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煜清
1916年2月5日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沈家圩村的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沈煜清,是我国农业教育科技界的资深专家,也是我国农业区划研究工作的一位开拓者。他早年先后在张家港市梁丰小学、上海劳动大学中学部、江阴征存中学、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国立西北农专(后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西北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五十年代初,在农业部工作,任粮食生产司稻麦处副处长。
简介
他曾兼任国务院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组成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农业大学学报》主编、中国农学会农业区划分科学副主任委员及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顾问。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随后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于1988年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1997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1997年离休后返聘,直到1999年83岁送走2名关门博士弟子后,正式告退。与一般60岁到龄退休相比,他为教学、科研超龄服役了二十三年。
生平
沈煜清教授凭着对党的坚定信念,实践着父亲“清明节在躬、清洁自守;与其浊富,宁此清贫”的训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执着追求,勇于探索,痴心于农业科研,为了祖国的粮食生产奋斗了一生,实现了他那“清明做人、清白做事”的人生追求。
作品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他就调查总结了陕西史安福水地小麦丰产经验及胶东半岛“窝麦”栽培法,并将调查总结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1953年9月2日为《人民日报》写了以“当前粮食生产的重要问题”为题的社论,为《中国农报》撰写了以“试论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发展前途”为题的文章,用以指导全国粮食生产。他在农业部负责稻麦处工作期间,针对当时把小麦看成低产作物加以压缩倾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盛行冬季休闲的耕作制度特点,提出了“扩种小麦,提高夏收比重,是粮食生产上的一项战略措施”的观点,并分三类地区总结推广以合理密植为中心的小麦丰产经验,对促进我国小麦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8年春,中央在郑州召开农业书记会议,沈煜清受时任中央分管农业的谭震林书记的委托,撰写了关于麦田管理的《人民日报》社论文稿,电传谭震林书记审阅后在《人民日报》发表。
成就
七十年代,他在陕南汉中地区南郑区,利用一座叫做龙岗寺遗址的古庙,建立陕南教学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他整天在田里劳动,帮助生产队科学种田。有一天,他发现他们种的水稻发生严重“坐”现象,插秧一个来月不见发苗,经他用科学道理分析,找出了病症:他们的稻田原来是冬水田第一年旱田改成稻麦两熟后土壤中缺磷所致,便建议他们赶快买磷肥抢救,当生产队长愁眉苦脸表示队里穷得无钱买磷肥时,他毅然将自己的工资全部掏出来给他们去买磷肥,使他们的秧苗得救了。后来,当时的《人民画报》刊登了沈煜清在三田里搞教学科研的照片,《红旗》杂志、《人民日报》也先后刊登了称赞他为“赤脚教授”的文章,那时的报刊、广播不断出现他的名字,后来还拍了有关他的记录电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参加了全国农业区划及农业战略研究,对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结构调整及粮食问题作了进一步深入分析,提出种植业要逐步突破“粮食经济作物”的结构,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结构发展,以及按照商品流向,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为发展我国农业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1979年,他参加了“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工作时,提出了“我国各种农业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甚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资源掠夺性经营,破坏生态平衡,形成恶性循环”的观点,这一观点,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在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坚决控制人口增长,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提”。
主编
八十年代,他主持编《综合农业区划》,主持完成了“中国农业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研究”。1980年秋,他参加国家农委组织的“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及农业区划考察团”赴法国考察。1983年,又参加了国家计委组织的赴日本农业考察团,赴日本考察。通过考察,为我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区域开发提供了经验和启示。1985年,他应邀参加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委托中国农学会牵头的“上海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并受命执笔写总结报告。报告针对当时重工轻农倾向,建议必须彻底变供给性粮食生产为完全商品性生产逐步解决粮食价格背离价值问题,并要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接着,他又被聘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参加起草《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负责粮食专题的研究。1989年,在国务院召开的“纪念农业区划全面开展十周年科学报告会”上,他以“农业区域开发的几个战略问题”为题在大会上发言,向大会提出“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农业区域开发,是缓解日益尖锐的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途径”的观点,他化时4年参与主编了“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专著,全面系统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成为这个学科当今最具权威性的专著。1989年在一次赴新疆调研考察时,在天山上不慎摔倒,造成左腿股骨骨折,虽经愈合,但已举步维艰,而他好汉不减当年勇,仍扶杖坚持工作,一直至1999年才正式告退。
贡献
九十年代,他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主持完成了12个省、区、13个科研教学单位参加的“中国优质稻米气候生态区划”的协作研究,为国家调整水稻品种布局、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商品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并被农业部农业区划司及江苏、湖南等八省、市、区采用。沈煜清教授先后两次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参加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沈煜清教授是西北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理论功底深厚,农业科学知识渊博,《沈煜清农业论文选集》就是他的代表作。他先后主编、参编专著或教材10余部,发表农业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部委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他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不断拓宽学科领域,率先开设“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新课程,并主编这课程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他主持学校水稻科研,培育成功优质中“西农8116”,是1985年农业部首次评出的全国优质稻米品种之一。他是西北农学院农学博士点创建人,他根据国家需要和自己特长,以农业资源与区划为主攻方向、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并寓博士生培养于国家科研课题之中,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先后培养出硕士生6名,博士生11名,他们均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和农业宏观研究的后起之秀。其中有两名博士生在学期间便分别主持完成两项获奖科研项目。1997年春,国家农业部、西北农大根据他在科研、教学工作上的成绩,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沈煜清教授还被录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被授予“MenofAchievement”证书,并获法国蒙波利艾市“荣誉市民”称号
评价
沈煜清教授虽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凭着知识分子对党的坚定信念,为着祖国的农业生产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立下汗马功劳。故乡人民没有忘记他,于1999年5月,市领导派出了电视台的两位记者专程采访他的骄人事迹,在江阴电视台“江阴之子”专栏作了介绍,从此,他的崇高品质在江阴人民心中传颂。
其他
沈煜清教授虽离我们而去近二年,但他的“清明节做人、清白做事”的人生追求,已成为沈家的传家之宝,并在他的儿孙辈中得到了发扬光大。现在,沈煜清一家已拥有“一家三党员,一门四教授、四博导”,个个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自的岗位上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