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淦芝
刘淦芝先生生于1903年,河南商城人。二十年代末毕业于知名的清华大学,即赴法国勤工俭学,又攻读美国埃俄威州立农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国立哈佛大学昆虫博士。三十年代初,为报效祖国,毅然回国,在我国早期建立的茶叶科学研究机构——祁门茶业改良场任病虫害虫研究室主任。
个人简介
刘淦芝(1903-1995年),男,教授、技工、博士,茶界公认的中国近代茶叶10专家之一,也是国内著名的昆虫学家,被尊为贵州茶科所和茶文化的先驱,有“治蝗大师”之誉。
个人简历
1936年任是当时国内最高茶叶决策指导中心——全国经济委员会茶技讨论会会员。刘淦芝时任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以下简称中农所)病虫害系技工,主要从事昆虫及茶树害虫及茶树害虫研究。1937年日本侵犯中国,华东、华南相继沦陷,中国传统的茶、丝等出口受阻,为建立战略后方茶叶科研和出口基地,原经济部派遣所属的中农所和中茶公司茶叶专家张天福、李联标等,于1939年9月抵达贵州湄潭,筹建实验场地,创建了贵州乃西部第一所茶叶科学研究机构,刘淦芝先生奉命出任湄潭实验场首任场长,该场于1940年1月20日在贵州湄潭正式成立,当时是由中农所与中茶公司两家合办,由于1940年代表中茶公司的张天福先生赴崇安创办全国最大规模的福建省示范茶厂,于1941年中茶公司退出,湄潭实验茶所属中农所管辖。
湄潭县,地处祖国西南占老茶区,是世界茶树的宝地;湄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秀,一派绿色美景,给科学研究创造极好环境。在刘淦芝先生率领下,人才辈出,成绩斐然。在湄潭,几乎集中了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全省知名茶人及特作专家,如筹建组负责人张天福,当时为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茶业技术讨论会成员、中茶公司技士,离湄后主要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授兼高农校长,崇安茶试场场长,新中国成立后从事乌茶研究,现为茶界公认的10大茶叶专家之一,被尊为中国茶学泰斗、乌龙茶大师;筹建组主要成员李联标先生,当时主持湄潭实验茶场技术室工作,具体主持全国茶树品种征集与鉴定项目研究,为中国茶叶学会和浙江省茶叶学会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学会会长,被誉为近代中国茶叶10大专家之一,也就是说,近代十大茶人,其中在抗战时期湄潭实验茶场工作过和就有刘淦芝、李联标、张天福三个。
同时该茶场还荟集了40余名茶叶和特作科研人员,如第三任场长、我国知名林学专家林刚。在这一批茶人中,首推刘淦芝先生为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是贵州省及至中原地区近代茶科学和茶文化的开拓者,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茶人。
刘淦芝先生自1940年1月出任首任场长后,于当年率领职工在湄潭南门城郊打鼓坡荒山上垦植种茶亩,开创贵州茶叶科研和兴办国营茶场先河。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于1937年11月开始漫长的西迁之路,从赵炳麟迁浙江天目山、建德市、江西吉安、泰和县、1938年迁至广西宜州、1940年5月农学院首批学生抵湄,至1946年8月浙大在湄办学长达7个年头。浙大、实验茶场与当地人民患难与共,大批学者、专家云集湄潭县,给美丽的山区小城带来了深郁的文化学术氛围,国黔北以济、文化发展起到有力推动作用,浙大有一部份毕业学生就参加实验茶场工作,浙大以人才、科学器材优势,帮助指导实验茶场开展科学研究,实验茶场刘淦芝先生双被骋为浙大农学院病虫系兼任教授,联手办学搞科研还创办职业高中,为国家后方培养人才。在办学科研之余,浙江大学爱好诗词的知名教授苏步青(理学院数学系主任)、王季梁(师范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祝廉先(中文系主任)、郑晓仓(外文系主任兼研究院院长)、江恒源(中国著名教育家)、钱宝琼(中文系教授)、胡哲敷(中文系教授)、张鸿谟(农学院教授兼农场场厂)等与湄潭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博士(农学院兼任教授)创办闻名中外的“湄江吟社”,邀到茶场小聚品茶玩景赋诗,或在效外游玩谈诗,或论评时局,大有两千年前大诗人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聚会赋诗的儒雅情趣,他们从1943年2月28日至10月24日共举行8次聚会,共写下百余首绝妙诗作,其中近60首为茶诗佳作,成为贵州乃至中华茶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刘淦芝先生在第四、第五次集会时共咏了11首茶诗。如:
