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凯瑟琳·安·波特

凯瑟琳·安·波特

在现代美国文坛上,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文体家。她的声誉建立在她所写的那些短篇小说上。她对人物复杂性格的见解及其娴熟的措辞报巧,使她较长的一些短篇小说犹如一篇篇完美的长篇小说。她一生,只在年近七旬之际,才写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她的多数小说中,那些独特的地理背景—墨西哥欧洲美国南部纽约—都是作者曾经悉心观察过的天地。

简介

人物简介

1890年5月15日,凯瑟琳·安·波特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迈阿密海滩附近的印第安河市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哈里森·布恩是美国著名拓荒者丹尼尔·布恩的曾侄孙。母亲玛丽·阿莉斯·波特同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沾亲。但是,在她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了。用波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一场打败了的战争的孙女儿”。所谓“打败了的战争”,当然是指那场南北战争。波特在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由祖母抚养,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农场上度过她的童年,八岁到十二岁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十二岁到十六岁在厄苏林修道院读书。她后来说,在那所修道院里,她受的是“零零碎碎、完全没有用的装饰性教育”。天主教修道院里刻板、繁琐的清规戒律不但束缚不了波特的倔强的性格,反而激起了她强烈的反感。她抛弃宗教信仰,从修道院里出走,同人结婚,从此结束了她的正规的学习生活,也同她的家里人,尤其是同她父亲的关系产生了一道始终没有弥合的裂痕。但是,波特始终未能消除美国南方旧家和天主教修道院生活在她心头留下的痕迹;这些经历每每反映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她的婚姻生活持续了三年,同她的第一个丈夫分手,独立谋生,先后在芝加哥的一家报纸工作过,在得克萨斯州短期演唱过苏格兰民歌;后来,从事卖文生涯,主要写书评和政治性评论。一九一七年,进《评论家》周刊编辑部工作。一九一八年起,在丹佛的《落基山新闻》当记者和艺术评论员;一九一九年,因病辞职去纽约,重以卖文为生,有时候为了糊口,不得不代人捉刀。二十年代初期,她离开美国,到墨西哥去研究艺术,在那里曾经参预左派政治活动。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普西翁》在《世纪》上问世,这是一篇描绘一个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刚强的性格和火一般的感情的作品。1930年,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和其他的故事》出版,书名小说也是以墨西哥为背景的。该书使她获得了一九三一年美国古根海姆研究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她重游了墨西哥,并且在墨西哥启程去欧洲。长篇小说《愚人船》中的航行路线同她自己的这次航行的路线完全吻合。可见这次航行对《愚人船》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和起了重大的作用。

生平

波特把她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在文学事业上。就象托·斯·艾略特一样,她的生平远没有她的作品那样绚丽多彩。波特1890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迈阿密海滩附近的印第安河市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哈里森·布恩是美国著名拓荒者丹尼尔·布恩的曾侄孙。她一直拒绝匆忙写作或为钱写作。后来,她一边创作,一边在斯坦福大学弗吉尼亚联邦(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英语系任教,并到处讲学。

波特后来的作品有小说集《盛开的犹大花和其他故事》(1930)、《《中午酒》(1937)、《灰色骑士灰色马》(1939)和《斜塔》(1944)等。《中午酒》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写一个专门以搜捕疯子为职业的人被雇佣疯子的农场主杀害的故事。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善与恶,是与非之间的界限有的时候是很难划分清楚地。《灰色骑士灰色马》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女记者对帝国主义的反感。她爱上一个军人,企图在战争中寻的一丝温暖而不可的。小说用运《新约。启示录》中灰色马的死神典故,充满一种人无法与命运抗衡的悲剧气氛。这篇小说是波特最喜爱的作品。

愚人船》(1961) 作者从1940年开始创作这部小说,波特自称这是她写的最费力的一篇小说。它写1931年阿道夫·希特勒政权以前从墨西哥开往德国的一艘客轮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绘了一幅大难临头的世界图景。作者企图表明,“恶”总是在“善”的妥协与默契下得逞。人的天性是脆弱的,人有毁灭别人和自我的本能。这部作品出版后受到欢迎,但是批评家认为不如他的中短篇小说。波特还有散文集《过去的时日》(1952),记述她对几个作家的回忆以及她的创作体会。

波特在文学上的声望发展得很慢,一直到二次大战后才在美国文坛上享名。她1950—1952年荣任美国全国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1962年获欧-亨利纪念奖和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的“爱默森—亨利·梭罗”文学铜质奖章,1967年又获全国文学艺术协会金质奖章。 1966年,她把二十六篇短篇小说汇集出版后,获得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1970年,她八十大寿时出版了《散文和随兴漫谈集》,其中收集了她五十年来所写的约四十万余字的随笔、文艺批评、创作谈、诗作和一部未完成的传记小说《柯顿-马赛》。1977年,她的《千古奇冤》出版。作品写她20年代参加抗议处死无政府主义者萨柯-攀塞蒂一案的情况。

波特的作品描写细腻,思想上很有深度。文字讲究,风格优美。批评家认为她善于反映生活中人的孤独、苦闷、失意与得不到理解等问题,她既不采取悲愤激俗的态度也不表示廉价的哀伤,而是以富有诗意的笔调含蓄地加以表达,能使读者进一步的对人生加以思考。

作品欣赏

愚人船》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讲述了在1931年8月,一艘名为“真理号”的船载着50多个头等舱乘客和876个统舱乘客,从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驶往德国不来梅哈芬,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航行途中以各种方法排遣时光,在他们的脑海里则有种种光怪陆离的念头时时浮现,通过这些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政治主张的人物在二十天里的日常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态度,凯安波特以她独特的文体和带荒诞色彩的笔调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漂流在水面上的小小社会,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处于大萧条阴影笼罩下的资本主义的一幅世态画。书名“愚人船”的含意是与上帝的智慧(天意)相比,世间芸芸众生都是愚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