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泉
白浮泉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北昌平区化庄村东龙山东麓,又名龙泉。白浮引水工程的源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元大都的漕运,上奏孛儿只斤·忽必烈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白浮堰建成。
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建设背景
白浮泉又名龙泉,当年建有水池,将水围起,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水自龙口市喷出,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称。都龙王庙位于龙山之巅,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白浮堰建成。明洪武年间建,明清时是著名的祈雨之所,香火鼎盛。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院内明、清碑刻5通,是研究当时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
主要景观
天生白浮泉
昌平区的东南有一座孤山。此山不高,但名称就有多个:龙泉山脉、龙山、神山,还称凤凰山、白浮山、神岭山。《光绪顺天府志》引《大明一统志》:“考神岭山,即神山也。”
此山引人,是这里源源不断的泉水。水量大,且稳定。村子叫白浮村,泉也称为白浮泉了。泉水发自龙泉山的东北麓,半山腰有一块盆地,清澈的泉水从山根处的砾石间奔涌而出,形成一潭清水。《日下旧闻考》载:“潭东有泉出乱石间,清湛可濯。”明初在泉上修建了九龙池,池壁用的花岗石,龙头用汉白玉雕刻,嵌入石壁。泉水便从九个龙口市中流出了。
有了泉水,也就有了这座山上的人文景观。
离泉不远处有龙泉寺。《昌平州志》:“龙泉有二。一在州东都龙王祠下,一在州西神岭山下,亦有龙潭。”寺内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内供奉着弥勒佛。
寺后有七十六级台阶,笔直,可达山顶,上有都龙王庙。都龙王庙建于元代。寺院不大,有50米见方。正殿配殿格局规整。东西两边建有钟楼鼓楼。正殿门口的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横批都龙王祠。寺内供的是人面龙王。大殿两侧的墙上绘有《东游巡踪》彩色壁画。现在,色彩暗淡,墨迹不清。
为何叫都龙王祠?当地人有两种说法:此庙是北京规模最大的龙王庙,再是统管所有龙王。道教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的说法;佛教也有无量诸大龙王,如毗楼博义龙王,婆竭罹龙王等记述。于此可知在元代,泉之重要,山之重要。
神秘古山洞
此山常能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都龙王庙的意义进一步扩大,历朝都有修护。明代洪武八年曾重修。
光绪年间也有记载。《光绪昌平州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李鸿章上书皇帝,奏章中说:据昌平区知州吴履福禀称,“该州白浮村北凤凰山,旧有都龙王庙,每遇水旱祈祷辄应。”而今年春夏以来,天久不雨,庄稼都生了虫子。这里的人们“诣山虔祷,旬日间甘霖大”,被虫吃的庄稼也“得雨复生”。秋天收成很好,乡民共同庆贺。当地官民准备自筹资金,重修庙宇,希望能御赐匾额。臣李鸿章核实了此事,“早晚秋禾,皆得及时补种,实属御灾捍患,功德及民。”他也恳请皇上“天恩俯准”,能颁发匾额一方。
光绪帝看罢李鸿章的奏折,回复了《上谕》,并果真“恭书匾额一方,交李鸿章领,敬谨悬挂昌平区凤凰山都龙王庙。匾额四字为:祥徵时若。
因此,遇到干旱少雨,便由地方官绅或耆老率领,每户出一男丁,抬三牲厚礼,上香祈雨。每年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三日,龙泉山脉还有庙会。内容丰富,不仅可看州官到都龙王庙上香的全过程,还有戏曲、花会表演、购物等。早年山脚下曾有戏楼。坐南朝北,10米见方,高5米,楼顶为单檐起脊。戏台5米见方,前面有木制护栏。
龙泉山神奇,也就有一些传奇故事。山半腰曾有一古洞,且载入志书。《日下旧闻考》引自《辅山川志》:“龙泉山在州东南五里,山顶有都龙王祠。山半一洞,尝有人附石而下,初狭渐广,行里许,水声砰訇,不敢前。洞北麓有潭,深不可测。”在《光绪昌平州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古洞自清末便没了记载。为何消失?这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和想像,也引出了一些故事:说是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后,和尚保护国宝,拉回三车藏在山洞里。后来慈禧张榜要杀死护保之人,于是和尚便把古洞堵上了。如今无人知道洞在何处。
按庙内乾隆十七年制的《都龙王庙置田碑记》载:龙泉山脉上有三个寺庙:“一白衣庵,一龙泉寺,其峰顶侧都龙王庙焉。”早年,人们来龙泉山游山玩水。白浮泉、上寺、下寺、戏楼和古洞,成为人们喜爱的景观,昌平区州人游览的佳境。《光绪昌平州志》所载,时人评选的燕平八景,白浮泉名列其中,有《龙泉喷玉》诗为证:“凭虚■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怪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
白浮堰
元代,大都的空气湿润,地下水非常丰沛。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派郭守敬巡察水利。他经过详细勘测,发现了白浮泉的利用价值,回来后,便把多年对水利调查研究的成果,归纳为11项建议,向朝廷禀报。第一条便是彻底改变大都地区的水源问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上自昌平区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经山泊至西水门入都城”。《元史·河渠志》:“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今崇文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最后“入于北运河,以便漕运。”孛儿只斤·忽必烈非常高兴,对这一方案给以极高的评价,立即表示:“当速行之”,并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丞相以下皆亲操倡工”,多大的领导也要带头干活;且“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一切还要听从郭守敬安排。这给郭守敬以极大的支持。
引水方案有几个重大的技术问题:如直奔东南引向大都,有沙河、清河两条黄河当道,且河谷低下,难以逾越;如向西行,那里是西山,京都西高东低。在一般人眼中,“神山、白浮皆在州之东南,地势西高东下”,水怎么会逆流而上呢!
面对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郭守敬运用早年在治理黄河时总结出的理念:也就是今天的平均海拔理论。经过实地测量,他得出了白浮泉地势要高于西山山麓。按今天的测量,白浮泉的海拔为55米,昆明湖的海拔为40米。时人不能知道海拔概念,而感叹:“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晓。”
这一结论强力支持着郭守敬的观点。他把泉水引向西山,然后大体沿50米等高线南下,避开河谷低地,再向东南注入瓮山泊。瓮山泊又名七里泊,清代向东南开拓,改名为昆明湖,用它作为河水涨落的调节水库。沿渠修筑堤堰——白浮堰。《天府广记》载:“郭守敬所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延袤五十余里。”河渠沿大都北部的山脚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沿途又拦截了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汇聚西山诸泉,使水量大增。河水再向东南流入高梁河,进入积水潭,并以此为停泊港。积水潭东侧开河引水,向东南流,再经金朝的闸河故道向东至通州区。“全长一百六十四里又一百四步”,真乃北京水利史上的惊世杰作。从此,北京有了供水的命脉。
参考资料
北京公布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昆明湖等7处遗产上榜_北京日报APP新闻.北京日报.2021-11-02
2021北京白浮泉湿地公园旅游攻略-白浮泉湿地公园自助游-白浮泉湿地公园门票交通天气景点介绍.2021北京白浮泉湿地公园旅游攻略-白浮泉湿地公园自助游-白浮泉湿地公园门票交通天气景点介绍.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