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紫泥

紫泥

紫泥(俗称:紫砂土),是宜兴紫砂陶土三大泥类中最主要的泥类,也是宜兴紫砂陶土中开发利用最早、最为普遍的一类泥料。紫泥是夹泥矿层的一个夹石,原矿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成后外观颜色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其独特的色泽在古代多用以封缄的遗存。先秦两汉的史书中对封泥所用的泥质有明确记载有“金泥”“紫泥”“青泥”“石泥”“芝泥”等。紫泥主要分布在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的上部,石炭系高骊山组的上部;地域上,宜兴市的各个甲泥矿区均有产出。其主要分为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

紫泥可以制壶,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成壶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易养成。适宜泡轻焙火系列的乌沃茶普洱生茶。紫泥体现宜兴紫砂古朴典雅的特征。用紫泥制作成的紫砂壶,又被称为“紫玉金砂”。此外,紫泥适宜发展经济林:生漆、核桃、苹果、梨,水热条件好的地方,宜发展油桐柑橘属龙眼等。

主要特征

外观

紫泥是夹泥矿层的一个夹石,矿体呈薄层透镜状。紫泥原矿外观色泽多呈紫红色、紫褐色、蓝青色、蓝紫色等,主要是因为沉积时的环境为氧化气氛或强氧化气氛而造成的。紫泥烧成后呈栗色朱砂紫、猪肝色、黯肝色等,随着烧成温度的不同,外观色泽由棕红,渐向紫红、赭色、紫黑色变化。

组成

紫泥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成型较易,可制大品。干燥收缩比约 11%,窑温为1180℃。易生氧化铁熔点、跳砂及花泥。

性状

母质为紫色页岩、紫棕色页岩(砂页岩)等风化物。土体50~70厘米。成土时间短,矿质风化度较低,剖面构型为A-C型,土体中夹半风化母岩碎屑,粘土矿物以蒙脱石、水云母为主,蒙脱石居紫色七之冠,次为高岭石、石英、赤铁矿,硅铝率3.9,全剖面中性反应,pH6.6~7.5,CaCO:小于3%,阳离子交换量14.2me/100g土,通体颜色利母岩颜色相同,结构差,质地为粘壤土至壤质粘土。

形成原因

紫泥是宜兴紫砂陶土三大泥类中最主要的泥类。宜兴陶土矿按其成因,均属内陆湖泊相及滨海相沉积矿床,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它们大约在2亿至4亿年前已经形成。

历史发展

紫泥,其独特的色泽在古代多用以封缄的遗存。先秦两汉的隶书中对封泥所用的泥质有明确记载有“金泥”“紫泥”“青泥”“石泥”“芝泥”等。其中关于紫泥的有《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二〈仪式部三·玺〉中引自东汉卫宏《旧汉仪》的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以皇帝行玺为凡杂;以皇帝之玺赐诸侯王书;以皇帝信玺发兵;其徵大臣,以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以天子之玺;事天地鬼神,以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皇帝带绶,黄地六采,不佩玺。玺以金银縢组。侍中组负以从。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行千里为程。”

南梁萧统《\u003c文选\u003e序》:“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李周翰注:“汉火德,故称炎。”唐李白《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噫大块之气,歌炎汉之风。”宋梅尧臣《读\u003c汉书·梅子真传\u003e》:“子真实吾祖,耿介仕炎汉。”李隆基《封东光公主制》:“炎汉盛礼,蕃国是和。”西汉官方强调皇室出自赤帝,而炎汉之观念日渐为人所接受,于是赤红之色在汉朝有了特殊的政治含义,成为皇室御用色调。这或许能解释武都紫泥为何能被西汉皇室看中———“赤红”的武都紫泥恰好迎合了西汉的政治宣传,以其合乎皇室炎帝血裔的颜色,而被指定为皇帝六玺专用封泥。

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所书“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诏是也。”魏晋以来,纸制品大规模兴起,简牍已日渐衰落,与之配套的封泥也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武都紫泥因其在两汉极高的政治地位,却意外地和皇帝诏书,甚至是皇权本身一体化,凡受诏书者,必先拆紫泥之缄封,所谓“见武都紫泥如见皇帝诏”。两汉以后描写紫泥最多的就是唐朝,唐人多仰慕两汉,诗词中多以“汉”自比,如王维《少年行》:“汉军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铁蒺藜。”唐代已经不再流行使用封泥,“紫泥”却频频见于文章甚至是口头语言。唐人所写“紫泥”,并非作为封泥的武都紫泥本身,而紫泥所封之物———皇帝诏,才是诗文中紫泥所要隐喻的主体。

