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崇德镇

崇德镇

崇德镇位于绥化市明水县西北部,属于松嫩平原西北部地区。镇政府驻地距离明水县城26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83.6平方千米。崇德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当时属于拜泉县兴仁乡。1985年,崇德乡升级为崇德镇。根据2018年数据,崇德镇的人口为24324人。

行政区划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属拜泉县兴仁乡。

民国十二年(1923年),属明水改治局西乡(第四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明水县第九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明水县第九保。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明水县崇德、官治、兴泉3村。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明水县第六区。

1950年,属明水县崇德区。

1956年,属通达区崇德乡

1958年,由1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并为崇德公社。

1984年,崇德公社改崇德乡。

1985年,崇德乡改崇德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崇德镇东与通泉乡毗邻,南与通达镇相连,西与林甸县黎明乡接壤,北与拜泉县爱农乡依安县富饶乡为邻。

地形地貌

崇德镇地处松嫩平原,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境内最高点位于庆丰村,最低点位于光华村。

气候

崇德镇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水集中且温暖湿润,春季多风干旱,秋季降温快且昼夜温差大。

水文

崇德镇境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沟渠,全长23千米,流入繁华水库。此外,有4条主要排水渠,总长度达120千米,同样流入繁华水库。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崇德镇户籍人口为24324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同时也有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经济

崇德镇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畜牧业以饲养马、牛、羊、生猪为主;镇办工业有造纸厂、被服厂、粮米加工厂、农机修配厂等。

2011年,崇德镇农业总产值1.5亿元,比2010年增长8%,生产粮食7.5万吨。2011年,甜菜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1.7万吨。2011年,崇德镇马饲养量200匹,牛饲养量2万头,羊饲养量10.5万只,生猪饲养量3.2万头。2011年,崇德镇畜牧业总产值6890万元,比2010年增长10%。截至2011年末,崇德镇累计造林2800亩,林木覆盖率18.1%,活立木蓄积量10万立方米;崇德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2011年,崇德镇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0%。2011年,崇德镇财政总收入51.6万元,比2010年增长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万元。2011年末,崇德镇有1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5700万元,人均储蓄210元,各项货款余额2502万元。

2018年,崇德镇有工业企业2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3个。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崇德镇有文化站1个,村活动室7个;有图书室7个,农家书屋1个,总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藏书1.5万册;业余表演、创作人员5人;文体中心户96户。2011年末,崇德镇有体育场地1个,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春秋季运动会,8%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5%。2011年末,崇德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31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100户,入户率75%。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崇德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45人,专任教师2人;有小学1所,在校生567人,专任教师32人,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中学1所,在校生502人,专任教师53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9%。2011年,崇德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70万元;崇德镇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5%,比2010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崇德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个,其中镇医院1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计划生育指导站1个,村卫生所7个;病床28张,固定资产总值28万元;崇德镇专业卫生人员3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人,注册护士2人。2011年,崇德镇医疗机构完成诊疗5000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崇德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00户,人数1968人,支出153.5万元,比2010年增长15%,月人均65元;供养农村五保115人,支出11万元;农村医疗救助(含资助合作医疗)300人次,支出9万元;崇德镇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1万元,比2010年增长17%;社会福利费12万元;社会服务单位1个,收养机构床42张。2011年末,崇德镇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人。

交通

崇德镇境内有明水至依安县公路过境,境内长10千米,通往依安;截至2011年末,崇德镇有镇村级公路6条,总长48千米。

历史文化

崇德镇的地名来源于历史上的两个商号“崇家烧锅”和“德庆合杂货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商号的名称合并,形成了现在的镇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