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岩土所)创建于1958年,是专门从事岩土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工程应用背景为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已故国际著名岩土力学专家陈宗基院士为研究所的创始人。
研究所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重大工程安全与灾害控制﹑深部资源及能源高效安全开发﹑废弃物地质处置和利用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作,在中国重大工程建设﹑资源与能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在岗职工484人,在站博士后21人,在读研究生220名(博士生107人,硕士生113人);有的科研部门包括2个重点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以及1个检测中心。
历史沿革
武汉岩土所成立于1958年10月。根据当时中南地区工农业蓬勃发展的需要筹建,主要计划从事船舶推进内燃水泵及深耕犁的研究,名称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力学研究所。
1959年发展为五个研究室、二个组、一个综合加工厂,规划主要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
1961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年底决定将武汉力学研究所110人、武汉机械所44人、广州力学研究所筹备人员39人,合并建立中南力学研究所,所址设在武汉。其学科方向放弃空气动力学,转为岩土力学为主,水动力学为辅。
1962年1月1日正式启用中国科学院中南力学研究所章。
1962年12月14日,根据所从事的研究内容,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石力学研究所。
1963年9月26日,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岩体土力学研究所,并于1963年12月10日启用新章。
1970年7月中国科学院岩体土力学研究所实行以地方为主的双重领导,同年12月15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湖北岩体土力学研究所。
1978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湖北岩体土力学研究所改为双重领导,以院为主。同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中国科学院湖北岩体土力学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体土力学研究所。
1985年4月23日,由所申请、中国科学院批准,改名为现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1987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科学仪器厂编制取消,正式并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成为所属下级单位,有关情况另行介绍。
1998年,研究所定位为高技术应用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12月经过调整充实的岩土力学自费开放实验室被批准成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2002年3月,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体系,同年12月,根据创新任务重新组建的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室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7年1月,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批准。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在岗职工484人,其中科技人员309人,科技支撑人员6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38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
国家入选者:刘继山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冯夏庭、杨春和、郑宏、李海波、陈卫忠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冯夏庭、李小春、韦昌富、张友良、陈健、李琦、杨春和、郑宏、李建春、李海波、邓守春、胡大伟
科研部门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武汉岩土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此外,该所还拥有能源与废弃物地下储存研究中心、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环境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岩土工程检测中心、岩土力学与工程实验测试中心等研究、开发与支撑平台,以及武汉中科岩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中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中科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中力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中科科创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等产业转化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设备设施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武汉岩土所有仪器设备97台(套),设备价值5500余万元,拥有MTS刚性试验机、岩石温度-应力-渗流耦合三轴流变仪、岩石低渗透伺服仪、硬岩高压伺服真三轴试验机、数字式岩石细观力学试验系统、岩石高压动力三轴仪、大型岩土工程模型试验机、大型粗粒土动静试验系统、多功能应力路径土三轴仪、土动三轴试验仪、地质雷达透视仪、岩石声发射仪、超声波测壁测定仪、隧道无线激光放样装置、扫描电子显微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等多种大型仪器设备,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宏细观以及静动态结合的室内试验系统、岩土工程模型试验系统、现场监测系统及原位测试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国际交流
国际会议
2015年7月4-7日,“2015国际地质工程论坛”在沈阳东北大学召开。
2013年10月2日至10月5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联盟(CERC-ACTC)双边全体会议”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城成功举行。
2013年6月2日-4日, “国际桩基最新技术与发展会议”在万隆召开。
2008年11月22~26日,“第五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2008年年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2006年6月19-21日,“岩石应力国际会议”在挪威Trondheim市召开。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建所40多年来,解决了能源和资源开发、交通和城镇建设、国防工程领域500多项重大岩土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
二期创新中(2002-2005),获含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共获软件著作权、专利49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申请8项授权,软件著作权登记12项。
进入三期创新(2006-2008)以来,获省部级2等级以上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省部二等奖6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3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9篇、EI收录论文435篇、ISTP论文60篇;申请专利104项目,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7项、获得专利授权50项,其中发明专利获授权1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5项;出版专/译著9部。
学术期刊
武汉岩土所承办了EI核心版收录期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办了《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与EI收录期刊《岩土力学》等本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创刊于1982年,为中文核心期刊,被EI和中国国内外较多收录机构收录。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学报总被引频次:1997年103篇,1998年272篇,1999年346篇,2000年433篇,2001年557篇,2002年758篇,2003年1564篇,2004年2647篇,2005年2521篇。
《岩土力学》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期刊。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机构全文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同时也是国际三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EI检索期刊》(EIcompendex)文摘收录期刊(光盘版)。期刊主要报道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研究、测试技术与方法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以及最新学术动态等,并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和“湖北省优秀精品期刊”称号、两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期刊”称号,自2010年开始,已连续三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三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3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二级学科博士点:岩土工程、工程力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力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与控制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
学科方向:智能岩石力学、特殊土力学、计算岩石力学、施工过程力学、流变力学、土动力学、地质灾害与3S技术研究、环境地质与力学、地下工程、边坡工程、岩体工程动力响应、土体相互作用、路基工程、数字钻孔摄像技术、二氧化碳地中隔离、非连续介质力学与工程、环境土力学与工程、海洋工程地质
教学建设
自1981年恢复招生以来,共招收研究生500余名,已毕业300余人(博士生近180人),在读研究生180名(博士生97人)。多年来,研究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为100%(以上统计数据截止在2009年9月)。
研究所结合学科目标,推行研究助理(RA)和教学助理(TA)、管理助理(MA)制度。与此同时,研究加强与中国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面向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招生,推进多种方式的联合培养。研究所计划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7人,硕士研究生25人。
根据科发人教字[2004]313号文《关于公布首届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的通知》,武汉岩土力学所盛谦的博士学位论文《深挖岩质边坡开挖扰动区与工程岩体力学性状研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首届50篇优秀论文之一。
截至2009年7月,该所参加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已有5篇论文获奖。在2006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该所有2篇论文获奖,分别是:由杨春和研究员指导的2005届硕士毕业生殷黎明,论文题目是“深部岩体渗透张量计算分析及应力渗流耦合的试验研究”;任伟中副研究员指导的2005届硕士毕业生陈浩,论文题目是“双层反翘型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模型的建立”。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图案说明:
1、圆型表示地球,代表岩土所科研对象;
2、e代表engineering工程,变形m代表mechanics力学,同时代表信息时代与多学科的交融;
3、线条旋转象征边坡、隧洞,代表岩土所学科与工程紧密结合;
4、线条旋转象征着岩土所学科涉及多领域,整体完整表达了“唯实、求真、协力、创新”八字院风,同时体现岩土所”团结协作,重在实践,开拓求真,敢为人先”文化精神。
优良传统
• 院风
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 文化精神
团结协作,重在实践,开拓求真,敢为人先
参考资料
机构简介.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23-12-11
学科方向.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23-12-11
专业介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