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戴维斯
科林·雷克斯·戴维斯爵士CH CBE(1927年9月25日 - 2013年4月14日),是一位英国指挥家,以与伦敦交响乐团的合作而闻名。他的曲目广泛,特别与沃尔夫冈·莫扎特、贝里奥兹、爱德华·埃尔加、西贝柳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和蒂佩特等作曲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戴维斯在伦敦学习单簧管,但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指挥家。他的指挥生涯首次取得突破是在1957年,当时他成功地获得了英国广播公司苏格兰乐团的助理指挥职位。1983年到1992年他指导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1983年他获得卡尔·阿玛丢斯·哈特曼奖牌。自1995年他是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另外他也是德累斯顿国立乐团的荣誉指挥。戴维斯擅长指挥的是艾克托尔·柏辽兹和西贝柳斯的作品。他的演出范畴不但包括了歌剧与自家人的音乐,尚也涵盖不少重要德奥曲目与民族乐派音乐,当然绝对令人无法忘怀的是他在柏辽兹音乐上所作的努力。萧提让柯芬园得到难以辩驳的地位,戴维斯则不但力保住萧提的「战果」,同时将柯芬园的艺术水准带入另一个高峰,因此在1980年受封爵位。2013年4月14日在英国去世,享年85岁。
早年经历
科林·戴维斯出生在萨里郡的韦布里奇,是七个孩子中的第五个,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家庭音乐底蕴深厚。他在克里斯特学校接受教育,然后赢得了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在那里他学习了单簧管。他的同学包括格瓦斯·德·佩耶,但戴维斯对指挥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由于他不会弹钢琴,他在大学无法参加指挥课程。
指挥技艺
科林·戴维斯的指挥技艺是无师自通的,这点令人有点惊讶,因为他在指挥艺术上所展现出来的高手级表现,让人五体投地。他对音乐有着崇高的热爱,并且感染他人。他在排练时不大摆架子,和团员很容易打成一片。他总是先把整个作品走过一遍,接着慢条斯理的整修他不满意的乐段,有时却又过度重视细节而牺牲了整体感觉。他的音乐整个来说就是英国文化的翻版:冷静、清冽。他德奥曲目的特性:「不加佐料的德国猪脚」,所有德奥精髓大概都被蒸馏掉了,但是你说他像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那也不大对,因为他最极力避免的就是作出和托老差不多的音乐风格,毕生对「完全忠实原作」论调提出质疑。也就因此,他对现代音乐的东西十分反感,不认为里头有多少真实的情感。
职业生涯
科林·戴维斯在1949年至1957年间,作为自由指挥家挣扎,后来获得了一系列与乐团合作的任命,包括英国广播公司苏格兰乐团、BBC交响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他还担任萨德勒威尔斯歌剧院和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担任主要指挥超过15年。他的客座指挥包括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和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等。作为一名教师,戴维斯曾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和德累斯顿音乐预备学校担任职位。
突出贡献
科林·戴维斯到目前为止的表现,最突出的当属他在艾克托尔·柏辽兹音乐上所作的努力,提到这点法国人真的要汗颜了。戴维斯努力挖掘柏辽兹各种几乎要被遗忘的作品,并加以推介给大众。最有名的应该是『特洛伊人』,这部歌剧录音在唱片史上有着相当的意义,成就斐然--或许如此,使得近三十年来没有人敢再灌录同曲录音。另外一个让人难忘的演出是西贝柳斯,他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可称是“西迷”的至宝,不过这个领域倒不是一面倒的受赞扬,他经常运用异常速度,而受到不少抨击,但可以确定的是西贝柳斯也是他手头一绝。另外无论指挥歌剧或是灌唱片,他的莫札特音乐也渐受注目。
主要曲目
科林·戴维斯的录音曲目除了艾克托尔·柏辽兹、西贝柳斯与沃尔夫冈·莫扎特外,英国作曲家的作品有提贝特,另外加上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安东·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而他最近慢慢把触角伸到马勒与安东·布鲁克纳,着实相当令人期待。他有着雄辩性的指挥才华,表现恰到好处,说服力不错,但有时就是太清淡了点。以青壮指挥家而言,他可以伸展的领域还很多,或许还会有更多更好的表现。戴维斯的唱片目录非常广泛,超过300张唱片。他与飞利浦唱片公司签约,录制了大量交响曲和歌剧作品,包括莫扎特、蒂特、本杰明·布里顿、朱塞佩·威尔第和贾科莫·普契尼的歌剧,以及贝里奥兹的完整作品《特洛伊人》的首次录音。
个人作品
伦敦交响曲
唱片名称:海顿《伦敦交响曲》
指 挥:科林·戴维斯
演 奏: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76-1982年
发行时间:1994年
唱片数量:4CD
作品简介
1790年,海顿的旧主尼古劳斯亲王去世。取而代之的新亲王安东虽然对海顿十分尊敬,但却义无反顾地解散了宫廷乐团,这让空有乐长头衔的作曲家感到十分遗憾,因此便离开了工作多年的艾斯特哈萨,到了维也纳。在机缘巧合下,弗朗茨·海顿认识了来自伦敦的音乐会经纪人所罗门,后者盛情要求海顿去英国寻求新的发展。曾经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的所罗门拥有自己的乐团并亲自担任首席,他计划和作曲家一起合作定期开办音乐会,由弗朗茨·海顿负责创作和指挥。双方一拍即合,由此诞生了著名“伦敦交响曲”,也称为“所罗门交响曲”。
