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是张利华等人于2002年4月首次出版的政治学著作。该书以南共联盟领导人和理论家约瑟普·铁托卡德尔马尔科维奇、弗兰尼茨基、斯托扬诺维奇等五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实践派”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他们的自治社会主义理论。书中分别阐述了卡德尔自治社会主义理论、马尔科维奇自治社会主义哲学思想以及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等主题,旨在透过研究这些理论观点,阐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的各种观点和理论体系。

创作背景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中曾出现过两种很不相同的模式。一种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一种是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虽然南斯拉夫模式远不如斯大林模式影响大,甚至一度被苏联、东欧国家视为“叛逆”,遭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声讨。但是,自治社会主义模式使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南斯拉夫作为世界不结盟运动创始国的地位,使世人不得不对这个巴尔干小国刮目相看。约瑟普·铁托也被誉为“小国里的大政治家”。南共联盟领导南斯拉夫人民辛勤地培育了一朵绚丽多彩的“自治之花”。然而铁托逝世以后,南斯拉夫国内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便迅速增长,联邦政府日益丧失了对经济和社会的宏观控制,国家的权威和凝聚力遭到严重削弱,20世纪80年代末,南斯拉夫出现全面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美好的理想化为残酷的现实,独具特色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自治社会主义模式,仅存40多年便随着国家的解体而告终。自治社会主义体制为什么能使南斯拉夫出现辉煌?为什么南斯拉夫后来却出现了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并最终走向国家的解体?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基于此,《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

作品思想

一、该书在评述约瑟普·铁托的“劳动者自治观”和卡德尔自治民主理论的基础上肯定了自治民主思想在建立企业和社会民主制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这种劳动者自治的“直接民主”形式的局限性,论证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间接民主制”即“议会民主制”的必要性。关于社会主义自治民主与国家的关系,作者认为,建立发展社会主义自治民主并不等于取消国家的作用,更不应因此而立即宣布国家消亡。相反,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和保障。关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社会所有制问题,作者认为,社会所有制是卡尔·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形式的一种预见,南斯拉夫把它搬用到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现实中来,以此取代国家所有制形式,在一定时期内激发了工人和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但是,社会所有制因其产权不明晰而与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另外,南共联盟领导人对现代国家官僚行政系统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企图以工人自治和社会自治取代官僚行政系统的做法也颇为偏激,给国家对社会和经济的宏观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作者对“实践派”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和斯托扬诺维奇的自治社会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肯定了“实践派”的实践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内涵。但是,它又存在着将实践本体论化的缺陷。认为,普雷德拉格·马尔科维奇以实践过程为核心而构造的人道主义辩证法尽管在主观辩证法方面将辩证法的内容有所丰富和扩展,但否定客观辩证法是不正确的。马尔科维奇根据所谓“社会批判理论”得出的“社会主义全面异化”的结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片面性。这种观点的广泛传播,对南斯拉夫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不良影响。

三、作者对斯托扬诺维奇的自治民主观、革命伦理学及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剖析。认为,斯托扬诺维奇对自治民主观、革命伦理学及社会结构理论所做的哲学上的论证,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社会主义国家确实应该注意研究革命与政权的伦理学问题,因为这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之一。但是,斯托扬诺维奇的社会结构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实质是用资本主义的“庸俗社会观”来弱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否定过渡时期的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对这种观点的消极作用也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四、作者对弗兰尼茨基的“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以斯大林模式为样板的情况下,弗兰尼茨基剖析批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提出“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突破了“社会主义只有一种模式”的思维框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弗兰尼茨基给苏联所下的“国家社会主义”概念及其解释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能成立的。他认为,苏联的“国家社会主义”从上层建筑来看,国家政权掌握在社会主义力量手中,但从社会经济关系来看则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这种观点的明显的错误在于,把一种特定社会制度内统一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完全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这就造成了“国家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自相矛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弗兰尼茨基的这种“国家社会主义”概念是没有理论根据和事实依据的。另外,弗兰尼茨基提出的“实行‘自治’是克服国家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惟一正确形式”的观点也值得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但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各个国家如何实现,实现的具体形式和道路怎么样,则要根据各国国情和实际加以探索与创造。社会主义模式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那种把某一种形式绝对化的思想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五、在对南共联盟领导人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实践派”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作者对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体制的建设进行了反思,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模式与苏联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利弊。从中得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和启示。

作者简介

张利华,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中国与欧盟关系、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外交。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