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籍贯浙江嘉兴,1911年2月25日生于辽宁沈阳。1926年进上海大学社会系,1927年转入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次年转入外文系,旋转历史系,1930年毕业;同年进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先生,193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春任北平图书馆馆员、辅仁大学兼任讲师,后又兼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讲师。1935年在广州学海书院任导师,次年仍回北平,先后在燕京、清华大学任教。1940年初至贵州浙江大学史地系任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92年8月28日因病在上海市逝世。
人物介绍
谭其骧,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1911年2月25日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嘉兴市。1932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8月28日逝世。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波特兰开拓者队。主编及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被评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还主持编撰了《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大型图书,主编《辞海历史地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黄河史论丛》和《历史地理》杂志等。对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有独特见解,如对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及多灾的原因、历史时期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变化、海河水系的形成和演变、上海市地区成陆的过程等都有深入研究。谭其骧发掘和整理古代地理遗产,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阐述了古代著作的科学价值。著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1年(清宣统三年)2月25日,谭其骧在2岁时就随父亲回到家乡,以后进家塾、小学、秀州中学。
1926年2月25日,因不满秀州中学这所教会学校对学生的无理处置,谭其骧高中未毕业就愤然离校,到上海考入上海大学。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上海大学被封,他只得转入暨南大学。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春,离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谭其骧就已写好论文,由伯父新嘉先生介绍,进北平图书馆当馆员。他当年就在辅仁大学兼课。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起又相继在燕京大学、北大等学校兼任讲师。同时在《史学年报》、《燕京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论文。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协助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筹备成立禹贡学会。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后,他辞去图书馆的职务,在大学教书。是年秋至翌年夏曾到广州学海书院任导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秋回到北平,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兼任讲师。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春,到贵州浙江大学任史地系副教授。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任贵州浙江大学任史地系教授。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随浙大回到杭州市,并给上海暨南大学兼课。
1950年,浙江大学停办历史系,他转到复旦大学任教授。
1954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5年经吴晗推荐,到北京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
1978年2月,因长期紧张工作所累,谭其骧突发脑血栓,不久又致偏瘫。
1980年,谭其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2年-1986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改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生活
健康
1992年8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市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50年代以后,谭其骧对黄河、海河、长江中游水系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撰写了《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提出以牧业为主的民族迁入中游地区和人口锐减造成前农垦区缩小,客观上减少了水土流失量,是黄河长期安流的决定因素。他还发现了一条从未被人所知的上古黄河故道,从而证实了西汉以前黄河下游的改道曾极其频繁。他对海河水系的形成、上海的成陆过程、洞庭湖的变迁、鄱阳湖的形成等都做过专题研究。这些成果不仅对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对中国的灾害防治、水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谭其骧明确提出,历史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这些现象发生在过去,研究时不能不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必须重视文献资料和前人成果。
主编及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被评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还主持编撰了《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大型图书,主编《辞海历史地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黄河史论丛》和《历史地理》杂志等。对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有独特见解,如对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及多灾的原因、历史时期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变化、海河水系的形成和演变、上海地区成陆的过程等都有深入研究。发掘和整理古代地理遗产,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阐述了古代著作的科学价值。著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论文著作
教学成就
谭其骧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培养中国首批2名文科博士生,学生有葛剑雄
社会任职
谭其骧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历任理事。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史学会副会长及代会长等。历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历任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方史志协会顾问,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
1981年,以来任《历史地理》主编。
1986年,成立的第七届支社上又被推选为顾问。
1983年,谭其骧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参议委员会委员。
1981-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人物评价
谭其骧先生对学术锲而不舍、终生以之,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德。他淡泊名利,将国家的利益永远放在个人的名利之上。他恪守学术求真求实的原则,坚持真理,绝不采取实用主义的做法。他低调严谨,从不自标“新潮”,树立“体系”,甚至没有一部系统的专著,但他的学术成果却因富有创新、厚重难移而为学界所推崇。他是一位真正的学术大师。谭其骧先生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尽倾心力,诲人不倦,教导学生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新见,超越前人。(九三学社副主席邵鸿评)
谭其骧先生一生恪守“锲而不舍,终身以之”的学术态度,打通传统考据学与现代地理学,将中国旧式的沿革地理发展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复旦大学评)
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评)
每每回想起老师,我总是满怀激动与深情,他的学识、才华和人品,他给予我的指导和关心,这些重叠成师恩的具象,我感恩老师,也会把老师的学术风格与思想传承下去。(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评)
新中国以后,中国史学界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最有成绩的工作之一,就是在谭其骧同志和其他同志领导之下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胡乔木评)
获得荣誉
后世纪念
2011年8月19日,纪念谭其骧先生诞辰100周年并研讨其学术贡献与思想。邵鸿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出席会议。
参考资料
生平简介.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2021-11-03
谭其骧.中国科学院.2021-11-03
谭其骧(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_秀洲区当代人物专题.秀洲区人物.2022-01-10
邵鸿副主席在“纪念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