试新茶(作者:刘淦芝)
乱世山居无异珍,聊将雀舌献嘉宾。
松柴炉小初经火,岩水程遥半旧甄。
闻到银针香胜酒,尝来玉露气如春。
诗成漫说增清兴,倘许偷闲学古人。
此诗作于1943年5月16日,“湄江吟社”同仁第四次集于湄潭县城原湄江饭店品尝湄潭实验茶场的优质新茶,在这次诗会上,刘淦芝先生特用该场制作的“雀舌”(系仿龙井扁平状即今·“湄潭翠芽茶”)和“玉露”(系质地细嫩的蒸青绿茶)等新茶供诗人们品尝,品茶后,刘先生带头以“试新茶”为题即赋。刘先生目睹国破家亡,堂堂国立名牌浙江大学和中央实验茶场都流落到李白诗人所说的“遐荒”夜郎的湄潭小邑,哪有还有东部沿海的山珍海味,作为中央实验茶场甚至代表当时流亡到北碚区的最高农业科研究机构一中农所,惟用“香胜酒”、“气如春”地真诚平淡、原产西南之茶献给浙大嘉宾。难怪今古文人,包括浙大吟社九君子,品茶“醉”后诗性大发,这就是刘先生用新茶的那种高深内涵去待浙大客人的道理,主人好客之情也言于诗中。
当时湄潭县实验茶场座落在县城南门外湄江和湄水两条江河的交汇处,河畔竹木成荫,河水清澈见底,山上茶树成片,景色如画,大家都说“湄潭是小江南”,其实不妥,湄潭风光自然于江南,作者从小在上海市苏州河畔长大,河水色黑味难闻,空气污染物不少。浙江大学草原诗人在游玩茶场时就写了“不八景”为证,即“隔江挹翠”、“紫薇山馆”、“虹桥夕照”、“倚桐待月”、“柳荫垂钓”、“竹坞听泉”、“杉径午荫”和“莲台柳浪”。
1943年秋,河南省蝗灾猖,百姓苦难不堪,刘先生是河南人又是留蝉类专家,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特派他赴豫治蝗,因战乱治蝗后未能再回到他一生最留连的秀丽宁静的小城湄潭县。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遣刘先生到台湾省接收茶业和糖业;茶糖是台湾主要农产和出品商品,说明政府对刘先生的重视,出任茶业公司总经理和糖业公司顾问,后又出访美洲、澳洲考察,为中国的战后茶业、糖事业努力奔走。1947年对农林部派遣中农所及要产茶区王正容、童乾一、唐章瑞、林濑峰、董少怀、吕樟见等十名赴台学习机械制茶的年青茶叶工作者,刘先生以台茶总经理的身份、对这批学子给予积极支持和关怀,一年后,学子学成回国在各自岗位积极工作,大多成为我国茶业界的中坚,很多成为科研、教育、生产、商贸战线的领导。
最令茶界感激的是,刘先生年老退休仍孤身幽居台南市寓所,常想念湄潭的景色、茶事业,正如刘先生信中所说:“我一生做事,以湄潭最为愉快,业务简,规模小,师友多也!至今念念不忘。”
1989年9月在贵州省茶科所和湄潭茶场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此时刘先生已86岁高龄,还特地从台南寓所寄来七绝两首,一首是给湄潭茶场的:“年来萍遍天涯,湄水湾头暂作家。一路马缨随细柳,半山南岳云雾茶护儿茶。”另一首是送省茶科场的:
数间小千杆竹,三两闲禽几树花。
不是紫薇当户立,谁知清景属官家。
其实这首是1943年6月31日浙江大学同仁第五次集会茶场八景之一的“紫薇山馆”和诗作。刘先生用清新素淡之笔,简述了茅屋、青竹、野花、鸡禽、紫薇几个小景,画出了湄潭县茶区静谧的山野风光,托出了西南高原小城湄潭的一种人间的天堂清新气氛,殊不知为三间简陋的茅房,正是当年刘先生从东部漂落到夜郎北部小邑后,亲手建立的中国西部茶区第一个茶树害虫实验室,是他心爱的昆虫博士的“实验室”。这不是一首平常的七律,是年隔46年远在海峡对岸已年迈的刘老,更显得他对秀丽宁静清苦湄潭的难舍情怀。人老怀旧是人之常情,但刘先生自法、美学成报国,从茶终身,晚年孤零在台,还时时思恋湄潭的山山水水和热爱的事业,其崇高精神即茶人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钦佩。
1995年这位享誉中外的茶叶专家、昆虫专家和茶诗人猝然谢世,享年92岁,他高尚品德和感人业绩,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