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灵山

灵山

灵山位于石台县仙寓镇奇峰村境内,是牛降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位于海拔1726米牯牛降主峰古牛岗的半山腰,原生态传统村落海拔近700米,占地面积有400多亩,已入选省级传统村落。

相关介绍

在海拔1727.6米牯牛降主峰古牛岗的半山中,有一处极为神奇的地方,名叫奇峰。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里处处充满了神奇。说它奇,一是因为在这个峭壁千仞的主峰背面海拔高度足足700米的地方竟然有着一大片平坦的洼地。洼地两头狭窄,中间宽阔,面积有400多亩。一垄衔着一垄长满杂草的田埂和稀疏的庄稼被秋风染得五颜六色,像一块飘拂的腰带绕主峰半圈。其次是在洼地一侧还隐藏着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从村前高入云天的牯牛降主峰到村里粉墙黛瓦的民居,从村头绿荫浓密的百年古树到村尾隐匿荒的南宋寺庙,处处给人神秘的感觉。

奇峰村有600余年的历史,旧名灵山,上世纪50年代才更名为奇峰, 《池州府志》记载“灵山——江南通志在府西二百里黄山之右也,其巅有田百亩,有泉灌之不竭,采访册山上有七井洞。"据当地宗谱记载,600多年前,徽州祁门的汪喜、汪贤两兄弟来此处打猎,发现这个地方山势奇特,环境优雅,水源丰富,膏良百倾,是一处难得的宜居之地,于是开始定居,逐渐繁衍,最多时人口达到上千人。

奇峰村入口处有三棵古树,一为红枫,一为皂角树,中间夹一银杏,束身上扬,皆有数百年历史。特别是民居中夹杂有两幢古房子,一座民居,一座祠堂,其中一座的天井已经倒塌,木结构的梁、柱、飞檐裸露在外面,如同山里人看人的目光,毫无遮拦。虽然此时落下西山的秋阳余晖未尽,但四起的暮霭已经将周围的群山遮挡得朦朦胧胧,一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好奇陡然而生。

奇庙:荒冢藏古寺

灵山名称的由来源于一座宋朝古寺——光教寺。古寺离村子不远,沿着小溪旁窄窄小路顺势而下,走上2里地,狭长的山坞里出现一块开阔地,地里零零星星长着几杆翠竹。齐腰高的草丛中散落着大量青砖、瓦片以及横七竖八的石条、石柱,尤其是一扇不久前倒塌的石质门框,“规规矩矩”地躺在没膝的草丛里,像一个轰然倒地的“巨人”,素颜看着蓝天上悠悠白云,很是悲凉。

从遗址规模上看,这座寺庙确实宏大,不但石条、石柱上镂刻着精美的图案,而且规整巨大,有四、五米长,估计重量在好几千斤,可以想见当年香火的旺盛。这座古寺名叫光教寺,建于赵昀景定年间,即公元1260年前后,距今已有750年历史。《池州府志》有着“先立光孝寺,后有池州府”的记载,《贵池县志》记载“旧志在灵山,宋建,面古牛岗抱儿石诸峰”。村里老人说,他记事的时候,寺宇还很完整,里面供奉着200余尊他们叫不上名字的菩萨,彩绘金身,高大威严。厅内悬挂一口千斤大钟,一声鸣响,声震数里。据说菩萨很灵,有求必应,附近村子甚至青阳、祁门县休宁县等地的香客每年正 月都要来庙里进香,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灵山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那么寺庙什么时候衰败?据76岁的檀金富老人回忆,1958年大炼钢铁时,当时的工作队看中了寺里的那口大钟,组织了8个小伙子准备将钟抬出来,结果怎么也抬不动,只好将钟砸碎,一股脑丢进了炼铁炉。接着文革期间,狂热的红卫兵推到菩萨,焚毁香案,驱逐和尚,从那时起,偌大的寺庙门厅冷落,屋宇腐朽,逐渐倒塌,一直衰落至今,目前仍存寺门、地基、砖石等。

