精细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的学科发展特色战略更加凸显。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科已经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工程、液晶及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光电功能材料3个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群体。
保护与工程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李玉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胡道道教授等为学术骨干,以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力量,以精湛技艺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为工程转化主力,从事与文物材料保护相关基础、开发与工程应用研究。逐渐形成了“以物理与化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微观、介观和宏观多层次揭示文物病害本质,并依此指导文物保护材料筛选与工艺优化,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研究模式”。基于长期积淀,2006年与陕西翰青文献文物保护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申报组建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构建了以文物保护为特色的校企联合体,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
本研究方向集中表现在:(1)褪变档案字迹恢复材料研究:利用薄层层析、胶粒原位形成与吸附等原理,建立的档案字迹显现与加固、酸解纸质保护系列新方法成为我国档案保护领域的标志性成果;(2)影像资料修复保护材料研究:利用薄膜表面光散射、介质对霉变蛋白的变性作用、高分子相转变原理等,建立的划痕与霉变胶片修复、醋酸综合症病害治理等系列研究成果,有效地解决了醋酸纤维素片基的多重顽症;(3)古代壁画、文物彩绘病害治理材料研究:首次揭示了光散射与彩绘褪色关联性,建立的基于高折光指数高分子材料及非挥发性增塑剂填充彩绘表面裂隙消除光散射,为彩绘显现与加固开辟了崭新途径;(4)土遗址防风化研究:依据土壤组成与结构特点,利用特征溶剂及特征加固剂对土壤微观结构及组成的稳定作用,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土壤团粒结构原位交联固定化。从根本上避免了土遗址保护中因组成及微观结构在保护前后较大差异性而引起其他负面病害的产生,为解决土遗址保护世界性难题创建了一项崭新技术。
近十年以来,本研究方向先后两次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文物局科学与技术创新二等奖、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承担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10项,完成了多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在化学 of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Journal of the Physical Chemistry B,Soft Matter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功能高分子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安忠维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陈新兵教授等为学术骨干,以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力量,主要从事液晶材料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新型液晶材料及特种功能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相应复合材料制备及材料性能表征、材料结构与性能模拟等。从器件性能对液晶材料的要求入手,利用分子工程学的知识和原理,先后设计合成了百数种液晶分子单体,其中数十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液晶显示器并创造了数亿元人民币/年的效益。
本研究方向集中表现在:(1)功能性液晶材料研究:建立了由苯、环己烯和酰氯一步常温合成环己类液晶的新工艺;发明和实现了环己烷顺反转型的新方法;采用分子薄膜蒸馏技术,实现了液晶材料纯化技术的突破,成为高端液晶材料制造的国际通用标准方法;摸索出液晶材料新配方设计、筛选的科学模式,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款宽温彩色TFT用混合液晶材料,该成果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五”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快速响应型液晶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研究:通过向液晶分子结构中引入乙撑桥键来有效降低化合物粘度,不仅利用末端烯丁基结构可降低粘度、增加液晶相稳定性,而且可以改善混合液晶配方的相容性。(3)功能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进行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相应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材料性能表征、材料结构与性能模拟等。通过高分子材料材料的可控设计与合成,制备出不同形状的结构材料并获取相关材料微观结构与其光、电、磁等性能的关联性。
近十年以来,本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MCR1-II混合液晶材料开发”和“MCRI-Ⅲ 混合液晶开发”、国家经贸委“双高一优”项目“TN型液晶材料产业化工程”、国防科工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彩色液晶材料开发研究”、陕西省科委工业化项目“TN型液晶材料产业化”等多个项目,经费合计4000万元以上,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件,应邀在国际液晶大会做大会报告两次。在Liquid Cryst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Journal of the Physical Chemistry B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光电功能材料研究
本研究群体以刘宗怀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杨祖培教授、杨合情教授和曾京辉教授等为学术骨干,以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力量,从事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主要从事纳米储能材料及超电容性能,无铅压/铁电陶瓷材料,纳米材料与传感器件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新的概念和原理为指导,以提高材料性能及拓展其功能为目标,以实现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应用为目的”的研究模式。
本研究方向集中表现在:(1)纳米储能材料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剥离/重组技术制备纳米功能材料新技术;以具有快速电荷转移与存贮双重特性纳米级层状材料为基础材料,借助不同电性金属氧化物纳米层状材料的组装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大容量、高功率及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用纳米电极材料,改善了超级电容器的稳定性和能量密度。(2)无铅压/铁电陶瓷材料研究:揭示了无铅压/铁电陶瓷组成和微观结构与其电性能的关联性,建立了一系列制备该类陶瓷材料的新技术,实现了制备材料在压电蜂鸣器上的器件化;开发了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及良好频率的巨介电陶瓷材料,实现了陶瓷元器件小型化、多层片式化和无源集成化。(3)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研究: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镶嵌在SiO玻璃中的C、Ge、InAs、AlP、InP量子点, 解决了VI和III-V半导体与SiO玻璃复合这一难题;制备出了不同微结构的氧化物和硒化物纳米材料,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纳米结构,设计、制备了氨气和乙醇等气体传感器。(4)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纳米及纳米结构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其在能源转化、存储、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用新型染料的合成、组装及量子点热载流子和多激子过程研究。
近十年以来,本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何崇本能源新材料及技术研究项目、教育部和人事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基金项目及陕西省和西安市等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在化学 of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