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沟镇

大沟镇

大沟镇,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下辖镇,位于阳东区东南部,南面临海,北与合山、北惯镇交界,东与新洲镇隔河相望,西与雅韶镇毗邻。行政区域面积104.84平方公里。辖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村委会15个。常住人口41137人(2017年)  。

2019年9月24日,大沟镇(对虾)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沟镇常住人口为23773人。

地理环境

大沟镇位于阳东区东南部沿海,距县城16公里,距北津港为10公里,江台公路以及即将兴建的沿海高速公路公,路横贯镇区,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镇区面积1、1平方米,全镇辖15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4、1万,其中城镇居民5000人。镇区有8条主要街道,总长2、7公里。镇上有3000千伏变电所作所1座,100千瓦自备发电机组2台,有日供水量2500吨的自来水厂。建筑面积950平方米的邮电通讯大楼,1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和可收10个频道节目的闭路电视。镇上有工厂20家,储蓄营业所5间以及完全中学初中、中心小学各1所,中心卫生院、敬老院、影剧院各1所,4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2个,灯光篮球场3个,足球场1个。大沟镇有海岸线12、7公里,海产品有文蛤、虾、青、螺、、蟹等。大沟莲藕驰名遐迩,荔枝满山。

地形地貌

大沟镇属丘陵、平原地区。以江台公路为界,北部必丘陵区,有三宝山、崖鹰山和渡头山。南部属滨海平原区,海岸线长12.7公里.境内蕴藏有品位较高的花岗石,含量较高的硅砂、石英石和高岭土。镇内有三丫、寿长河汇流入南海

行政区划

大沟镇下辖:

红旗村经度11155256,纬度2171309;

高洞村经度11159588,纬度2175092;

赤坎村经度11219776,纬度2185546;

大沟镇花村村经度11217964,纬度2185358;

新梨村经度11216924,纬度2184548;

大沟村经度11216072,纬度2183015;

沙冈村经度11193962,纬度2164200;

大沟镇寿长村经度11220642,纬度2183549;

三丫村经度11167033,纬度2229133;

徐赤村经度11215354,纬度2182772;

那金村经度11213082,纬度2184191;

大沟镇海头村经度11214568,纬度2180852;

芦山村经度11212860,纬度2180936;

大沟镇华洞村经度11210655,纬度2179803;

迳口村经度11159698,纬度2200379

历史沿革

清代,大沟镇属长乐乡乔马都乔马三、四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大沟圩在清末、民国初期较为兴盛,是阳江市四大集镇(织簧、那笃、大沟、北惯)之一,建国初仍属第二区。1953年分小乡,1956年12月并大沟乡,改称大沟区。1957年2月撤区分大沟、卢海、雅八乡。1958年5月三乡合并称大沟乡,同年11月并入海陆人民公社,12月改称大沟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区,辖大沟、雅韶、新洲区、三山四个公社。1963年2月撤区,与雅韶人民公社并为大沟人民公社。1979年3月又分出雅韶人民公社。1983年2月撤区称大沟镇。1988年2月,阳江县撤县建市,大沟镇为阳东区(区)所辖。

交通

大沟镇陆中距县城17公里,距市区20公里,省道江台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县道三北公路横穿该镇,水路可从寿长河通沿海各处港口。全镇实现村村通汽车,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全面实施。

社会

城镇设施

大沟镇背山面海,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城镇建设不断宣判,全镇农村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信息网络实现光纤化,有线电视覆盖到了部分村委会,自来水供水工程正在建设当中,竣工后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经济

大沟镇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23℃,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耕地面积4.1万亩,其中水田2.5万亩。是阳东区优质水稻主产区。水果种植面积3.2万亩,主要有荔枝、龙眼等品种,其中荔枝以"双肩玉荷包"品种为主,龙眼以“高州储良”品种为主。

大沟镇山海兼优,具有天然的海养环境,有咸淡水交汇的三丫河、寿长河,滩涂面积1.5万亩,0~10米等深浅海水域面积9.2万亩。近年来,大沟镇加快水域农业综合开发,水产养殖业发展热头迅猛,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1.8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5万亩,形成了四大专业养殖基地,分别是三丫河周边八千亩对虾属养殖基地、寿长河千亩蚝养基地、三丫千亩文蛤养殖基地、华洞千亩青螺养殖基地。现对虾、蚝养殖成为两大支柱产业,寿长蚝尤以质鲜肉嫩而闻名。

