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椰子果

椰子果

椰子果是椰子果实的简称,是椰子树的花序受精卵后形成的果实。它是植物中最大核果之一。别名胥余、越王头、椰皇、大椰,是棕榈科椰子属常绿乔木椰子树的果实,是外层为纤维壳、内含可食厚肉质的大坚果椰子是我国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在我国的海南文昌、台湾省南部、广东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河口口岸等地多有种植。椰子果的营养成分丰富,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同时由于椰果“全身都是宝”,其综合利用价值也广受关注。

简介

椰子果是椰子树的花序受精后形成的果实,也是椰子果实的简称。椰子果是椰子树的主要经济形态,也是椰农经济收入的主要类型,也是众多椰子产品的基础原料。

生物学结构

椰子果是椰子树的果实,是植物中最大核果之一,主要由椰衣纤维、椰子壳、种皮、椰肉(固体胚乳)和椰子水(液体胚乳)组成,如图所示。

椰子树果实为最大的核果之一,呈圆形或椭圆形,也有少量三棱形。由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椰壳)、种皮、固体胚乳(椰肉)、液体胚乳(椰子水)和胚组成。

外果皮:亦称果皮,外表革质,椰果未成熟前,外表光滑,有红、黄、绿、褐等颜色,充分成熟后果皮饱满光滑,干后呈褐色,不成熟椰果干后果皮会发皱。

中果皮:外果皮里面一层为中果皮,起到保护作用。未成熟时呈白色,含水量高,成熟后质地变为疏松的纤维层,棕褐色,富有弹性,称“椰衣”或“椰子纤维层”,保护椰子果实不受伤害。

内果皮及种皮:内果皮即椰壳,质地坚硬,充分成熟时呈黑褐色,冷热不变形,保护胚乳和胚。种皮为椰壳内附在椰肉外面的薄皮,革质,成熟时呈黑褐色,一般情况下很难与椰肉分离。

胚乳:授粉后6~7个月,椰纤果开始形成胶状体胚乳,即椰肉,8个月后椰肉呈白色,质地变硬,12~13个月,胚乳完全成熟,厚度约0.9~1.5厘米,含脂肪30~35%,蛋白质4%,糖类12~14%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椰子水:又称“液体胚乳”,藏在椰果腔中,椰肉未形成前,味酸涩,椰肉形成后(授粉后6~7个月)椰子水含糖量最高(约4~6%),味甜,果实成熟时味变淡,糖分减少,矿物质含量增加。

胚:米白色,圆柱形,约米粒大小。在椰壳和椰肉上,有三“眼”(孔),通常只有一个孔的胚可生长,其它两个孔的胚退化。椰果发芽生长时胚首先向外长根、芽,向果腔内生长吸器,吸器分泌出脂肪分解酶分解椰肉中的养分,由吸器吸收供椰苗生长。

椰子植后3-5年便可开花结果,每一串花序大约可结6-12个果,高产的可达30个果,但果较小。椰子树单株产量每年约50-200个果,椰果从授粉到成熟,一般需要1年时间,在整年中如果某一阶段遇到自然灾害,如干旱、寒潮、台风等都会影响椰果的发育。

特征

类型

分类标准不同,依据也不同,根据椰子资源分为植物性状和农业性状等。

按大小分类可分为大果型,中果型和小果型。

按果实形状分,有园果形,卵圆形,扁形和不规则形。

按果形颜色分,红果椰子,绿色椰子,黄果椰子和褐色椰子等。

果肉

椰子的主要产品是椰肉(称固体胚乳),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成熟椰子果的新鲜椰肉,脂肪含量约为33%,蛋白质约为4%,可以鲜食,也可以用于食品工业,直接加工成各类美味食品,如市场上的椰子粉、椰子汁和食用椰干等。

此外,也可用于精细化工、医药和农药制备等。未成熟的椰子,其椰肉内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含量等均比成熟的椰子低,所以未成熟的椰子不适于加工椰子油或其他椰子产品,但适于直接食用。这种嫩椰子除了饮用其中的椰子水以外,有些地方还将软的椰肉取出,配上白糖和椰子水一起食用,味道极为鲜美,椰肉也软滑可口。

营养价值

椰果的重要组分为椰子水和椰肉,其中椰子水及椰肉内糖的浓度、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月桂酸含量、椰干含量、维生素含量及各种微量元素含量等是衡量椰果品质的重要指标。椰肉和椰子水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同时含有种类和含量均很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研究表明,椰肉经脱脂均质后得到的椰子汁有利于高脂血症症的预防和干预,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保健作用。椰肉中的粗纤维和蛋白可以减少体内胆固醇吸收和加速排泄,有利于血脂减少。椰肉的游离脂肪中以月桂酸(十二酸)、肉豆蔻酸(十四酸)等饱和脂肪酸为主。椰肉中含量最丰富的矿物质离子是镁和钾,镁可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稳定血小板和降低血凝状态;钾是细胞内液中主要的阳离子,维持体内的水平衡、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增强肌肉应激性,维持心跳规律,参与蛋白质糖类热能代谢。总体来讲,椰子是低能量、高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健康食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