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暴力
软暴力,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或者在有关场所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手段。
2019年4月,全国扫黑办获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依法惩处采用“软暴力”实施的犯罪。
内容简介
软暴力,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或者在有关场所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手段。
类型危害
软暴力存在两种意思,一种是对应于肉体暴力,学名精神暴力,又名“软暴力”。这种暴力作为武器,代替不宽容的心将愤怒投射到我们身上,它不能够把我们打得鼻青脸肿,但足以让我们的心灵受伤。也许心灵的伤和肉体的伤一样,忍忍也就疼过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已经逐渐了解到,选择婚姻就应该同时选择在婚姻中学会忘记,对不宽容的人和事宽容。
成长在善于实施软暴力的家庭之中的人,表现在于:自我否定、怀疑、消极、不懂得控制情绪;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暴虐、神经质、独立、逃避责任;善良、信任陌生人、看起来很美、缺乏爱;不会处理健康人际关系、物质依赖。
另一种是指对实施暴力者进行各种帮助的行为,如给实施暴力者进行违法的保护,像利用政府权利成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为黑社会进行各种不法行为提供保护。软暴力是暴力的一种,虽然实施者自身不存在暴力行为,但是因为其对实施暴力者的各种帮助,使实施暴力者敢于使用暴力,其危害比实施暴力更大。
由此可见,源于我们每个人偶见的“嘴里不干不净”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道德和修养层面的问题了,这些潜在的“软暴力”一旦升级,就是个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国家形象、关乎法律制度的严肃问题了。如果我们对“软暴力”习惯性地听之任之的话,破坏的不仅是个人的面子,而是整个和谐的社会形象。
表现形式
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跟踪贴靠、扬言传播疾病、揭发隐私、恶意举报、诬告陷害、破坏、霸占财物等;扰乱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秩序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破坏生活设施、设置生活障碍、贴报喷字、拉挂横幅、燃放鞭炮、播放哀乐、摆放花圈、泼洒污物、断水断电、堵门阻工,以及通过驱赶从业人员、派驻人员据守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厂房、办公区、经营场所等;扰乱社会秩序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摆场架势示威、聚众哄闹滋扰、拦路闹事等。
认定标准
行为人实施“软暴力”,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
(一)黑恶势力实施的;
(二)以黑恶势力名义实施的;
(三)曾因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恶势力犯罪集团、恶势力以及因强迫交易、非法拘禁、敲诈勒索、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受过刑事处罚后又实施的;
(四)携带凶器实施的;
(五)有组织地实施的或者足以使他人认为暴力、威胁具有现实可能性的;
(六)其他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的情形。
由多人实施的,编造或明示暴力违法犯罪经历进行恐吓的,或者以自报组织、头目名号、统一着装、显露纹身、特殊标识以及其他明示、暗示方式,足以使他人感知相关行为的有组织性的,应当认定为“以黑恶势力名义实施”。
由多人实施的,只要有部分行为人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列情形的,该项即成立。
虽然具体实施“软暴力”的行为人不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但雇佣者、指使者或者纠集者符合的,该项成立。
具体表现
家长
一、讽刺挖苦孩子
这是家庭“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方式。孩子在学习、交友、做事等方面,哪个地方的表现不和父母心意,达不到父母期望,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你活着有什么用?”中原地区有句古话“士可杀不可辱”,如此的人格侮辱,其实是一种恶劣的精神虐待,比打一顿的滋味更难受。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把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进行归类,概括出七种最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尊重的需要和其他需要一起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化的需要。家长经常口无遮拦地肆意讽刺挖苦孩子,不但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无地自容,颜面扫地,而且影响到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他们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不够开朗和大方。
二、剥夺孩子应有的权利
生而为人,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权利。作为未成年人,孩子有享受父母照顾、爱护的权利。为了让孩子朝正确的轨道发展,父母作为监护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权利严格管教子女。如果孩子确实犯了错误,比如,贪玩不完成作业、故意打碎邻居家的玻璃等,父母取消孩子某天晚上看电视的资格、取消孩子周末吃肯德基的机会等做法未尝不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对孩子为所欲为。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使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武断地剥夺了孩子所有放松身心的时间和机会,不许看电视、不许听流行歌曲、不许追星、不许踢足球、不许与同学交往,孩子被封闭在极其单调的环境中,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终日只是趴在书桌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毫无人生乐趣,根本谈不上身心调节、张弛有度。
有的家长还剥夺了孩子的隐私权。不允许孩子把日记锁进抽屉,同学来电话必须父母先接听。有的家长还振振有辞地说:“你是我生的,你整个人都是我的,日记还有什么不能看的?电话有什么不能听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孩子进行的心理侵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孩子也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精神上的一切暴露于天下,子女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愿意在日记中一吐为快,父母要理解这一需求,给孩子心灵上留一个安身之所、留一方绿洲。剥夺了子女的隐私权,使他们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失去了宣泄口,使他们只能拼命压抑自己,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
三、高标准、严要求