田园农业抓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大沟、徐赤两蔬菜基地,徐赤莲藕、大沟西洋菜较出名。

抓水果流通 促农民增收

荔枝大红季节,阳东区大沟镇及早布置、及早落实有关措施,做好荔枝的后期管理和流通服务工作,确保荔枝丰收、农民增收。一是组织好有关技术部门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确保荔枝产量和质量稳定。二是召集有关水果大户座谈,商讨水果流通大计,扩展销售途径。三是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促销联谊活动,发挥该镇荔枝生产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四是在全镇内设置多个收购服务网点,全面铺开荔枝收购热潮。据估计,2004年该镇荔枝投产面积达2.6万亩,总产量达8000吨。

水泵深层井抽水灌溉解春旱

大沟镇长期以来农田用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春季持续干旱的季节,农田因缺水灌溉而荒芜的情况尤为严重。去冬今春以来,大沟镇由于降雨量稀少,加上现有水库储水量不足,目前已造成1.1万多亩水田无水灌溉,占全镇水田面积的45%。面对严峻的干旱形势,大沟镇委镇政府为彻底解决好农田用水问题,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总结了多年来的抗旱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受旱最严重的沙冈、高洞、那金等村季会投入抗旱资金15万元打造了60口深层井抽水灌溉农田,解决了当地2000多亩水田的灌溉用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打造一口深层的造价约2500元,可灌溉农田20亩,配备1000瓦的水泵完成1亩水田灌溉任务最大用电量约8千瓦时,需电费2.4元,成本低效率高。为进一步推广这种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改善大沟的农业生产环境,大沟镇规划今年在全镇范围内投入132万元,打造528口深层井,彻底解决10560亩易受干旱天气威胁的农田灌溉用水,破解大沟农田用水“老大难”问题。

工业

大沟镇积极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了促进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搞好镇区工业园区规划,提高服务,简化办理手续,迎接新一轮工业开发热潮。现大沟镇已有顺风工艺厂、针织厂、纸箱厂等企业,硅矿砂资源开发及农产品加工开发潜力巨大。

养殖

大沟镇素有海水养殖传统,全镇对虾属养殖面积有2万多亩,其中高位池精养虾塘超过1万亩,泥塘等比较落后的粗养虾塘已不足万亩。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沟镇就有农户开始养虾。起初,当地农户在自家田里挖塘养虾,规模不大。这种粗放养殖的模式很容易受天气影响,雨天的泥塘水易浑浊,虾易生病,成活率低,养虾户赚不到大钱。慢慢有些收益之后,他们开始了虾塘的升级之路。有的人用粘土实心砖、水泥砌好虾塘侧面,防止雨水流入虾塘,但因为虾塘底部还是泥,仍然保证不了虾的成活率。

直到有人在虾塘侧面和底部铺上了水泥地胶、纤维薄膜,实现了高位池“精养对虾属”,养虾业才走上高效益的路。高位池的水源控制能力强,药物泼洒能精确计算,管理比较方便,虾的成活率很高。同时,雨水不能把泥沙冲进虾塘中,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冯春明戏称:“虾塘底部铺上地胶以后,虾就生活在温床里,就像人躺在床上那么舒服,当然会长得好。”

三丫村的卢剑1999年就开始养虾了,当时直接挖的高位池,底部铺了一层水泥。前不久,他请了施工队来改造、升级高位池,打算把上百亩高位池改成投放密度更大、排粪更方便的虾塘。改造一口虾塘要花2万余元,但投入高,收益更高,新虾塘每亩产量达到2500斤,他能赚上万元。冯新强则打算给高位池加上过冬的大棚,这样一年就可以收获四季对虾属,收入也会翻番。

大沟海水养虾发展最早、效益最好的就是三丫村,目前以三丫、华洞、庐山、海头等沿海村委会连片发展的对虾养殖区已初具规模,而且高位池精养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有的村里养虾户几乎全用高位池。

