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泰勒
鲍勃·泰勒(Robert W. Taylor,1932年一2017年4月13日),又名罗伯特·泰勒,男,1932年出生于美国,互联网之父,曾任阿帕信息技术处理办公室主任。2017年4月13日,在加州伍德赛家中离世,享年85岁。
介绍
“只有想不出来的,没有做不出来的。”人们用这句话夸赞想像力的神奇。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 天,“网络神话”此起彼伏,使那些成功的商人和技术尖子成为 大家关注的焦点,却往往忽略了一些最初敢突发奇想的精神领 袖和项目组织者。曾担任过ARPAIPTO主任和施乐PARC主任的鲍 勃·泰勒(Bob Taylor)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因 特网的始作俑者,他的魅力在于能够把性格迥异而又才华出众 的科学家们联合在一起,共同把一个个有趣且有益的想法付诸 实践,并形成有应用前景的成果。今天,IT业被巨大的商业利益 所驱动,已变得有些失去理性,回过头来再看技术先驱们的初 衷,不禁在敬佩中生出些遗憾。
无论是因特网还是PC的历史,鲍勃·泰 勒(Bob Taylar)都可以牢牢地占据一个席位,而且这个位置十分靠 前。1965年,他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信息处理技术处处 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 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他把拉里·罗伯茨招入ARPA,具体负责项 目,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ARPANet的来由。1970年,泰勒负责创办 施乐Xerox PARC研究中心,招集顶尖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计算机研究的 天堂,孵化出各种突破性的PC和网络技术,这为70年代末计算机 业的爆发准备了充足的技术条件。使得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等计 算机业余选手可以直接操起他们准备的武器,赤膊上阵,引爆 PC革命,并使自己平步青云。
个人简历
1965年担任ARPA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1970年担任施乐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创始人及助理主管;1977年担任施乐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负责人;1983年担任迪吉多系统研究中心创始人兼负责人。
启动引擎
作为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处长,泰勒 的办公室位于五角大楼的三楼,紧挨着国防部部长的办公室。泰勒的办公室有一间里屋是终端室,里面摆放着三台终端,型 号都不相同,分别与远方的3台主机相连。一台主机远在麻省理 工学院,一台远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一台位于加州圣莫尼卡市。三个终端互不兼容,各有各的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和上层联接 方式。由于三套程序和指令都不一样,一旦有急用,尤其让他头 疼。而大部分时候,鲍勃上机都是因为有急事,因为这三个终端 都通向计算机界的最前沿研究单位。这些设备本身是一流的,但三台格格不入的终端,其嘈杂之声整日不绝于耳,听起来活 像一间小破屋乱糟糟地开了好几台电视机,同时播放不同的频 道。“很明显,我们得想个办法把这些活宝联到一块去。”
IPTO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泰勒本人和他 的秘书,但他拥有10亿美元的预算拨款,其中大部分经由他的手 流入波士顿、坎布里奇及加利福尼亚州的大学和研究室中。这些经费成 了浇灌计算机技术的重要肥料。
泰勒有极其敏锐的直觉,似乎有一种天 生的本领,总能沙里淘金,挑出富有创新而且能够成功的项目 和研究人员。1966年,泰勒担任IPTO的第三任处长,时年才34岁。被“终端问题”天天纠缠,他想到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电子网络,不但自己的三台机器相互可以沟通,而且各地研究小组也可实 现信息、资源共享。构思成形后,他走进ARPA署长赫兹费德的办 公室,向他讲了自己的构想,他还着重说明,如果联网成功,不 同厂商的计算机可相互沟通,军方再也不必为选择哪家的产品 而伤脑筋。“这个工作难不难?”“不难,我们已经想好了怎么做。” “很好,去干吧,先给你100万美元经费。”赫兹费德痛快地开了 绿灯。
泰勒走出办公室,看了看表:“我的天,只用了20分钟。”
有了赫兹费德的支持,有了经费保障,却 还缺一个项目负责人来主管该网络的设计制造工作。这个人既 要通晓计算机,又要精通远程通信,这样的双料人才可不好找。这时,泰勒瞄准了林肯实验室的年轻人——拉里·罗伯茨。