地质与分布

地质上,紫泥主要分布在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的上部,石炭系高骊山组的上部;地域上,宜兴市的各个甲泥矿区均有产出;产状上,紫泥在矿床中,通常埋藏于深山腹的甲泥矿层中,是甲泥矿层中的夹石,故有“岩中岩”“紫砂土”之称。丁蜀镇黄龙山(称为本山)是优质紫泥的主要产区,黄龙山的紫泥一般产于厚度为8米左右的甲泥Ⅲ号矿层中,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产出,厚度由几十厘米至数米,矿层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而灭尖。这主要是由于黄龙山断裂褶皱的地质所造成的。

主要分类

紫泥属中性紫色土亚类紫泥土土属。紫泥可分为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

质地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采尽,据说此泥是做茶壶特好的泥料。当时所谓的好泥料应该符合四个条件,即烧成温度低,容易出水色,成形塑性好,颗粒圆润,而好的皂青色矿料即能符合这些条件。天青泥应该是指原矿,而非烧成后颜色。

底槽青泥

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石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所谓皂青原本指用稻草灰和生石灰混合后的一种青灰颜色建筑涂料。因底槽青原矿的颜色十分接近皂青色,故又把底槽青写成底皂青。在用陈腐时间较长的底槽青原料时一定要重新杵打充分才可以用来制作陶器,否则很可能在烧成的成品紫砂壶上产生黑色晕纹。底槽青色偏紫,十分稀少,泥质细腻纯正;烧结后呈紫红色,烧成的温度范围在1200摄氏度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为10%左右。

红棕泥

位于矿层中部,矿层较厚,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此泥质纯正,产量较多烧结后呈棕红色,烧成的温度范围在1180摄氏度左右,质坚细腻光。

大红泥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仅少量出现,具有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主要特点

紫泥土体较厚,质地适中,结构和养分都较差,中性反应,土宜较广。

1、可塑性良好。天然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工艺特性,使紫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紫泥可以根据需要,制作成任意大小的器件,且不易变形和裂开。部分紫泥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他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即使与其他紫砂陶土泥料相配合成,或与宜兴市陶土其他泥料相配合成,其天然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工艺特性基本不会改变,改变的是色相、外表特征。紫泥就整体而言,属于可塑性陶土,液限为26.37%,塑限为16.19%,可塑性指数为10.18。

2、透气性好。紫砂土石英的含量较为丰富,石英与黏土、云母、赤铁矿等共生于一体,被行家称为泥中之“骨”,即紫砂泥的“砂”。紫泥中的石英颗粒粒径较大,大于0.01mm颗粒,占70%以上,颗粒大,成陶后形成的气孔也大,因而更具透气性,外表砂质感也强。

3、稳定性好。紫泥烧成温度范围相对较高,烧结温度为1200℃,烧结温度范围大于100℃,整体收缩率小,低于10%。

应用领域

紫砂泥具备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经过高温烧成之后,紫砂土原石矿物转变成为了残留石英莫来石赤铁矿等物相。此外,紫砂原料中存在黏土团粒,使得烧成之后紫砂器中可以观察到双重气孔结构。

紫泥制壶,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成壶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易养成。适宜泡轻焙火系列的乌沃茶普洱生茶

紫泥适宜发展经济林:生漆、核桃、苹果、梨,水热条件好的地方,宜发展油桐柑橘属龙眼等,注意施用磷肥。对坡陡土薄的地段,应封山育林,如泡桐、桦树毛白杨等能够较快的成材,既保持水土,又增加收益。

价值意义

紫泥,体现宜兴紫砂古朴典雅的特征。用优质紫泥制作成的紫砂壶,经泡养后,温润如玉,有“紫玉金砂”之美誉。

相关作品

作品《紫韵》采用精选紫泥制作,均匀细腻,手感极佳,颜色偏向暗红,带着一点紫韵,不媚不艳,动人心弦。再加上紫泥烧制后壶面的油性极强,光华明亮,视觉效果舒适。作品《紫韵》是以紫泥为料进行全手工制作的。

参考资料

紫泥.新浪收藏.2024-06-17

武都紫泥渊源考.晚刊.2024-06-17

530 Origin DNS Error.经济参考网.2024-06-19

紫泥.紫泥.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