阳江市,像大沟镇这样沿海连片养虾面积超过2万亩是很少见的。该镇海水养虾基础好、效益高,高位池精养面积大,逐渐成为养虾业的主流。

文化

大沟镇是"文化之乡",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现有市一级中学2所,小学18所,其中阳东中学创建于1940年,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图书室、篮球场、运动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节目期间,有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民间也不定期举办楹联、书法、民歌、美术等比赛。

名胜古迹

国带井:位于大沟三丫村,传说南宋末年,宋小朝廷兵败退到新会崖山,宁帝丙跳海死后,身上龙袍玉带漂到三丫港卤水旁,当地人以玉带痕迹大小挖建小井。小井虽在海边,井水却清甜,即使海潮淹过,其味不改。

第一寺:坐落于大沟镇西南方1.5公里的地方。本地方流传洪武13年(1381年)有南华县高僧慧行云游至该地,确认该地风水极佳,集资建成"镇海寺"。"镇海寺"面对成顷碧波,惊涛拍岸,后有天然古垃数亩接"镇海山",地势雄伟。朱棣10年(1443年),成祖国师道衍和尚云游至"镇海寺",写下"遥临碧海三千界,高踞红尘第一山"的名联并刻于山寺正门前。从此此寺更名为"第一山等",沧海桑田,"第一寺"虽风雨飘摇,但砖墙完好。

华洞文笔塔:位于大沟华洞村南面150米处,孤立于野外河岸上,是一座砖砌的塔。现残存三层,高8米,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各面设有窗口,有明显收敛于顶的形迹,层隔之间用瓦筒、瓦板盖成叠涩短檐围绕,塔基每边长2.2米,底层开有一门,现已残破不堪。是地震及人为所致。

海朗城遗址:地处大沟镇西南二公里之海头村镇海山。为南为新屋村,村前隔沙滩是南海,西北靠山。这座城,以山为屏障,沿着山的自然地势,从山顶而下盘旋围筑而成,城墙为夯土结构,是一座略呈椭圆形的防御所城。

这座防御性古代所城,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防御所指挥花茂寿辰请建立。城周长2200米,东南直径700米,西北长540米有四个门楼,高4.66米。万历三十年(1602年)海防同知徐麟建望敌楼一座。崇祯二年(1629年)设海朗炮台其上。海朗城废于清乾隆初年。

海朗城遗址状况,因历史文献资料没有翔实记载,城内布局不甚清楚。但从荒废的遗址中依稀可见城廓遗迹。现存部分城墙较为完整,偏西地面趋高,东面仍有三米高的外墙,城外护城河遗存痕迹可见。在荒废的城内,部分已为后人垦荒种植。露在地面的是带红青色的砖瓦碎片,应是当时建筑城址的原料,还有黄釉、青花陶瓷碗碟碎片,山顶上还存竖着三块大石,每石距离相等排开,"镇海山"三个大字,分别刻于其上,至今远眺清晰可见,这座地处沿海的防御所城,确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代表人物

冯学争,1947年生,广东省阳东区大沟镇三丫村人。当过农民、渔民、盐工、民办教师。1983年起先后任县文化馆创作员、小报主编、副馆长、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市作家协会主席、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群众文化学会、新故事学会、通俗文艺研究会、通俗文学学会、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约作家;广东省文联委员、作家、戏剧家、曲艺家、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东散文诗学会副秘书,群众文化学会理事,楹联学会、民俗学会、民俗文化学会、文化传播学会会员;广东省政协委员、阳江市政协常委。主编阳江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被中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文艺家”称号、阳江市“优秀作家”称号,多次获省市优秀工作者奖励。

获奖民歌

陈日正(大沟镇)

人图富裕国图强,夫妇同心万事昌;

只有生男非是福,若无育女更遭殃。

成堆光棍难求偶,打烂铜锣觅“旧娘”;

关爱女孩天大事,人人同乐福无疆。

李清风(大沟镇)

吾儿寡佬寡定都,自家收席自家铺;

问句枕头问句席,还有成双日子无。

怪我当初女性,果时暗自发牢骚;

奉劝今人听党话,诚心育女策为高。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沟镇常住人口为23773人。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24日,大沟镇(对虾)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参考资料

阳江市阳东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阳江市阳东区人民政府网站.2021-06-19

农业农村部关于公布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