奇景:悬崖挂七井

与光孝寺相距不远,有一条狭窄的沟壑,按方向推测,应该是牯牛降主峰的东面。沟壑两侧石壁陡峭嶙峋,岩石犬牙交错。此处森林茂密,植被原始,有一条清澈蜿蜒的溪流隐匿在密密匝匝的树林里,老远就听到叮咚的泉响。

“七井洞”就挂在这条沟壑的峭壁上。说是七口井,其实是七个天然的外口像水井的水,水凼的排列并不是自然随意,而是显得颇有秩序,一个连着一个,间隔距离大致相等,井口有圆有方,由大到小,由深到浅,由低到高,在岩壁上逐级而上,像有人故意而为。水凼里盈满了水,由于林木遮天蔽日,光线显得黯淡而斑驳,井里的水泛着幽幽的光,让人觉得深不可测。据当地村民说过去大集体时伐树,一根十几米长的松属从山头滑下来,恰好垂直插进井里,结果无影无踪。

传说光孝寺里有一个得道高僧,嗜茶如命,终日沉浸煮茶品茗的癖好中不能自拔。这也难怪,在奇峰这样原始生态环境的滋养下,品质上乘的好茶成为一个人最爱不足为怪,何况是一个独守青灯的僧人。老僧喝茶很讲究,不但要喝牯牛降深山里的野生茶,煮茶的水也必须到牯牛降主峰上那口“龙池”里去取。“龙池”山高路远,路途险峻,年轻时僧人仗着自己武功高强,一天一趟,用水桶取水,但随着年龄增大,“龙池”取水越来越难。为了取到水,这么多年来,凭借着自己的威名,老僧也收过几个徒弟,由于无法攀越到达“龙池”的那面绝壁,一个一个先后离开了,使得老僧一直为喝不上好茶整日愁眉不展。

一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和尚就来到寺里修行,声称能够到“龙池”取水,老僧半信半疑,让小和尚将寺内打扫一番,准备待水取回来静心煮茶。小和尚迟疑片刻,说寺里那么多菩萨,打扫卫生不太方便,能否将菩萨请到门外,等我扫干净了再让他们回到寺里。说着,一拂扫帚,20余尊大小菩萨鱼贯而出,统统站在大门外。老僧大惊,想必是神仙福佑光孝寺,知道小和尚并非凡人,纳头便拜。小和尚也很知趣,看到老僧取水困难,拎起水桶三步并着两步,从“龙池”取出一桶水,不小心在绝壁上摔了一跤,连翻7个跟斗,光滑滑的脑袋一连贯地砸了7个坑,水桶也顺坡而下,洒出来的水逐个溢满了水坑。从此,这里便留下7口井,老僧煮茶再也不需要走那么远的路,直接从坑里取水就可以喝到与“龙池”水煮的一样的好茶了。

奇观:标语写满墙

标语,作为每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各有各的特色。但这里的标语则与其他地方不同,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标语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人文奇观。

灵山分两个自然村,一个檀家,一个叫汪家,与牯牛降主峰相向而建,四五十幢青砖黑瓦的老屋,攒三聚五 地依偎在山峦里。房子到说不上有什么特色,从马头墙简单的装饰和屋内“合六间”结构来看,大致建于解放初期,让人惊奇的是,这些老屋的各面墙上写满了标语,虽然书写的颜料有红有黑,字体有行有楷,但内容却惊人的相似,全部是“农业学大寨”、“大干七六年,建成大寨县”、“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之类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内容。记者随便数了数,仅汪家村十几幢房子上,就有40条之多,其中有两家屋子檐口就分别写了8条。

