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云南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前身为民族研究院,于2015年底合并设立。学院现有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3本科专业和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授权点。

学院概况

云南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前身为民族研究院,2015年12月,云南大学在“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化学校内部改革进程中,整合原民族研究院、原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原发展研究院社会学研究人员,成立了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下辖人类学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3个系,设有人类学博物馆、民族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民族史研究所、边疆学所5个学术研究机构。目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建设有民族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民族学和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MSW),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一个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云南大学民族学科群建设有若干重要平台,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省民族研究院、西南边疆民族研究《C刊》等。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在教育部历次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时至今日,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群已经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科学研究特色鲜明、极具学术创新活力的发展格局。

院徽

正如校徽一样,院徽是一个学院历史传承、学科理念、办学精神和组织文化的象征符号。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徽在设计过程中听取了院内教职工的意见,广泛征求了院外关心云南大学民族学科群发展有识之士的建议,最后经学院院务会议定稿,经报备学校宣传部同意现予以发布。院徽设计为圆形,白底蓝字。圆形内圈图片为艺术化表现的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学术圣地——呈贡魁阁,寓意“报国情怀、社会担当、扎根田野、自由讨论、团队精神、传承创新”的“魁阁精神”。外圈上部为中国书法表现的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思想,寓意“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赞美和学习,共同创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外圈下部为中英文书写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暨“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院徽整体设计体现了云南大学乃至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群的历史传承,勉励着后来者不忘初心的学术创新,承载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愿景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3本科专业和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授权点;有民族学、中国民族史、民族社会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个省级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将立足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深厚的学科传统,发扬扎根田野、科研创新、团队协作、服务社会的“魁阁精神”,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以及云南大学“双一流”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向社会输送可靠、一流的学科人才。

专业介绍

(一)民族学

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吴文藻先生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学派和以方国瑜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学学派汇聚于此,建构起既具中国特色又有全球视野的学科高地,先后汇聚了费孝通、许烺光陶云逵等享誉世界的大师,建立了“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研究室”即学界称誉的“魁阁”学术共同体模式,开创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学科史上的“魁阁时代”,产生了《云南三村》、《生育制度》、《祖荫下》、《芒市边民的摆》等一批学术经典,奠定了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群建设和发展的基础。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云南大学正式设立人类学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了首届本科生,1996年云南大学获准民族学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云南大学获准民族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教育部批准云南大学设立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学研究中心”,同年,获准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下含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2年,云南大学民族学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这也是中国南方地区高校中唯一一个民族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同年,云南大学获准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也是云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设置最早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云南大学启动“211工程”建设后,民族学被列为全校重点建设的两个学科之一。

(二)社会学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创建于1936年,首任系主任即是我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吴文藻。在他和费孝通、杨堃等著名学者任教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以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期间,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成为了研究成果斐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著名系科。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历史系首先设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并于1993年首度招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7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学校之一。1995年,云南大学重新恢复社会学系,并设置了社会学。1997年,云南大学建立人文学院,将原设于历史系内的社会工作和人类学两个专业分出,成立了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系。1999年,又将该系分为人类学系和社会工作系。2005年底,学校机构调整,将社会学系和社会工作系合并,划归公共管理学院,成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015年底,云南大学院系调整,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与原民族研究院的民族学、人类学合并,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各类机构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类型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

(三)社会工作专业

199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云南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并于1993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成为最早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10所高校之一。2005年云南大学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依托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成了民族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学校自主设置,社会政策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方向),2011年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2011年整合了校内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资源成立了云南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社会工作学院的高校之一。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基础性作用的专门人才。

流动站简介

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是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云南大学民族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在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第二。本流动站的主要依托和管理单位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设有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现拥有的人才团队为国家级团队2个、省级团队7个。团队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一级学会副会长2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6人,形成教研结合、学用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具有本—硕—博—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自设站以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民族学家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缅甸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等方式,为博士后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通过推进田野调查研究基地的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博士后的实践培训,推动对西南少数民族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提升民族学博士后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西南少数民族信息系统、西南少数民族研究数据库、民族学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促进博士后的学术创新。

精品课程

民族学

民族学通论、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民族学调查研究方法、中国民族史、世界民族研究、博物馆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宗教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民族考古学、影视人类学等。

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社区概论、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社会统计学、质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福利思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性别、人格心理学等

专业就业方向

民族学

民族学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工作,包括党、政机关的民族、宗教、统战、民政、侨务、外事、旅游、文物、博物馆等部门,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新闻出版单位、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各类公司、企业、外国在华机构以及基金会的公关、策划、管理和文秘等部门。

社会学

专业调查公司,包括市场调查公司、媒体调查公司等;公务员,尤其各地民政系统和新闻出版系统;社会工作的管理、咨询与服务工作;传媒方面的记者、编辑、社会评论、信息量化分析、策划等;各类NPO、NGO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毕业生可到相关政府部门、有关事业单位、高校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从事社会服务管理、社会服务及学生服务与理管工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