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圆唇苣苔

圆唇苣苔

圆唇苣苔(学名:圆唇苣苔属 chorisepalus W. T. Wang)是苦苣苔科、圆唇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上林县武鸣区一带的山地。生于山谷溪边石上或陡崖阴湿处。模式标本采自武鸣大明山。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2.5-4.5厘米,粗5-7毫米。叶约5,具长柄;叶片革质或纸质,近圆形或肾形,长3-6厘米,宽3-8厘米,顶端圆形,基部心形,边缘有重牙齿,上面被0.2-0.3毫米和长0.8-2.5毫米两种白色柔毛,下面被疏柔毛,掌状脉5-7条;叶柄长3-8厘米,有开展的柔毛。

聚伞花序2-3条,长3-9厘米,2-3回分枝,每花序有5至多数花;花序梗长10-23厘米,被柔毛;苞片对生,卵形,长4-6毫米,宽3-4毫米,被短柔毛;小苞片长圆形或卵形,长2.8-4毫米,近顶部被疏柔毛;花梗长6-15毫米,无毛。花萼长3-4毫米,5裂达基部,裂片狭长圆形、披针状线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宽11.5毫米,微钝,外面近顶端处被疏柔毛,内面无毛。花冠淡红色,长约12毫米,无毛;筒长6毫米,口部直径3.5-4毫米;上唇长2.8毫米,下唇长6毫米,3裂至中部,裂片圆卵形。雄蕊无毛,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2毫米处,线形,长3毫米,花药长2.5毫米;退化雄蕊2,着生于距花冠基部2.5毫米处,狭线形,长0.8-0.9毫米,顶端头状。花盘环状,高约0.3毫米。雌蕊长约11毫米,无毛,子房长5毫米,直径0.8毫米,柱头头状。蒴果线形,长2-3厘米,宽1.2-2毫米,无毛。种子褐色,纺锤形,长约0.5毫米。花期4-5月。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新鲜种子的萌发率较高,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发芽率有下降趋势。因此,尽量使用新鲜种子播种。种子采收后,将其置于阴凉干燥无直射日光处,并尽快播种。播种前无须进行额外的种子处理即可获得很好的发芽率。播种时,将种子均匀地洒在栽培基质表面,无须覆土,然后采用浸盆法供水以避免由于种子太小而被流水冲走,最后盖上一层塑料薄膜,10天后将薄膜掀开,保持足够的空气湿度和基质湿度以及良好的通风,并适度遮光。播种后7天内开始出现萌发,萌发可持续到播种之后1-2个月。温度在15-28℃时都能正常萌发,以25-30℃萌发势最好。

插繁殖:叶片横切或纵切后,将切口在100-200毫克/升IBA水溶液中速蘸2-3秒,把叶柄端或近叶柄端插入基质中,纵切叶片则将切口端插入基质中,深2-3厘米,插后浇透水。温度控制在18-30℃,基质含水量保持在20-3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置于60-70%阴蔽环境中。扦插后10-20天即可生根,50-60天可产生新芽(即子株)。叶片生根后要减少喷水的次数,以免烂根。

栽培技术

基质:圆唇苣苔的栽培基质为弱酸性,选择基质:泥炭2份+珍珠岩1份+粗砂1份,调节基质pH值为6.5-7.0。

光照:圆唇苣苔要求较弱散射光。在栽培中常通过遮阳来达到所需的光照条件,栽培场所的遮荫率都控制在50-80%之间。

温度:在栽培温度的管理上,夏季应注意降温。

浇水:圆唇苣苔生于湿润、荫蔽的环境,但不同环境中的种类对土壤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的需求有一定差异,栽培环境应尽量模仿原生镜的水分和湿度条件。土壤水分的管理要做到基质表面见干即要浇水,浇水必浇透,对于叶面被毛较多的种类,浇水时切忌浇到叶面上。不同生长期的植株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幼苗期需水量较少,应少量多次。营养生长期适当增加水量,浇水必浇透。花芽分化期,要适当控水。孕蕾期要多浇水,以利花蕾发育。开花期则要适当少浇水,防花早谢。休眠期也要少浇水。

施肥:施肥可采用基肥和根外追肥2种方式进行。基肥可在移栽定植时加入,将基质和少量经过腐熟发酵的鸡粪、花生麸等农家肥均匀混合,同时还可参入少量磷肥。或者在春天将有机肥埋在盆边的基质中,但肥料不可与根直接接触。在植株的生长旺盛期,可进行根外追肥,可用0.1%复合肥溶液20-30天灌根1次,也可将沤制好的饼肥、油渣稀释成1000-1500倍液进行灌根。

保护级别

圆唇苣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需要加强对其自然生境的保护。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Gyrocheilos chorisepalum var. chorisepalum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圆唇苣苔.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