泰勒亲自登门拜访,向罗伯茨谈了联网 计划,泰勒把全部情况都倒了出来,但罗伯茨仍不表态。“我要 考虑考虑。”他干巴巴地说了一句。
泰勒觉得罗伯茨的回答等于礼貌地回 绝。他失望地离去,打算另谋人选。但是除了罗伯茨,似乎没有 第二人选。数周后,泰勒再次登门,罗伯茨不那么冷漠了,但彬 彬有礼地暗示泰勒:他在实验室干得很愉快,不想去华盛顿当 一名技术官僚。
最后还是泰勒的上司出面,给实验室主 任打了个电话,罗伯茨才接受了这项工作,这一年罗伯茨29岁。因特网成功后,他被公认为是ARPA之父。
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研究人员
泰勒的父亲是牧师,因此从小就辗转于 德克萨斯州的卫理会教堂之间,从未在一个地方呆长久过。16 岁,他去达拉斯上大学,还打算日后当个牧师,但他最终没有加 入传道的队伍,却加入了美国海军。朝鲜战争时期,他所在的预 备队被征调作战。但还是没上战场,一直驻扎在达拉斯海军空 中基地。战争结束后,泰勒进德克萨斯大学可却不知该选什么 专业。1959年毕业,他拿的是心理学学位,副修数学。紧接着他念 了硕士,论文方向是心理声学。后来这一行当的许多人都转到 计算机领域,泰勒也在其中。“我念研究生时,还没有计算机专 业。”
泰勒毕业后进入了航空行业,1961年进 入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高级研究技术处做项目管理 员。1963年碰到他在心理声学界的偶象——立克里德,当时立克 里德正忙于把计算机学界拉到ARPA麾下。1965年初,立克里德前 脚跨出ARPA,泰勒后脚就跟了进来,先给IPTO第二任处长当副手,不久就自己坐上了那个位子。
泰勒将罗伯茨拉进IPTO,让他负责网络 的建设。一切妥当后,泰勒于1969年离开了ARPA,将位置让贤给 了罗伯茨。他在犹他大学呆了一年,不久,施乐找上门来。
1969年,施乐公司CEO Peter Mc Colough打算为 公司未来创建“信息建筑师”,重点是计算机技术研究,以防公 司主营业务——复印机、打印机受到冲击,这就是施乐Xerox PARC研究 中心的起源。最初Mc Colough让George Pake负责这项任务,而Pake的首 要任务就是把泰勒找来,让泰勒组建PARC。
泰勒既不是计算机科学家,甚至不是研 究人员,但泰勒却是富有远见的计算机战略家,是最好的研究 组织者。泰勒的任务也就是物色人才,将全国优秀的工程师、黑 客和计算机天才网罗在一起。PARC中心位于斯坦福校园旁,70 年代这里还是一片平地,到了70年代末,这里的建筑拔地而起,甚至高过了HP的建筑。
如果世上真有一个研究者的天堂,那么 肯定非Xerox PARC莫属。从激光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到微芯片的工程技 工,再到计算机语言设计者、人工智能程序员、认知生理学家、视频设计家、音响工程师、机械师等等组成了一个理想的技术 王国。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临时性研究,来去自由,但是创新本 身却成了他们难以挣脱的游戏。
到1971年,泰勒已为PARC的计算机科学实 验室(CSL)招来了50~60名该领域中最出色的人士。用艾伦·凯 的话说:“全世界100名顶尖计算机研究人才中有58名在Xerox PARC工 作。”把这些天赋超人、个性迥异的天才发明创造者凝聚在一起,这个工作大概除了泰勒,再也没有更好的人能胜任了。在CSL,泰 勒创造了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每个CSL的工作人员,从科学家到 秘书都直接向泰勒汇报,里面没有中层管理人员。
泰勒的实验室
泰勒明白自己的局限,但他却能将这些 精英很和谐地组织起来,泰勒只招聘最优秀的人才,每一个应 聘者都需要与实验室中的每一位研究人员面谈,一方面检测他 们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也“检测他们神经系统的质量”。(下转 第B6版)(上接第B5版)新雇的人通常要与CSL中不同的小组着手 好几个项目。而且莫里斯·泰勒将人员不时地从这个小组换到另一个小 组,以实现充分的混合。大家交流的另一渠道就是会议,由泰勒 主持,每周都要进行汇报和讨论。泰勒则像一位培养科学家学 校的教师,控制着会议的全局。他又像是CSL的中央交换机,交换 所有的创新想法和工作进展,并使实验室和谐运作。虽然最初 的观点都来自他手下的科学家,但J.H.泰勒指定了研究的总方向。科学家只需埋头工作,一旦他们有新的计算机梦想,泰勒就会 帮你处理所有的杂事:设定预算、与公司总部商谈、争取经费以 及各种配合事项。
泰勒的角色至关重要。因为科学家都很 服他,泰勒就是他们的老师,他们经常将CSL称为“泰勒的实验 室”。
当然鉴定泰勒成绩的还要看最终的产 出。Xerox PARC所获的成果如今看起来都是触目惊心的,这些发明包 括:首台AltoPC、个人分布计算、图形用户界面、第一个商用鼠 标、位映射显示、以太网、客户机/服务器架构,面向对象流程、激 光打印机以及许多因特网上的基本通信协议、信息可视化技 术、页面描述语言、专家系统、语音的压缩技术、所见即所得技 术等等。
