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新闻报道
《晚间新闻报道》是一档晚间综合新闻节目,报道当日北京、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各种新闻。开播于1998年,节目以自采新闻为主,同时整合北京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以及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其他各大媒体的重要新闻。是一档内容实在、讲求节奏和韵律的、硬朗的新闻栏目。
特色
晚间新闻报道
《晚间新闻报道》开播于1998年,每期50分钟。节目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打破了传统新闻播报风格,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风格,开创了“口语化”播报新闻的先例。以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一时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主持人
聂一菁:在北京电视台工作期间,先后主持过影视文化类节目《环球影视》、《每日文化播报》及新闻节目《北京您早》。
刘海宁:2007年7月 --- 今:北京卫视晚间新闻节目《直播北京》主播 北京卫视晚间新闻节目《晚间新闻报道》主播。
王业:1995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2003年参加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北京市一线骨干记者编辑主持人赴英培训。
马迟:2000年--2001年7月 北京电视台《成长网站》《京城健身潮》主持人。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 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主播
播出时间
BTV-新闻 每天 21:45—22:35
系列片段
《晚间新闻报道》主编、主播潘全心
《晚间新闻报道》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他们长期保持节目高水平的秘诀是什么?本报记者走访了《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在一个个工作片段的回忆中,也许读者能找到答案。
片段一
雪夜,记者跑回电视台发稿
虽然《晚间新闻报道》的节目得了不少奖,但其中最让工作人员难忘的是 1998年11月21日那一期。那天,《晚间新闻报道》开播正好20天,天降大雪。一大早,节目组的记者全部出动,奔赴车站、机场和京城各主要干道。
这一天中,记者抢拍到接二连三的交通事故、出租车打车难、空调巴士火爆等一系列雪中现象。当晚,8条与雪有关的新闻强势推出,反响强烈,先后获得了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编排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编排奖二等奖,并树立了电视媒体如何报道天气新闻的范本。
2001年12月7日,同样是大雪,一个更令北京人难以忘记的日子。这天下午5点多,《晚间新闻报道》的节目已经制作完毕,但是大雪严重阻断交通,京城交通基本瘫痪,大批市民下班后有家难回。于是,节目组立即决定,对当晚新闻进行颠覆性调整,主打雪夜新闻。于是,《晚间新闻报道》的八组记者徒步出发,前往京城各处采访。为了赶上播出,记者们都是一路跑回电视台的。当晚新闻于10时28 分10秒制作完毕,当编辑把盒式录音磁带跑步送到机房时,距10时30分的播出时间已不足20秒。
片段二
大使馆被炸,朗诵《回家》
《晚间新闻报道》在新闻的选题上,常拿百姓关心的事做文章,跟百姓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用、柴米油盐酱醋茶常常担纲新闻的主角;而对时弊的针砭,对各类丑恶现象的曝光揭露,更有为百姓说句公道话之感,于平常与平淡之中挖掘叫人津津乐道的神奇。
《晚间新闻报道》对以往的新闻播出形式做了一些改革。比如实行主播制度。与以往的新闻节目的主持人相比,主播不再正襟危坐,眼睛盯着提示器,嘴里念着书面语,而是把大事小情、家长里短娓娓道来,让观众感觉像是在与自己聊天和交流。
《晚间新闻报道》还经常开新闻表现形式之先河,当年他们曾在全国第一个抛出配乐新闻,引起一番轰动。节目责编张文天回忆说,当时为了表现一群聋哑人定期进行交流的原生态,在新闻中没配解说词,仅在画面加字幕,再配上抒情的音乐,结果赢得一片喝彩。这条新闻播出不久,他们又在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被炸时期,制作了一条另类新闻配乐诗朗诵《回家》,引得京城无数观众潸然泪下。潘全心说,他们不会拒绝使新闻产生灵感的任何表现形态,也不会忌讳新闻中情绪的合理流露。就是因为这样的创新与敬业,《晚间新闻报道》成为各地电视台争相克隆的对象。谈起这个现象,《晚间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都十分自豪。张文天介绍说,在《晚间新闻报道》开播半年左右,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涌现出一批类似《晚间新闻报道》的节目,四川有线台的《新闻现场》、陕西有线台的《新闻末班车》等十几个地方的新闻节目纷纷来取经。更有报纸以整版的篇幅去揣摩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现象,并不无偏爱地评价:“最晚的是最好看的。”
片段三
崔永元挤进热线夸报道
