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鸡林朝鲜族乡

鸡林朝鲜族乡

鸡林朝鲜族乡位于鸡东县东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50.33平方公里。上世纪20年代初期,有朝鲜族在此定居,1983年由鸡林乡改为鸡林朝鲜族乡。现有耕地面积4.3万亩,其中水田4.1万亩,旱田2000亩,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全乡辖6个行政村,10个自然屯。共有1.02万人口,朝鲜族占99.8%。

简介

鸡林朝鲜族乡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穆棱河南岸,西临鸡东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鸡林乡名源于驻地鸡林村名。因地居鸡冠山附近,又是一片林地,故称“鸡林”。鸡林一带,中华民国时期,由延吉市朝鲜等地流入的朝鲜难民垦殖,成为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属密山市管辖。东北地区沦陷后,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建立人民政权,设置鸡林村。1949年7月鸡宁县改为鸡西县后,设置鸡林区,1950年7月改为第六区。1953年建立区级鸡林朝鲜民族自治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鸡林朝鲜族乡。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1月,将前进乡并入鸡林乡,同年8月改称鸡林人民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3年9月,进行政社分开试点,撤销鸡林公社,设置鸡林朝鲜族乡。

地理与建设

鸡林乡辖境属穆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盛产水稻的“鱼米之乡”。乡办工业有造纸、农机、制砖厂和煤矿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102万元。全乡共辖鸡林、东兴、进兴、东林、团结、永光、前进、东光、东明、学模等10个村。

乡办企业有造纸厂、煤矿、砖厂和综合厂等。

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有中学1所,小学1所,外语学校2所,乡有卫生院、广播站、电影院、老年协会等。

历史沿革

朝鲜族流入与开垦

一九二0年初。富饶辽阔的鸡冠山下,穆棱河南岸,还是一片荆棘丛生、楱莽遍地的荒凉原野。数千年的岁月,使穆棱河流域鸡冠山下的几十处沙丘长满了槲木。枝叶茂密,蔚然成林。由此取名“鸡林”。即鸡寇山下木树林的意思。

这时的鸡林只散着几户汉、满族农民,他们全种旱田。

在穆棱河南岸住着一户姓冯的汉族农民,在他的西边住着一户姓金的满族农民,再往西是一户姓马的汉族农民;河南屯(现在的永光村)南边住着姓李的,北边住着姓付的农民;幸福三、四队一带住着姓徐的、姓艾的、姓胡的农民。共八户人家。一九二二年春,由海林市流入七户朝鲜族农民,第一次在鸡林上船屯(现在的进兴村)定居。他们用树棵子和草垡子等筑起拦河坝,堵黄泥河水,开垦草原,种植水稻。从此,朝鲜族人民开始在鸡林定居。

开始流入鸡林的朝鲜人民,大多数是一九一0年因日本吞并朝鲜,不愿做亡国奴,毅然奋起抗日的人们。他们志愿加入“朝鲜独立军”,转战在北间岛(现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带)和苏联沿海川一带。后来不幸受挫转为农民,逐步来到鸡林。也有少数人是逃荒谋生来到鸡林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自己国家的热爱。

二十年代初期,一些朝鲜族农民,由苏联向中国境内流入。他们先到兴凯湖、白泡子、饶河县等地。一九二五年开始陆续向鸡林搬迁。一九二七年在进兴、永光、东明,东升等地、初步形成了朝鲜族小村子。仅一九二六年,就有以白钟和、白相俊为首的四十多户朝鲜族农民,由白泡子迁入船口村。一九二七年建立了第一所朝鲜族小学校。据船口小学校史记载;第一任校长是基督教信奉郑结浩,教员是金周浩和申永福(女),还有一名不取报酬的兼职教员李光国负责军事、体育科目。学校向学生们宣传反日爱国思想,后来因为发生了一起中苏边境冲突事件,即攻打平阳镇,在船口村一带的苏联红军里发现有部分朝鲜族军人,所以学校只办了一年半的时间。

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六年间,由饶河县沈阳市等地流入的朝鲜族农民,在现在的东明、东升村、幸福一队附近陆续建立了村庄,分别起名为新安屯、士永屯、河深屯等。共有二百多户,一千多口人。

汉 朝民族兄弟结缘

带瓢率眷,逃难生流入鸡林的朝鲜族人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手无工具,他们得到了当地汉、满两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没米,他们给送米,没钱,他们给送款。他们和朝鲜族人民一起挥锹舞镐,起草皮子,伐树棵子,盖草堂,挖水壕,开荒地,让朝鲜族人民顺顺当当地种上水稻。据三十年代初住过河深屯(永光)的太万石老人,和一九二九年住过鸡林一带的安国柱老人讲:那时汉族人,不仅帮助朝鲜族种地,还保护朝鲜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九三四年阴历五月二日,四百多名土匪突然武装袭击新安屯(东明村),烧光了十三户的房子,抓走了十三名壮丁,抢走了四十多匹马。给朝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附近汉族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到新安屯慰问,并想方设法找这个土匪目交涉,要回了壮丁和马匹。使新安屯农民顺利地种上了水稻。

春天,朝鲜族农民谁家没有牲畜翻地,汉族农民就套着马牵着牛来帮助谁翻地撒种。秋天,朝鲜族农民丰收了。就背着打糕和酒回访汉族兄弟。真是亲如手足,胜似兄弟。朝、汉两族人民结下了深厚兄弟结缘。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原地区,施展了万恶的民族分裂政策,破坏了汉、朝两族人民的兄弟友谊,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才使朝、汉两族人民的友谊得到了恢复和发扬。