据檀家村老人檀金富说灵山这地方怪得很,别看这里山高路陡,土地却有好几百亩,而且肥的流油,传说牤牛降山脉是一头从天而降的牯牛化身,牛头朝祁门县方向,屁股在灵山这边,这就明摆着这头牛是在祁门吃草,在灵山屙屎,这里的土地不肥那才怪呢。最先到这里定居的是汪家人,据当地宗谱记载,600多年前,徽州的汪喜、汪贤两兄弟来此处打猎,发现这个地方山势奇特,环境优雅,水源丰富,膏良百倾,是一处难得的宜居之地后开始定居,逐渐繁衍,最多时人口达到上千人,周围山坳里比比皆是的石坝、梯田遗址就是佐证。历史上灵山由于地多土肥,盛产粮食,战乱年代一直是兵匪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时期,一些战败的“长毛”躲进这“衣食不愁”的温柔乡里赖着不走,让当地居民很是头疼。村里一家富户因为承担不了供养的负担,杀掉了两位喽啰,没想这下招来大祸,“长毛”们一时性起,一把大火焚毁了所有房屋,并杀了不少人。从那时起,村子人口逐渐减少。现在所看到的房子,除了那座祠堂外,多数是解放后才建的。至于房子上留下的许多标语,还是跟这里产粮有关。在以“粮食为纲”的年代,灵山可以说就是附近村落的粮仓,许多地方闹饥荒,灵山就从没有缺过粮。因此,政府就把灵山的粮食生产抓得很紧,只要是有关粮食生产的现场会、典型会都放在这里开,开一次会,写一通标语,久而久之,只要是够写几个字的墙面,都无一例外地刷上一条标语。

奇事:狂风不折树

龙抬头,龙抬头,每年这个时节,风灾频发,一些高大树木免不了折干断枝,甚至连根拔起。村里的老人叶三九说,这种现象在奇峰就不存在,自己今年66岁了,还从来没有看见过风把树吹断的事情。记者不信,围着村庄转了一圈,无论是远处高山上的莽莽林海,还是四周山坳里的零星树木,甚至连村头的那几棵长年处于风口上高达30米的古树,果然没有发现一棵有被风吹折过的痕迹,连枝都是完整的。

传说很多年以前,灵山汪家有一姑娘远嫁徽州,夫君是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将军,结婚后姑娘怀了孕,肚子出奇的大,一家人很是纳闷。一天晚上,将军恍惚间做了个梦,一位神仙说,他妻子怀的是九胞胎,生下来的孩子非魔即妖,一个也不能留。将军心里害怕,整日留在家中,一旦妻子临产,准备将孩子一一除掉。这事不久就传到了姑娘的外婆耳朵里,外婆心急如焚,急忙赶往徽州,前脚刚进门,就听到房间里外孙女的啼哭声,走进一看,只见将军已经一连杀了8个孩子,正准备杀第9个孩子时,外婆抢前一步将孩子揽进怀里,将军来不及收手,一刀只劈下了孩子的一只耳朵。

孩子得救了,外婆担心将军再生枝节,只好将孩子带回灵山抚养。数年过后,孩子出落成一个翩翩少年,很得外婆喜欢。一个奇热无比的午后,灵山突降冰雹,孩子口渴,在路边捡拾了一颗鸡蛋大小的雹子,一口吞了下去,这一吞不打紧,天空一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孩子只觉得心里热血沸腾,脚下飘忽,身子随着强大的气流升到云层,顷刻间变成了一条携风带雨的白龙,在灵山的上空盘旋几圈后,径直往东海而去。因为孩子少了一只耳朵,这条白龙只有一只角。后来,孩子为报答外婆的救命之恩,每年龙抬头都要回到灵山探望。在看到外婆外出打柴时,独角龙很是心疼,就对外婆说,今后这种体力活就交给外孙来办吧,不过我不知道外婆是喜欢干柴还是湿柴,如果要干柴,凭借我的风力,可以多刮倒一些民房。要湿柴就更容易,灵山的树多的很,随便刮倒几棵就够您烧一年。听到外孙这样说,外婆赶紧摇头说,干柴火大,容易灼伤眼睛,湿柴好,只是灵山没有好树种,都是松属烟大,烧起来呛人,你还是到别的地方给外婆带点杂柴就可以了。从此以后,别的地方树木经常遭受风灾的袭击,而灵山就没有出现过狂风折树的事情,甚至连民房上的瓦片在风季里都不会掉下一块。

这虽然是个传说,但其中也可看出当地人对灵山处于优越地理位置的一种自豪感。究其原因,原来灵山四周群山逶迤,耸立的山峰如巨大的帐幔将村庄围了一圈,像一口大缸,整个村子犹如落在“缸底”,根本找不到风口。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即使刮再大的风,“躲”在“缸底”的村庄当然会安然无恙。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