高标准、严要求”看起来不错,但是高标准不是无限拔高,严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每个孩子,他的遗传基因、原有基础、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已经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小学一定要考双百,中学一定要进重点中学,大学是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上。过重的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望子成龙”是中原地区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中国家长解不开、又放不下的心结。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不一样,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会被自然地分解,对能力强的孩子期望值高一些,对能力低的孩子迁就一些。现在,中国有8000万个家庭守着一个宝贝儿,家长所有未竟的事业、所有未实现的梦想一股脑儿全寄托在惟一的孩子身上,这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惟一的孩子背负着父母对下一代所有的希望,这实在使他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四、冷漠、不搭理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间常因为孩子的学业或做的错事爆发战争,发射药味儿很浓,吵闹、打骂,搞得乒乒乓乓、四邻不安。而有些家长不屑于用这种暴风骤雨的方式来处理亲子之间的矛盾,子女没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或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不愿闹得不可开交,于是与子女展开长时间的美苏冷战。有的家长因为生孩子的气,几小时、一两天不搭理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犯错误,使父母痛心、失望,从而自我约束,自我矫正错误。这种做法,并非不可取。但是,有的家长会旷日持久地与孩子冷战下去。表情冷漠,不给孩子一点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抚慰。
校园
一、语言伤害,包括谩骂、讥讽、挖苦、用侮辱性的语言伤害他人,如“你比猪还笨”。
二、乱起绰号,如“娘娘腔”、“鼻涕虫”。
三、揭短取笑,如“没有比你再丑的人了”。
四、班会批评。
五、集体评议。
六、推举“最差”。
七、“叫家长来”,动辄以此恐吓学生,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出丑。
八、孤立冷落。
九、随意定性,如“你长大了也是笨蛋”。
十、怀疑诬陷。
十一、喜欢和别人对着干。
职场
一、成了办公室“孤儿”。
二、上司总是故意找茬。
应对方式
对于“软暴力”人们要有充分的认识,不去做“施暴者”也不能总当“受虐者”。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备的社会干预机制,有相关的法规或制度来约束“软暴力”,也要有更多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机构来帮助受到“软暴力”伤害的人们,做好心理上的调节。面对职场软暴力,56.7%的被采访者选择了沉默、躲避,在现有职业环境下,这或许是最为现实的一种选择,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相当的心理压力。所以,面对职场软暴力,我们应该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往好的方面想
首先要理解职场欺凌是一个在世界各国、在各个公司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仅仅只是有人针对自己。不要认定对方是故意的,先假设对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伤害,然后再与对方坦诚地沟通。
理解对方
试着“理解”欺负你的“办公室恶魔”,他们或者是习惯于以欺负弱者来发泄自己的攻击欲;或者是觉得你威胁了他们的位置;或者干脆就是人格缺陷,不贬低别人就不能树立自信……理解了他们的这些动机,有助于你的心理调节并找出应对之道。
跟朋友倾诉
找亲人朋友,或者是公司里可以信任的同事倾诉自己的经历和苦恼,寻求帮助——即使他们无法解决你的问题,也至少可以减轻你的心理压力。
反省自己
仔细想想有“被人欺负的感觉”,到底是事实还是自己的心理作怪。在心理学上,这很可能是出于自卑、多疑、抑郁等心理缺陷,或者是曾经遭遇欺凌造成的后遗症。自认为弱势、害怕被欺负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办公室软暴力的受害者。
增强自身“免疫力”
无论是来自上司还是同事的软暴力,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凡事不要太较真,要培养自己豁达开朗、乐观幽默的个性,如果自己的情绪能调节得像火一样,软暴力也自然化解了。如果实在不堪忍受,换个东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千万别让一时的软暴力从此摧毁你的自信和前程。
打击措施
2018年1月,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软暴力”等犯罪。
定罪处罚
“软暴力”手段属于《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五款第(三)项“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以及《指导意见》第14条“恶势力”概念中的“其他手段”。
采用“软暴力”手段,使他人产生心理恐惧或者形成心理强制,分别属于《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的“威胁”、《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恐吓”,同时符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分别以强迫交易罪、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至第四条中的“多次”一般应当理解为二年内实施寻衅滋事行为三次以上。三次以上寻衅滋事行为既包括同一类别的行为,也包括不同类别的行为;既包括未受行政处罚的行为,也包括已受行政处罚的行为。
有组织地多次短时间非法拘禁他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拘禁他人三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在四小时以上,或者非法拘禁他人累计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的,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
以“软暴力”手段非法进入或者滞留他人住宅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同时符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非法侵入住宅罪定罪处罚。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软暴力”手段强行索取公私财物,同时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中“二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包括已受行政处罚的行为。
采用“软暴力”手段,同时构成两种以上犯罪的,依法按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本意见第五条、第八条规定,对已受行政处罚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人先前所受的行政拘留处罚应当折抵刑期,罚款应当抵扣罚金。
雇佣、指使他人采用“软暴力”手段强迫交易、敲诈勒索,构成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的,对雇佣者、指使者,一般应当以共同犯罪中的主犯论处。
为强索不受法律保护的债务或者因其他非法目的,雇佣、指使他人采用“软暴力”手段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构成非法拘禁罪,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寻衅滋事,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寻衅滋事罪的,对雇佣者、指使者,一般应当以共同犯罪中的主犯论处;因本人及近亲属合法债务、婚恋、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而雇佣、指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仍继续实施的除外。
参考资料
什么是软暴力-法律知识.华律网.2021-11-29
四部门联合印发意见依法惩处采用“软暴力”实施的犯罪.www.xinhuanet.com.2019-04-09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司法部.2019-04-10
“软暴力”的新理解.newspaper.jcrb.com.201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