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是1988年发行的音乐专辑,歌手为Furtwangler,该专辑中收录歌曲11首。
概述
中文名称: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英文名称:Brahms:Ein Deutsches Requiem Op 45
版本:1948 Stockholm
发行时间:1988年
专辑歌手:Furtwangler
地区:瑞典
语言:德语
《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其实只是个字面上的直译,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一部德文的安魂曲》。全部原因就是勃拉姆斯有意弃天主教对《安魂曲》的所有归范和拉丁文的制式唱词,而直接从马丁·路德的德文本圣经中节选经文。超越天主教《安魂曲》礼仪性的功用,在他的音乐中,神永生的应许透过主耶稣的救恩更加亲切地传达出来。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大半生是在号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度过。在他那个时代,沃尔夫冈·莫扎特,路德维希·贝多芬早已逝去,整个社会被享乐主义弥漫;浮华,夸张的所谓“浪漫”风气更渗入到艺术的各个角落。所以当勃拉姆斯的深刻信仰透过他一部又一部力作呈现出来时,所有的人们都震惊了。然而,人们往往被勃拉姆斯精湛的艺术造诣折服,却忘了深究这位大师音乐所载的内涵,以至于他有一次要特别指出:“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住在德国北部的人每天都渴望读圣经,不能一天不读圣经。就算是书房里不点灯,我也知道圣经摆在哪里。”就是这个信念使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一生“不效法”并远离世俗,只为讨神的喜悦孜孜不倦。
马丁·路德“魔鬼无权使用好音乐”的理念也被勃拉姆斯认同。勃拉姆斯并不是个富家子弟,相反,他出身于汉堡市一个贫民的家庭,这反而令他从小就认清了虚伪浮华的真相。信仰使勃拉姆斯拥有了崇高的品味,他绝不向二流的东西低头。结果,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或曰:为求体现那“永存的道”的严谨态度,使“十年磨一剑”成了勃拉姆斯的家常便饭。他著名的《第一钢琴三重奏》在脱稿三十七年后,又被推倒重来;其《第一交响乐》则写了十年;而这部《德意志安魂曲》乃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二十四岁那年动的笔。钻在维也纳的斗室中,他的草稿不是一张一张地撕,而是一本一本地扯!到全曲完工的那年,他已是三十五岁了。
整个《德意志安魂曲》就是勃拉姆斯生命的见证。至亲的亲友相继离世——特别是慈母和恩师舒曼的死——使他更痛切地经历了“死阴的幽谷”,也更亲切地体会到主耶稣的救恩。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德意志安魂曲》移去了传统安魂曲“愤怒的日子”“用火来审判世界”这类“战的”和“恐惧的”唱词;相反,神永生的应许带来的“没有人能夺去”的喜乐,则从乐曲的一开始,就被更多的强调。“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这永恒生命的信仰就是全曲的中心。
(以上文字摘自北回归线 原作者:黄安伦)
艺术地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 " 德意志 " 在此有 " 德语的 " 及 " 德国的 " 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 " 德国的 " )。勃拉姆斯是从
1857 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 24 岁。到 1861 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 1865 至 1866 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 1868 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 11 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马丁·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 " 上帝 " 换成 " 信仰 " 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简介
作曲家:Brahms
指挥:Furtwangler
乐团:斯德哥尔音乐会管弦乐团(德意志安魂曲) \u0026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第一交响曲)
演唱:Kerstin LINDBERGTorlind, Berhnard Sonnerstedt 等
录音日期:1948.11.19(德意志安魂曲) \u00261950.7.13(第一交响曲)
CD编号:音乐 and Arts CD 289
专辑介绍:
这一热情的作品影响了德国的音乐和合唱的传统,也激发了富特文革勒的内在感情。
由于另外两个版本(卢塞恩.维也纳)存在一些问题,瑞典的这一演出是所有唱片中内容全和音响佳的典范。她虽然合唱团和乐队没有另外两场演出的强劲力度,但演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具备了富特文革勒惯有的宽广气势和强大凝聚力。
她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尤其是桑纳斯泰特的男中音演出非常感人。
这一版本由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出的勃一虽然相当动人,有很多激情的乐段,但和一年后北德汉堡的演出不在一水平线上,和战时的BPO版本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有兴趣的乐友可以特别留意一下除了BPO和WPO外,这一同样非常熟悉大师风格的乐团在具体表现上和另外两个“御用乐团”的微妙区别。
专辑曲目
Disc: 1
1. Symphony No. 1 In C, Op. 68: I Un poco sostenuto
2. Symphony No. 1 In C, Op. 68: II Andante sostenuto
3. Symphony No. 1 In C, Op. 68: III Un poco allegretto y grazioso
4. Symphony No. 1 In C, Op. 68: IV Adagio piu andante
5. German Requiem Op.45: No.1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Disc: 2
1. German Requiem Op.45: 二氧化氮 Denn Alles Fleisch Ist Wie Gras
2. German Requiem Op.45: No.3 Herr, Lehre Doch Mich
3. German Requiem Op.45: No.4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4. German Requiem Op.45: No.5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5. German Requiem Op.45: No.6 Denn Wir Haben Hier Keine Bleibende Statt
6. German Requiem Op.45: No.7 Selig Sind Die Toten