PARC实验室在十年中完成了计算机软 硬件及网络的技术革新。如果施乐能将这些技术及时有效地推 向市场,那么施乐将成为信息产业的统治力量,计算机历史也 将改写,也就不会有苹果公司、IBM在PC上的成功故事。但是Peter Mc Collough不再是公司的CEO,施乐的高层管理者也无法认识这些 十年成果的意义和价值,CSL作为计算机研究的天堂也开始走 到尽头。科学家大多数心血都在其他公司开花结果,为计算机 业革命作了无偿的铺路石。
施乐圣地
“施乐完全可以在今天拥有整个计算 机产业,完全可以比现在的规模大上10倍,完全可以成为90年代 的IBM,完全可以成为90年代的微软。”1996年在电视节目中谈论 PC历史时,史蒂夫·乔布斯慷慨陈词。的确,是施乐Xerox PARC为PC革 命准备了所有关键的技术条件,这一点依靠PARC技术而发家的 乔布斯自然最有体会。施乐PARC发明了Alto个人电脑,然而是IBM 发布了IBM PC;施乐拥有带鼠标、图标和视窗的图形界面用户,然 而是苹果公司和微软发布了麦金塔和Windows;施乐发明了“所见即所 得”的文字处理,又是微软大胆地放进了自己的Word中并征服了 整个办公市场;施乐发明了以太网,但如今争夺市场的是思科和 3Com;虽然在激光打印机方面,施乐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却是 IBM于1975年最早推出了商业产品,而今是HP一马当先……
在泰勒看来,上述情况不是他的过错。 “我的任务是创造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技术,如果产品部门无 法利用我们的技术,这不是我的罪过。”泰勒可以为前者的辉煌 而骄傲,却不想为后者的失误承担责任。但是,泰勒自己最终还 是为此付出了代价。
泰勒是PARC的无冕之王。为了瓦解这个 帝国,负责施乐研发的GeorgePake决定将Xerox PARC一分为二,一个叫“科 学中心”,一个叫“系统中心”,以削弱泰勒的影响,但此举反而 加剧了内部的冲突。在1977年以前,这种冲突是一种动力。而今,由于施乐业绩不佳,官僚气息加重,预算收缩,冲突就逐渐向恶 性滑去,尤其是施乐对PARC研究成果的冷淡,更使PARC人心浮 动。正是最紧张的时刻,堪萨斯大学的物理学家WilliamSpencer走马 上任,成为PARC主任,与J.H.泰勒一起工作。两人看似十分友好,每个 周六都一起打网球,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们也很友好。
Spencer回忆道:“鲍勃从不外出旅行,每天 上午10点钟上班,将他的宝马车停在老地方,接下来的8到10个 小时他会与实验室的每一个成员单独交流。”泰勒是这些科学 家的精神领袖,他们有什么问题都会来找他,甚至三四十岁的 博士还会向泰勒汇报他怎样打网球。
泰勒将Spencer视为自己的同盟,但是两人 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差别。Spencer喜欢用技术产品化来评估研 究成果,倘若用这个实用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泰勒的计算机科 学实验室(CSL)显然是不合格的。而且Spencer的另一个标准就是 看实验室与它的“客户”(施乐公司研发部)合作得如何,这一点,泰勒又不称职。Spencer权利的压力开始笼罩下来。
“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我有什么地方 做错了。我很抱歉,我会改变一下。”遭到批评时,泰勒如此反应。但实际上,要泰勒改变他一贯的作风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可能,这使得泰勒无路可走。
树倒猴狲散
1983年9月19日,泰勒召集了所有部下, Spencer也在场。泰勒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与如此众 多创新的人一起开创新的前景,我很幸运,成为三个创新领域 的领导:分时系统、远距离交互网络和个人分布式计算。”然后,他吐出了最致命的一句话:“我想告诉大家,我已递交辞呈。”然 后走出会场。
话语如炸弹一般在房间内引爆,Spencer 试图平息情绪,继续开会。显然,他大大低估了泰勒的影响力。 “简直是扯淡!”一个愤怒的声音从人群中发出,他是CSC的台 柱——ChuckThacker,是MAXC分时系统和Alto的设计者及以太网的 共同发明人。“我也辞职。”他紧随着泰勒走出会场。
大规模的辞职没有马上爆发,但过了年 底,人们拿到了一年的红利、股票期权后,纷纷离去。因为泰勒 不仅仅是一位领导,而是这个奇异王国的守护神。泰勒一走,再 没有什么力量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泰勒为施乐牺牲了许多东 西,因此我们不愿看到许多胡言蜚语。”艾伦·凯的话代表了大 家的内心。阿伦·凯的辞职标志着PARC一个时代的正式终结。 Spencer收拾了一段时间残局,不久也卷了铺盖,加盟另一家公司。
泰勒想寻找资助成立新的实验室,延续 他的梦想。DEC捷足先登,“DEC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担任顾问。然后他们的三位负责房地产的人就上门来问:我们把实验室建 在哪里?”
