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简称土壤环境评价,是一种针对特定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这一过程包括了对当前土壤环境质量和对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预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壤环境的整体情况,识别土壤污染的特点,以便建立有效的土壤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质量指的是土壤环境的构成、结构和功能特性的现有状态。土壤环境质量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土壤环境的影响类型、组成、结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环境地球化学背景与化学元素背景值;土壤环境功能——自净、生产、自我调节性能、环境容量等。此外,它还包括影响土壤环境的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植物、地形、母岩与母质、水文)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人口、农业生产水平、结构与布局;三废物质的排放与处理、土地利用、作物种植制度、灌溉、施肥以及农药的施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优劣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分为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依据其评价的内容又可分为土壤环境污染评价、土壤生态评价和综合评价。目前,还开展了土壤环境的风险影响评价、区域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
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在于土壤污染评价。为了建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本质及其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有必要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多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四个层次:目标层(A)、约束层(B)、指标层(C)和分指层。指标层选取了14个指标,包括土壤环境背景值、环境组成与结构、环境的功能与特性、污染源、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污染程度、生物效应、土壤生态状态、土地利用、植被、气候、生产结构与布局、人口、三废物质的排放与处理等。分指层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些指标,包括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有机污染物本底值、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粘土矿物、铁铝氧化物量、碳酸钙含量、pH值、Eh值、净化与缓冲性能、环境容量、抗逆性与自我调节能力、作物产量、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农药与化肥、固体废物、重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源、污染物含量、作物体内污染物累积量、污染范围、作物生态效应、土壤生物效应、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强度、水土流失治理率、土壤退化强度、非农田地比例、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植被、森林覆盖率、工农业生产总值比率、农林牧面积比例、人均耕地、人口总量、劳动力、三废排放量、三废治理率等。
参考资料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我的钢铁网.2024-10-26
简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_.百度教育.2024-10-26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百度文库.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