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燕鳐

燕鳐

燕鳐鱼(学名:Cheilopogon agoo)是飞鱼科须唇飞鱼属的一种鱼类,别名大乌、阿戈飞鱼、飞乌、白翅仔、燕须唇飞鱼。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及东海等海域,常栖息于水色澄清的海水中上层。燕鳐鱼常成群,喜近水面游泳,善飞跃,其具有趋光性,主要以暖水性大型或小型浮游动物等为食。

燕鳐鱼体长233-284毫米,体长为体高5.7-5.9倍。体略呈棱形,背部及腹部颇宽,微凸出,两侧较平,至尾部逐渐变细。除吻端外全体皆被鳞。胸鳍发达,宽大。腹鳍大,尾鳍分叉,下叶较长。体背面青黑色,下部银白,背鳍及臀鳍灰色, 胸鳍及尾鳍浅黑色。

燕鳐鱼为中原地区黄海与东海的次要经济鱼类,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较少,肉质鲜嫩,鲜食、干制品均味美可口。据《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记载,燕鳐鱼的鱼肉可药用,具有催生治疾的作用,可用于妇女催产、治疗胃痛、痔疾、疝气、乳疮等疾病。

命名由来

在燕鳐鱼感到受到威胁时,其会张开胸鳍,使身体迅速前进,产生强大冲力,以把身体托出水面,如飞行一般,因此燕鳐鱼也被称为“飞鱼科”。

形态特征

燕鳐鱼体长233-284毫米,体长为体高5.7-5.9倍,为头长4.4-4.9倍。头长为吻长3.6-4.5倍,为眼径3-3.5倍,为眼间隔2.4-2.6倍。背鳍12-14,臀鳍9-10,胸鳍15-16,腹鳍6,尾鳍15。侧线鳞54-66,8-10/4,鳃耙3-5+16-18。

体略呈棱形,背部及腹部颇宽,微凸出,两侧较平,至尾部逐渐变细。头颇短,背部平坦,两侧向内下方倾斜,腹面甚狭。吻短。眼大,侧位而高,距吻端较距鳃孔近。眼间隔宽,微凹。鼻孔大,每侧2个,位眼前缘。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短,完全被眶前骨所遮蔽。牙细,上下颌牙成狭带状。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0-12。圆鳞甚大,其后缘呈波状。除吻端外全体皆被鳞。侧线位甚低,近腹缘,其后端不达尾鳍基部。背鳍基底较臀鳍基部略长。胸鳍发达,宽大。腹鳍大,起点距鳃孔后缘与尾鳍基部约相等。尾鳍分叉,下叶较长。体背面青黑色,下部银白,背鳍及臀鳍灰色, 胸鳍及尾鳍浅黑色。

分布栖息

燕鳐鱼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及东海等海域,常栖息于水色澄清的海水中上层。

生活习性

燕鳐鱼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常成群,喜近水面游泳,游泳迅速,善飞跃。燕鳐鱼受到惊吓或兴奋时常飞出水面,有时成群飞跃,其靠尾鳍下叶急速运动,借助胸鳍扩大而滑翔,一般可飞行1-2米高,可滑行数十米至百米以上,最长飞行时间为30-40秒。燕鳐鱼具有趋光性,渔船在夜航时,其有时会飞上甲板。

燕鳐鱼不像鸟类那样扇动翅膀,而是滑翔于水面之上,其需要保持身体轻盈才能滑行的远,因此主要以暖水性大型或小型浮游动物等为食,包括十足目(Decapoda)、多毛目(Polychaeta)、腹足目(腹足纲)等。

生长繁殖

产卵

春季,当表层水温达17度左右时,燕鳐鱼会由外海向近岸进行生殖洄游,其产卵场位于水清、流缓有海藻丛生的沿岸水域。在黄海北部,燕鳐鱼的产卵期为5-7月,海湾为6-8月,其中以中国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烟台市蓬莱区长岛县等地产量最多。叉长270-310毫米,体重215-352克的燕鳐鱼怀卵量为1.6-6万粒,其卵呈球形,不透明,卵膜厚,间隙小,看不见油球。表面有长短不一的钩丝40-50条,用以附着于海藻上,多集中在两极,偶有少量钩丝处于卵的中部。