创作背景
1790年年底,年近花甲的海顿和所罗门启程前往英国,这是作曲家第一次远离自己的祖
国。1791年元旦后他们到达了伦敦。事实上当时海顿在欧洲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所以这位著名作曲家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轰动效应。海顿在这里也体验到了与自己担任宫廷乐长时期完全不同的工作氛围。他面对的不再是少数皇亲和贵族,而是大批大批慕名而来的音乐会听众;同时,所罗门的管弦乐团规模也要比在原先在艾斯特哈萨时的宫廷乐队大得多;另外伦敦庞大的音乐评价舆论在当时的欧洲也是独一无二的;所有这些都让海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他最终取得了成功,因为在这里弗朗茨·海顿不再有创作上的过多约束和限制,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音乐理念,抒发自己的感情。在伦敦前后数年,海顿总共创作了12首大型交响曲,这也是其音乐生涯中最后的交响曲作品,堪称巅峰之作。
创作历程
首先问世的是第96交响曲,这部作品在1791年3月11日在汉诺维广场音乐厅首演,这也是海顿和所罗门合作的第一场音乐会。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是现场的气氛还是报界的评论都一致叫好。这给了海顿极大的信心,新作接连不断地问世,第95交响曲很快就创作完成。这部作品和先前创作完成的第96号,便成为作曲家在英国第一个演出季最常演的两首作品。1791年的夏天,弗朗茨·海顿在哈德福夏郡的乡间小住了两个月,这里宜人的气候以及典雅的景致让海顿感觉心情恬静而平和,在这里作曲家写下了两部新作——第93和第94号交响曲,同其写成的还有第98号。第93号在1792年新演出季上最先精彩亮相,这部出色的作品让著名的《泰晤士报》也为之动容,刊登了一篇褒奖有加的赞赏评论。实际上,这时候的伦敦舆论界已经完全被海顿的音乐才华所折服,每一场音乐会所能带来的都只会是热情洋溢的表扬与赞美。整个1792年的演出季,以第97号交响曲作为尾声,圆满结束。回顾一下,在这两年间弗朗茨·海顿总共创作并演出了六首新交响曲(No.93-No.98),这便是第一套“伦敦交响曲”。
两个成功的演出季让海顿收益颇丰,知名度也节节攀升,真可谓“名利双收”。在这里富裕的生活以及舒畅的心情,让他曾下定决心永久性地在英国定居下来。但在自己的祖国奥地利还有许多等待解决的事务,所以海顿在1792年7月音乐季结束之后返回了维也纳。然而回到奥地利之后的海顿却感到了不快,这里与伦敦喧闹生活的强烈反差让他觉得不自在,因此作曲家会不时怀念起在英国的快乐经历。终于在1794年1月,他再次前往英国访问。对于他的重新回归,英国人自然是万分欣喜。但海顿却并没有在伦敦定居,甚至停留很长时间,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弗朗茨·海顿为伦敦带来了第二套新创作的交响曲——No.99-No.104。此番抵达伦敦时,海顿已经完成了第99号交响曲,第101号以及第100号也在此后不久宣告完成。这三部作品分别在1794年2月10日、3月3日以及3月31日在伦敦首演。其中第100号交响曲《军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
1795年年初,经纪人所罗门组织了一系列歌剧音乐会,但由于歌唱家们无法来伦敦客串,所以不得不换成由大型管弦乐团来替代演出。一向和弗朗茨·海顿关系密切且合作默契的所罗门邀请海顿为这几场音乐会创作新的交响曲。作曲家自然欣然应允,写下了第103以及104号两部新作品,加上前一年完成的第102号,这三部交响曲构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也成为了海顿一生中写下的最后三部交响曲。1795年8月,海顿离开了伦敦、离开了英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虽然作曲家直到1809年方才逝世,但从1795年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写过任何一部交响曲……
相关趣闻
伦敦交响曲集一共由12首作品组成,虽然属于弗朗茨·海顿一个时期内的集中创作,但在艺术风格上却可谓各具特色。首先问世的是D大调的第96号交响曲《奇迹》,然而这个漂亮而引人的标题,其实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误会。传说在这首交响曲首演的那场音乐会上,海顿亲自指挥。准备开演前,热情的伦敦观众为了争睹这位作曲大师的风采,纷纷从后面挤到前台来。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音乐厅天花板上的吊灯不知何故突然掉了下来!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危险的场景并没有让任何一位观众受到伤害。海顿脱口而出:“奇迹!”由此这首第96交响曲便有了这样一个“雅号”。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这很可能是一则捏造的趣闻轶事,也有人根据一些史料查证后认为,这个吊灯坠落的意外其实发生在1795年第102号交响曲首演时,而非第96交响曲首演的音乐会上。英国评论界对于这首弗朗茨·海顿登陆英伦后上演的第一部新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它简练、优美的管弦乐配器,让听众为之着迷。这首交响曲以自己活泼明亮、精致光彩的气质为伦敦这个充满雾气的城市带去了以前不曾有过的音乐氛围。
人物评价
科林·戴维斯就是以指挥艾克托尔·柏辽兹作品起家的。戴维斯指挥的柏辽兹作品《音乐圣经》全部都是首选推荐。戴维斯在指挥柏辽兹作品方面的首席地位是很巩固的。他被认为是自托马斯·比彻姆以来培养的最好的指挥家之一,他的指挥技艺和音乐理解深受赞誉。
人物去世
伦敦交响乐团史上任期最长的首席指挥科林·戴维斯,因急病于4月14日在英国去世,终年85岁。伦敦交响乐团的官方网站上贴出声明称:“伦敦交响乐团将铭记与缅怀他,并与他的家庭同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