朝鲜族特色

鸡林朝鲜族乡朝鲜族(조선족),韩国称为韩民族(한민족),东亚地区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朝鲜半岛的朝鲜、韩国、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总人口约7461.68万。

朝鲜族(韩民族)的族源的主体是朝鲜半岛南部的土著居民三韩人(马韩、辰韩和弁韩)。

对于三韩人,《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郡,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虽然朝鲜半岛古代国名多变,但是“韩人”、“韩民”之称一直在民间延续,在古代的法律文书中也时有出现,比如:19世纪80年代的《清·朝水陆贸易章程》中就有“华民”、“韩人”之称,19世纪90年代中期清朝皇帝对日宣战诏书中也有“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之称。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中国被迫在《马关条约》中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1897年,朝鲜王朝李熙李熙改国号为“韩”,建立“大韩帝国”,“韩”第一次从民间进入国号,“韩”在朝鲜语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绝大多数民族都喜欢选寓意好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名称作为国名、族名。中原地区朝鲜族(英语:KoreanChinese;罗马拼音:Chosen),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市杭州市广州市成都市济南市西安市、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文言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朝鲜族总人口为1,923,842人〔最新的数据是2,043,578人〕。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紫貂、鹿茸角,被誉为“东北三宝”。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劳动力转移

为全面贯彻落实团省委“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团建基础工程”会议精神,鸡东团县委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针对鸡林朝鲜族乡这样一个具有地缘、人源 和亲缘等多种优势少数民族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使一大批劳动力转移到国外或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谋求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提高认识,创新思路,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作为重大战略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认识是前提,领导是关键。我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促进县域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任务,纳入团县委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教育工作。树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的典型,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民走 出土地、发家致富的事迹,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充分发挥好团组织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于推进劳务输出工作,进一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外出务工经商的热潮。二是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团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促进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在乡、村两级团组织建立健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服务小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组织、指导、协调等项服务。实行目标管理、层层落实、严格督办、确定奖惩、常抓不懈。三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将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团县委的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团县委的中心工作来抓,制定下发了《共青团鸡东县委员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办法》,确保推进工作到位。

二、拓宽思路,发挥优势,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渠道

一是充分发挥朝鲜族乡的人缘优势,拓宽到韩、日等国务工的渠道。鸡林乡是朝鲜族乡,不少人在国外有亲属,特别是在韩国亲属较多。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便从其原有的海外关系中挖掘潜力,将劳动力输出目标定位在中韩、中日合资企业和韩、日独资企业上,努力拓宽到韩、日等国及其在我国投资的合资、独资企业务工的渠道。通过主动与国外的亲友联系,到国外探亲、度假、商务考察、研修等多种形式,组织劳动力赴国外务工经商。几年来,出国的几百人中有80%是利用亲缘关系到国外务工的,这些人出国后由于有亲缘关系,并且精通当地语言,很快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二是充分利用毗邻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将劳动力输出到俄罗斯等国家。充分利用中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双方经济互补性强 这一优势,组织一部分人到俄罗斯务工和做服装、蔬菜、水果等生意,使一些人很快走上富裕之路。三是发挥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的导向作用,带动并影响劳动力加快转移。通过多年的劳动力境外转移,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先富起来,在外面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团县委积极与这部分外出创业成功人员联系,通过他们带动和影响家乡人积极投入到劳务输出的队伍中来。如鸡林村的青年南日外出打工12年,在青岛市开办了一家袜子厂,该厂拥有固定资产800多万元,职工120人,年盈利达到100多万元。南日致富不忘从乡亲,在他的职工队伍中有38人是自己的家乡人,他们的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三、统筹规划,创新机制,在服务保障上推出新举措

一是依托外语专业教育培训基地的优势,输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韩资企业和日资企业在我国逐渐增多,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首先在韩资企业打开劳务市场,利用韩日语相近的特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抓紧培养日语人才,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同时为解决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不适应现代企业工作需要这一问题,积极与大真外国语专科学校、东洋外国语学校进行沟通成立了团支部,不断加强对团员青年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并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定向培养。几年来共培养外语等专门人才500余名,这些人多数都在国外或外资企业找到了合适了工作,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二是建立劳务输出信息服务中心。信息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对此十分重视,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购置了微机,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掌握完整准确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文化程度、专业 技能等状况,并经常与国内外有关组织取得联系,收集信息,不断发布劳动力就业信息,同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避免因劳动力盲目流动带来不稳定因素和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实现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三是建立完善劳务输出网络。协助鸡林乡团委制定了《全乡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调查表》,组织人员深入到村屯的农户家中,进行逐户调查,对全乡劳动力集中建档立卡,掌握可供输出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客观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在外地创业成功的本乡人士建档立卡、编辑成册,利用他们春节返乡之际召开座谈会,动员号召在外地的鸡林人,报效家乡从输出安置家乡农村劳动力做起,得到了国内外鸡林人的积极响应。鸡林乡已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遍布国内外的劳务输出网络,营造了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四是成立劳务输出人员同乡联谊会。经过努力,相继成立了赴韩同乡联谊会、赴日同乡联谊会,在国内的深圳、青岛市大连市等城市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通过定期召开联谊会,保持与境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联系,收集劳务输出信息,直接介绍亲友出国务工,带动并帮助家乡人实现了致富的梦想。截止目前,全乡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650人,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45%,其中青年893人,团员675人。输出到国外的务工人员600余人,平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为家乡赚取收入基本稳定在9600万元左右,占全乡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

荣誉

2017年12月26日,被国家民委评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