当然要离Xerox PARC不远,泰勒最终招纳了15 名CSL的成员,泰勒成了DEC系统研究中心的主任。施乐的领导飞 往波士顿,面见DEC创始人肯·奥尔森,提出强烈抗议,甚至威胁,因为施乐是DEC的大客户。当然威胁毫无效用。
几年后,奥尔森碰到施乐CEO,向他抱怨 这群独立不羁的工程师。“这班人实在是棘手,因为我们努力想 将他们与我们的商业策略绑在一起。”
显然,奥尔森遇到了与Spencer一样的难 题,而泰勒的梦想也再难以重现。因为随着PC的爆发,汹涌的商 业大潮席卷了整个计算机业,并永远改变了产业的形态。泰勒 不再属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无法容纳泰勒,但他在Xerox PARC所创 造的辉煌将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上永远的神话。
象牙塔倒了
泰勒离开了他创建并领导了13年的实 验室,为他自己,也为PARC划了一个新的休止符。技术象牙塔倒 了!
当然,CSL的技术是革命的种子。但更重 要的是,泰勒离开后,实验室的天才们也从80年代初期开始纷纷 离去,或加入其他公司或自立门户,成了更重要的播种机。点燃 PC业野火和收获多利的机会也让给了那些计算机业余爱好者。
以太网的发明人BobMetcalfe离开后就创办 了3Com。图形界面的主将Alaykay成为Atari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 Alto2计算机设计的John.Ellenby,成为Grid公司主席。负责为Alto设 计字处理软件的西蒙尼加入微软。1979年,史蒂夫·乔布斯参观施乐Xerox PARC 时对图形界面大为欣赏,当年给他演示的LarryTesler,1980年离开 PARC,加入苹果公司。John·Warnock带着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创办了 奥多比……
泰勒创办并领导了现代计算机历史上 绝无仅有的两个充满浪漫情调和抒情风格的研究项目和组织。前一个促成了因特网的诞生,后一个促成了计算机业的革命,虽然他没有担任任何一项技术的研究,但是作为组织者的他,其功劳不低于任何一位计算机天才。
泰勒所创造的扁平式组织结构成为计 算机企业和研究机构后来模仿的典型。在筹建ARPANet时,在国防 部900美元一把锤子科技和2000美元一个抽水马桶盖子的奢侈作风 中,泰勒却毅然决定ARPANet的带宽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一传统也 成了因特网得以风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泰勒的DEC系统研究中心离PARC只有几 英里远。那几年,他和拉里·罗伯茨住得很近,过一个拐角就到,但两人谁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一封寄给LawrenceG.Roberts的信被 误投到泰勒家中,这两位昔日的战友才发现他们住的地方相距 只有几百米。
人们关心的是鸡蛋,而对母鸡不加关注,因此当个人电脑和因特网如火如荼之后,人们对那些开创技术 的先驱已不加注意。1994年9月,波士顿举办了阿帕网第一个节 点安装成功25周年的庆祝会,昔日的功臣都被邀请过来,泰勒来 晚了,但他还是恰到其时,赶上鲍勃·卡恩在警告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一定要区分阿帕网和因特网的不同,TCP/IP的发明才标志着因 特网络的真正出现。此刻泰勒按捺不住,跟奥利弗·卡恩争吵起来。泰勒 说,这不对,因特网的根子主要是阿帕网络,会场气氛陡然紧张 起来。
的确,到了今天,论功行赏已经成为一种 花边新闻。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当今的企业风云人物。过 失的英雄只剩下一条路:走进历史!
比起那些一生默默无闻的人,这条路还不算太糟。
参考资料
鲍勃·泰勒:互联网的精神领袖.新华网手机版.2024-01-25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之父”首度齐聚荧屏.人民网.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