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岩岸岛蜥

岩岸岛蜥

岩岸岛蜥(学名:Emoia atrocostata),又名沿岸岛蜥、红树林蜥蜴或沿岸蜥蜴,是石龙子科岛蜥属的一种爬行纲。该物种分布于马来半岛、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台湾岛等地,主要栖息在海岸边潮间地有礁石的地区,也常出现在红树林、背滩植被和岩石海岸。岩岸岛蜥的体背颜色以黑色为主,上部有许多橄榄绿色的细斑点,腹部为淡黄色。躯干长可达10公分,尾长可达躯干长的1.5倍。该物种半水生,常在潮池中觅食。

形态特征

体背颜色以黑色为主,上部有许多橄榄绿色的细斑点,腹部为淡黄色。嘴端尖且突出,下眼睑有一处没有鳞片的透明区域,此为睑窗。躯干长可达10公分,尾长可达躯干长的1.5倍。额顶鳞1枚;下眼睑具透明睑窗;环体中段鳞30—40枚,第Ⅳ趾趾下瓣35—38枚。生活时背面黑色,有光泽,具许多细小白点。根据林俊义等(1990)描述,台湾恒春等地标本头体长65—82mm,尾长为头体长的139%—166%,头长为头体长的21.6±1.2%,头宽为头体长的14.4±5.9%,前肢长为头体长的31.7±1.7%,后肢长为头体长的48±3.4%。

食性

岩岸岛蜥的食性包括蝉、蚂蚁、螃蟹和一些海边珊瑚礁无脊椎动物等。因为它们常在珊瑚礁区活动,也会吃腐烂的鱼或虾类尸体,以及腥味较重的鱼饵(如南极磷虾)。

分布及栖息地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台湾(恒春镇, 猫鼻头公园海岸边, 宜兰大里海岸边, 兰屿岛),在国外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菲律宾(圣克鲁斯)、大日本帝国(琉球半岛)、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地。

岩岸岛蜥属于典型的热带蜥蜴,身体细长适合在珊瑚礁洞攀爬。它们亦不冬眠,全年可见;大太阳下并不活动,早上或黄昏时活动较强。岩岸岛蜥的分布栖地以靠近海边的珊瑚礁为主,因此全岛靠近海边的珊瑚礁皆可见。但居住处以涨潮海水淹不到的珊瑚礁为主。岩岸岛蜥的运动力亦强,尤其能在锋利的珊瑚礁岩上活动而不受伤害。

生长繁殖

岩岸岛蜥的生殖季从每年3-8月止,每次约可生2-3颗蛋,但以2颗蛋为主,一年至少可生两次。岩岸岛蜥的蛋因产在珊瑚礁洞内,所以不会被长尾南蜥赤背松柏根吞食,而长尾南蜥或赤背松柏根也不在此活动。它们的脂肪体能量主要供生殖用;它们亦在生殖过后会大量觅食储存能量以供来年生殖使用。

物种保护

岩岸岛蜥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