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蛇
无毒蛇,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毒的蛇,它们体内没有毒腺,大多也不产生任何毒素。
据《国家地理》杂志的统计,人类已知的蛇共2500余种,其中无毒蛇为1500余种,无毒蛇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蛇类群体,大多数无毒蛇的长度在50-200厘米之间。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这些蛇在形状,颜色和班纹上各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无毒蛇有坚固的牙齿,头部多为椭圆形,尾部逐渐变细。他们杀死猎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采用缠绕猎物的方法,使其窒息死亡;另一种是将猎物制服后吞下。
物种简介
注意,有些蛇虽无毒腺(如颈槽蛇属),但口腔分泌物或具有达氏腺体液或口腔内部有微生物对人体有害。属于毒蛇或无毒蛇仍有小争议。
形态特征
无毒蛇并没有明显的外部特征
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
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例如剧毒的黑曼巴蛇、珊瑚蛇等。
而无毒蛇中的颈楞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十分接近亚洲蝮属。经常被人误认为有毒。
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玉米蛇、帕布拉奶蛇等并非是毒蛇,而一些蛇、蝰蛇的色泽近似泥土,很不引人注目,却具有毒性。
外观特征
由于无毒蛇并没有统一的外观特征,以外观区别是不准确的。
经常出没山野农田的人群,应以品种为区分,多了解毒蛇和无毒蛇的外观特征,保护无毒蛇,不要随意捕杀。
蛇胆
蛇胆(Snake gall),是蛇体内贮存胆汁的胆囊。所有的蛇胆都可入药,特别是金环蛇、银环蛇、棋盘蛇,COBRA、眼镜王蛇、尖吻蝮、亚洲蝮属的胆,更是入药的宝贵原料。蛇胆性凉,味苦微甘;具有祛风除湿、清凉明目、解毒去痱的功效;可调补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延缓机体衰老;但因生蛇胆中可能含有寄生昆虫,人在食用后很容易引起中毒,如果要服用,需将蛇胆蒸食。
下级分类
翠青蛇
翠青蛇(拉丁名:EuryPholismajor)。翠青蛇是一种脾气非常温顺的无毒蛇,性格“内向”胆小,不攻击人。野生个体以蚯蚓、蛙类及小昆虫为食。卵生,每产5—12枚。盛夏季节,由于地面高温灼热或者天气闷热,翠青蛇经常攀登上树,静伏纳凉,直到夜间才下地搜捕食物。
黑眉曙蛇
黑眉锦蛇(拉丁名:Elaphetaeniura)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黑眉曙蛇别名黑眉锦蛇、家蛇﹑秤星蛇﹑慈鳗等。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体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斑纹,由体背中段往后斑纹渐趋隐失,但有4条清晰的黑色纵带直达尾端,中央数行背鳞具弱棱。由于该蛇具有较大药用价值,常被人类捕杀,数量不断锐减。
王锦蛇
王锦蛇(拉丁名:Elaphecarinata)主要特征是头部有“王”字样的黑斑纹,故有“王蛇”之称。其头部、体背
鳞缘为黑色,中央呈黄色,似油菜花样,体前段具有30余条黄色的横斜斑纹,到体后段逐渐消失。腹面为黄色,并伴有黑色斑纹。尾细长,全长可达2.5米以上。王锦蛇体大凶猛,有攻击性,但无毒性。
玉斑锦蛇
玉斑锦蛇(拉丁名:Elaphemandarinus)别名美女蛇,全长可达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头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几十个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边缘黄色;腹西灰白色,左右隔行扫描排列着黑横斑。生活于丘陵山区林地,捕食蜥蜴和鼠类,卵生,无毒。
双斑锦蛇
双斑锦蛇(拉丁名:Elaphebimaculata)。全长约70公分。躯体以黄褐或淡褐为底色,背中线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镶有黑边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纹。躯体两侧亦有一列相同颜色的小斑纹。此外另有与这些斑纹想连接的4条淡色直纹。头部背面则有与躯体斑纹颜色相同的矛尖状斑纹。