1999年5月,一位张女士给栏目打来热线,说自己刚在某市场买了件衣服,当天过了一遍水,没想到洗得满是窟窿。张女士说,这肯定是洗染时出了问题,这样的服装不会只是这一件,至少是一批。她想拿着这件服装去趟市场,不是退货,而是提醒一下那个卖衣服的摊主,要不然他会引来很多麻烦。《晚间新闻报道》的编辑、记者们认为,这是个求之不得的好题材。因为按常规去看,消费者与商家似乎永远处于对立状态,当消费者购买了不合格商品时,更是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找上门去,这已成为常态。难道二者之间一定是水火难容吗?张女士恰好给了我们一个相互理解的例证,这种心态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记者张文天、成贵男随张女士赶到市场,找到那位卖衣服的摊主说明原委。没想到摊主的态度也非常积极,非要给张女士退货:“从我这儿出去的旧衣服凭什么不让我赔?你说我不是成心卖劣质商品,这没错。但我进货不严给你带来了麻烦和损失。你还专门跑过来给我提个醒,我感谢都来不及。你就让我把这件衣服退了吧,要不然我心里太过意不去了。”买卖双方反倒为退不退货的事争执起来,摊主的绝不退让,最终让张女士做出让步,那件衣服终于被摊主收了回去。摊主说:“这件衣服我得留着,做个纪念。”
节目播出20多分钟后,一个热线电话挤了进来:“你好!我是崔永元。”接听电话的记者不禁一愣:“您是哪个崔永元?”“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崔永元,你们那条破衣服的新闻太好了,让人感觉很兴奋。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矛盾还能这样解决,出人意料,两者之间的理解和豁达的心态,都让人心有所动。”崔永元说,他一直都在关注着《晚间新闻报道》,感觉那里边有浓浓的人情味,更有人文关怀气息和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
片段四
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人员不是来“铲新闻”的
《晚间新闻报道》在今年9月曾以其栏目少有的语气和篇幅,在新闻的编后语中对北京市公交总公司闻过则改的工作作风予以肯定和赞扬。这条新闻源于主编潘全心的一个发现。一天,潘全心在某公共汽车站附近买报纸,赶上两三辆无轨电车停车进站,尖锐的刹车声让她感到耳膜隐隐作痛,她随后对此展开了调查。很多乘客都在被采访时说,这声音早已让他们忍无可忍,太刺耳了。附近的居民们也说,刹车已经折磨了他们好几年。无疑,电车产生的刹车噪音已成为公害。回到电视台,潘全心立即指派记者对刹车声扰民一事进行采访。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得知记者采访的事后,总经理当晚就召集公司高层开紧急会议,认为媒体的监督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他们要立即动手,解决群众的困难。
第二天一大早,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负责宣传的同志找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组,想通报一下公交总公司欢迎舆论监督的态度。节目组误解了他的来意,以为是来“铲新闻”的,没容其开口就抢先说了一堆新闻一定要发的理由,十分干脆地说:“这条新闻没有任何通融的可能。”直到人家最后终于把来意说明白,节目组才感觉冤枉了他。
得知公交总公司已定下改造方案时,《晚间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反而被公交总公司的真诚打动了。做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让责任部门改进工作吗!对方态度如此积极,为什么一定要给它个难堪呢?《晚间新闻报道》破天荒地没有立即播出那条新闻,直到4天后,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已动手对部分车辆进行改造,才把新闻与公交总公司采取的改进措施一并推出。两条新闻反倒实事求是地树了一次公交总公司闻过则改的良好形象。
片段五
通宵劝说想轻生的救生伞发明者
有个叫秦岭的小伙子要对自己发明的救生伞进行实验。秦岭认为,在遇到火灾时,这种救生伞能成为居住在高层的居民的逃生工具。秦岭为实验第一次选定了一座高楼,当日警方出于安全的考虑制止了试验的进行。与警方存在同样忧虑的《晚间新闻报道》也在新闻报道中说:“痴迷发明创造,精神自然可嘉,但要讲究科学。我们希望秦岭能多保重,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可秦岭却不甘心。过了几日,他在十渡做了跳伞试验。可当他从高高的悬崖上纵身跳下时,救生伞却没及时打开,秦岭径直落进水里。万幸的是,他没被摔伤。面对这样的结果,秦岭竟然表示,以后还会做类似实验。编辑认为,秦岭太痴迷了,应该适时地给他泼一盆冷水,便在新闻的结尾评价:“蛮干,是对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的不负责任,我们希望秦岭能够终止这种冒险的试验,不要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节目播出后,秦岭十分绝望地给记者打来电话:“别人都不理解我,想不到你们也这么看我。我是向你道别的,今天晚上,我就走了。我的死与《晚间新闻报道》没有关系,可能你们是对的。”人命关天,值班编辑马上接通了秦岭的电话,表达歉意,一聊就是一个通宵,终于取得了秦岭的理解,使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晚间新闻报道》的人常说,对他人多一分体谅,社会就会多一分温暖。
其它信息
1995年至2005年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也使用《晚间新闻报道》这一名称,该节目由《晚间新闻》、《世界报道》、《体育新闻》三个板块组成,播出时间为22:00,频道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时长约45分钟,之后还有天气预报。现三板块全部并入《晚间新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