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突击花钱

突击花钱

突击花钱是指政府部门在年末一段时间内,迅速将预算内的资金花费完毕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惯例,尤其是在岁末年初时期尤为明显。随着中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突击花钱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专家指出,《预算法》的不完善使得这种情况难以根除,但主要问题在于公开和监督。

历史数据

自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年末的财政支出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2007年,各级政府在最后一个月的支出达到约1.2万亿元,占全年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以上。随后几年,这一数字继续攀升,2008年12月的支出超过1.5万亿元,2009年则达到了两万亿元。到了2011年,预计在剩余的不到两个月时间里,财政部门需要决定如何使用超过3.5万亿元的资金,这个数字相当于瑞士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产生背景

突击花钱现象的出现与中国财政收入的快速提升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几乎达到了GDP增长率的两倍,仅前十个月就已经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的预算目标。在此背景下,年末突击花钱的规模愈发引人注目。

问题根源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突击花预算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个部门和单位的现象。由于不允许上一年未使用的预算结余转入下一年,因此各单位往往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消耗所有预算。过去长期实施的传统“基数预算”制度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模式下,每年的预算决策是在上一年拨款基础上增加一定数额,并且结余全部上缴。相比之下,叶青等人倡导的“零基预算”模式尚未得到有效推广。此外,政府的投资驱动型发展理念以及利益驱使也是突击花钱的原因之一。

整治措施

预算法案

《预算法》的修订被视为解决突击花钱问题的关键。然而,由于各方的利益博弈,修订工作进展缓慢。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其中提到的原则包括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透明度,以及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预算、决算应依法向社会公开。这些举措有望通过公众监督来遏制突击花钱的现象。草案还提出了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概念,允许超收收入用于补充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从而更科学地处理预算结余。

管理模式

为了防止突击花钱,有必要加强对财政资金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管理,减少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水分。一些单位虚报预算支出的现象表明,政府预算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亟待改进。

政府行动

财政部发布通知,明确禁止岁末年初的各种乱花钱和突击花钱行为,如用公款购买烟酒礼品、滥发津贴、奖金等。通知还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

参考资料

警惕年底“突击花钱”隐形变异.百家号.2024-10-22

画里有话丨坚决防治突击花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4-10-22

“突击花钱”、超标准花钱,地方过紧日子面临挑战.百家号.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