紫沙蛇
紫沙蛇是一种很细的蛇,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光滑的鳞片和大大的眼睛。这种蛇有好几种颜色,但大多数为浅棕色或橄榄绿色,在腹侧有深色或浅色的花纹。嘶声沙蛇主要栖息在草原或干燥多石的地方。他们非常警觉,并且爬行速度极快,夜间活动比较频繁。
加利福尼亚王蛇
加利福尼亚王蛇是一种圆滚滚的蛇,有一个狭窄的脑袋,通身有黑色和乳白色相间的环状花纹,且较窄的浅色条纹和较宽的深色条纹交替出现,并且沿腹侧各有一条线纹。
长鼻树蛇
长鼻树蛇是一种特别纤细的蛇,不仅头部修长,而且还有一个长长的鼻子。这种蛇的眼睛中长着横向的瞳孔,这使它们能够准确地判断远处的情况。长鼻树蛇的颜色是绿的,再加上攀援花卉一样的形体这使它们有了很好的伪装本领。长鼻树蛇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中的树林和灌木丛中,主要以蜥蜴为食,也吃青蛙和哺乳动物。
美洲黑蛇
美洲黑蛇是一种纤细的流线型蛇。体表有光滑的鳞片。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体色可能有蓝色、绿色、灰色、橄榄色等不同颜色的变化。但所有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美洲黑蛇大体上都有同样的颜色。美洲黑蛇主要分布在美洲北部和中部,栖息在开阔的地方,比如田地、湖边和大草原。食物为爬行纲,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猩红蛇
猩红蛇是一种小洞穴蛇,长着一个圆筒形的身体,窄窄的突出的头和光滑的鳞片。它们的背上有红色、白色和黑色的条纹,色彩看起来十分艳丽,而腹下侧是平淡的白色或乳白色。猩红蛇长约40厘米,常见于松散的沙土地中,也生活在腐朽的圆木或树皮下。
主要危害
无毒有毒区别
蛇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毒蛇与无毒蛇。能正确区别毒蛇与无毒蛇的特征,是一般养殖户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毒蛇的头部一般多呈三角形,体背的颜色比较鲜明,尾部一般粗而短,由肛门向后突然变细,而无毒蛇的头部一般呈椭圆形,体背的颜色不太鲜明,尾部一般细而长,由肛门向后慢慢变细。毒蛇发现人后,一般会马上逃窜,爬行的速度很快。当徒手捕捉时,一接触蛇体便马上会感到身体柔软的是毒蛇,无毒蛇身体强硬。最根本的区别部位在于蛇的牙齿。毒蛇有毒牙和毒腺,无毒蛇没有毒牙和毒腺。无毒蛇的牙齿很多,除了上领齿和下领齿外,还有鄂骨齿和翼骨齿。毒蛇除了上述牙齿外,在上领骨上生有2一4枚形状较大、表面有沟和中空的特殊牙齿,其基部与毒腺相连,称为毒牙。但是,蛇类专家最近新发现,赤练蛇的毒牙长在喉间下领骨上,有别于其它毒蛇类。如果被无毒蛇咬伤,伤口疼痛10分钟后慢慢减轻而消失,肢体没有麻木,伤口出血不多,且很快就会止血结疤,周身没有肿胀或仅有轻微红肿,没有危险。如果被毒蛇咬伤,则会产生生命危险,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并及时给予治疗。
防治方法
防身怪招
大多数的蛇天生就能分泌毒液,以在抵御敌人时咬上一口。然而那些没毒的蛇怎么防身呢?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亚洲蛇能捕食某种毒蟾蜍,将其体内的毒素截留到自己的颈腺内,然后用于攻击敌人。弗吉尼亚州奥尔德多米宁大学科学家德博拉·哈钦森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名为虎斑颈槽蛇的亚洲蛇与毒蟾蜍之间的捕食“借毒”关系。哈钦森等人在日本的几个岛屿上对虎斑颈槽蛇进行了实地测试,在其中一个岛上投放大量毒蟾蜍,另外一个岛上则一只毒蟾蜍都没有,并将两组蛇与来自日本本州岛的虎斑颈槽蛇进行对比分析,本州岛蟾蜍分布极少。结果发现,虎斑颈槽蛇颈部腺体中是否储有毒素,完全取决于它们能不能捕到毒蟾蜍进食。捕食毒蟾蜍后,蛇能够将蟾蜍体内毒素提取,并储存在颈腺中。一旦受到攻击,虎斑颈槽蛇就会将毒素重新释放出来,作为防卫性武器。而生存环境中没有毒蟾蜍的一组蛇,在遇到危险时,则倾向于转身逃跑。研究人员说,许多无脊椎动物都具备这种从饮食中获取毒素的功能,以作防身之用,比如某些海参、以马利筋属属植物为食的某些昆虫等。而在脊椎动物中,这种在饮食中获取毒素的现象很少见,而被捕食的毒素提供者同为脊椎动物的情形更是罕见。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不同生物间生态关系背后的复杂机制。
参考资料
借毒杀敌 , 无毒蛇防身有怪招.中国知网.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