曲目唱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OP.45,开始创作于1857年(时24岁),至1861年作了4个乐章。1865──1866年间,为悼念其母去世,又增加两个乐章,1868年作成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加入,全曲创作历时11年。这部安魂曲的唱词摆脱了传统拉丁语经文的规范,以天主教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精神。
布拉姆斯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马丁·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精心编辑而成。全曲大致分成两部分;在第一至第三乐章的前半部分,与第四至第七乐章的后半部分中以田园诗般的第四乐章分开。前半部分哀悼的情绪与后半部分慰藉与安宁之间,以第三乐章最后的赋格曲巧妙地完成过渡。第一乐章中不用小提琴,用中、低音弦乐与竖琴极好地衬托宁静的哀伤;第二乐章中两个葬礼进行曲管弦乐部分的变化向众赞歌转化;第四乐章木管和圆号以温暖的音色融入合唱和对另一个世界更美好生活的渴望,都表现得极有特色。
这部作品的各部分唱词为:
1.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54),流泪撒下的种子,必欢呼收割。那带着种子,流着泪出去的,必定欢喜地带着禾捆回来(诗篇126:5、6)。
2.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合唱:因为凡有血气的,都如衰草,所有他的枯荣,都如草上之花。草会凋残,花会谢落(彼得前书1:24)。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耐心地等待着地里宝贵的萌芽,直到它沐到春雨和秋雨(雅各书5:7、8)。因为凡有血气的,尽如衰草,所有他的枯荣,一如草上之花,草会凋残,花会谢落(彼得前书1:24)。唯有主永存(彼得前书1:25)。而且,耶和华救赎的臣民必定回归,歌唱着回到锡安。永恒的欢乐必定回到他们的身上,使他们得到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以赛亚书35:10)。
3.Herr, lehre doch mich男低音独唱/合唱:主啊,求你让我知道生命何等短促。你使我的一生窄如手掌,我一生的时日,在你的面前如同虚无。世人奔忙,如同幻影。他们劳役,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主啊,如今我更何待!我的指望在于你(诗篇39:4、5、6、7)。我们的灵魂都在上帝的手上,再没有痛苦忧患能接近他们(智慧篇3:1)。
4.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合唱: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令人神往!我的灵魂仰慕您;我的心灵,我的肉体向永生的神展开。住在你的圣殿这中有福了,他们更要赞美你(诗篇84:1、2、4)。
5.Ihr habt nun Traurigkeit女高音独唱/合唱:你们现在也有忧愁,但我现在要见到你们,你们的心就会充满欢乐,这欢乐再也没有人能够夺去(约翰福音16:22)。你们看我,我也曾劳碌愁苦,而最终却获得了安慰(德训篇51:35)。我会安慰你们,就如母亲安慰她的孩子(以赛亚书66:13)。世上没有永久存在的城市,然而我们仍在寻找这将要到来的城(希伯来书13:14)。
6.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dt男低音独唱/合唱:我如今把一件奥秘告诉你们:当主来到时,我们不是都要睡觉,而是一切都要改变。就在一瞬间,在末日的号角响起的时候。因为号角要吹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我们都要改变。那时圣经上的一切就要应验:“死亡一定被得胜吞灭。”死亡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里(哥林多前书15:51、52、54、55)?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就是荣耀、尊贵和权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万物因你的旨意而创造、而生息(启示录4:11)。
7.Selig sind die Toten合唱:从今以后,在主的恩泽中死亡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平息了自己的劳苦,他们的业绩永远伴随他们(启示录14:13)。”
作者简介
约翰奈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德语:Yuehannaisi Brahms),一般简译为勃拉姆斯。1833.5.7 - 1897.4.3),德国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父亲是低音提琴手,7岁随父亲学钢琴,10岁便在水滨酒吧里演出,十五岁时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开始作曲,此时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二十岁时用半低音钢琴演奏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协奏曲,并当场把每个音都提高了半音,移调试验引起了年仅21岁的哈诺瓦管弦乐团首席乐手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兴趣,两人交好,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为约阿希姆写了毕生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约阿希姆感叹勃拉姆斯的才华像“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勃拉姆斯在约阿希姆推荐下,投奔至魏玛的弗朗茨·李斯特,然而勃拉姆斯对李斯特花哨的音乐风格极其反感。后来他怀揣推荐信找到杜塞尔多夫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被推向乐坛。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除了四部不朽的交响曲,还有许多非交响作品,都有浓厚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特质。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汉堡港的所有船只都为之鸣笛并下了半旗。
勃拉姆斯继承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勃拉姆斯曾对克拉拉一见钟情。在此后几年内,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罗伯特·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精神思想
勃拉姆斯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表现出了两个方面:⒈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⒉维也纳的妩媚动人。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沃尔夫冈·莫扎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到弗朗茨·舒伯特和罗伯特·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变在于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