鱼卵孵化

燕鳐鱼的卵膜厚,胚胎发育很难看清。如将授精卵放在胰蛋白酶生理盐水中,由于酶解作用,卵膜变薄,可以看清胚胎发育过程。同一批授精卵孵出仔鱼所需时间相差很大,日平均孵育水温26.69℃时,141小时始孵仔鱼,而最长需199小时。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和精卵质量个体间的差异有关。

燕鳐鱼的授精率较高,孵化率却较低。初步认为水体小,换水少而不充气,卵子密集,因而溶氧不足,是导致胚胎在发育后期大量腐败的原因。因此,扩大水体、实施充气,增加换水量或使用循环水等措施,是提高孵化率的办法。为了提高仔幼鱼的成活率,第一必须在孵化后4天增投足够的卤虫属幼体等动物性饵料;第二池水不宜太满,以免幼体飞出池外。

仔鱼发育

燕鳐鱼的初孵仔鱼体长4.28-5.27毫米,上下颚活动自如,头下缘与腹部基本处同一直线上。背鳍始于肛门上方,向后逐步增宽,有鳍条13-14根。胸鳍较大,位于眼的正后方,有5-6根鳍条。臀鳍和背鳍褶消失尽,与尾鳍褶的联系尚存痕迹,鳍条数也和大鱼相近。腹鳍位于体长中部的下方,有鳍条5-6根。尾鳍有13-15根鳍条,肛门位于体长1/3处略偏前方,尚未开口,眼睛不透明,黑色素甚浓。心脏淡红色,位于眼的斜后方,27℃时1分钟心跳145次。卵黄囊吸收殆尽,体具黑褐与棕黄色素,呈不规则星状。头背部和鳍基部色素较浓,腹部色素则少而小。躯干部大致有8行,鳍和褶上基本没有色素。

4天的仔鱼全长8.51-9.80毫米,尾长1.60毫米,下叶稍长。胸腹鳍生长明显,活动能力加强,稍受惊扰即可离水滑翔20-30毫米。10天后的仔鱼全长15-23毫米,胸鳍条增至10-12根。尾鳍分化完全,上叶长2.52毫米,下叶长4.76毫米,每根鳍条都出现了一些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黑点。腹鳍后有4条黑色横带,垂直活动开始趋向明显。

稚鱼发育

孵出26天的燕鳐鱼全长22-28毫米,体背有6条黑色横带。胸鳍长3.35毫米,有5块大小不一的黄褐带黑的斑点。腹鳍两块黑斑,背鳍前部色浓,后部则为淡色,臀部无色素。在下颚缝合部上开始出现一对黑色薄膜状的短须。离水滑翔的距离可达50厘米以上。受惊后部分鱼可以像弹途鱼那样飞贴到池壁上3-5秒,然后下来。

幼鱼发育

50天的燕鳐鱼幼鱼全长可达51-65毫米,胸鳍长达背鳍之后,有鳍条10-12根,下颚联合处的黑色短须𫚪开始消失。在水温21-27℃时,其体长与时间基本呈指数关系。至全长99毫米的幼鱼,除鳍和身上的黑褐色素斑块较成鱼明显外,其余特征已与成鱼很相似。

主要价值

燕鳐鱼为中原地区黄海东海的次要经济鱼类,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较少,肉质鲜嫩,鲜食、干制品均味美可口,鲜品不易腐败变质,淹晒的干品耐贮藏,颇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据《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记载,燕鳐鱼的鱼肉可药用,具有催生治疾的作用,可用于妇女催产、治疗胃痛、痔疾、疝气、乳疮等疾病。

物种对比

燕鳐鱼与少鳞燕鳐鱼(Cypselurus oligolepis)为相近种,二者的区别如下:

延伸文化

在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博什(Hieronymus Bosch,1450-1516年)的一幅祭坛画《圣安东尼的诱惑》中,描画了两个人乘坐一只光头燕鳐飞向某处的场景。《圣安东尼的诱惑》是一幅三幅宽的大画,该场景出现在第三幅的左上角,占比非常小。

参考资料

Cheilopogon agoo.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2-21

Cypselurus agoo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2-18

Cheilopogon agoo.fishillust.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