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物之间及其与森林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学科。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内容包括森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因子)、森林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目的是阐明森林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为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其生物产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提供理论基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森林生态学
英文名称:forest ecology
定义:研究森林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阐明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调控机制的学科。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
总论(二级学科)
概况
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该专业的必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认识森林的形成、发展、演变、分布、林木的生长发育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地位与作用机制。
学习森林生态学需要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等课程为基础,同时森林生态学又是专业课程(如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课程)的基础。因此,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
从19世纪60年代生态学的概念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学后,生态学在其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林业生产实践和林业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促进了森林生态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内容最初包括在造林学和林业概论中,如德国K.加伊尔的《造林学》和W.施利希的《林业手册》等都是如此。
20世纪初,森林生态学成为造林学或森林学的主要部分,如德国H.迈尔所著《造林学》中的自然法则基础、日本本多静六所著《造林学》的前论和俄罗斯Γ.Ф.莫罗佐夫所著的《森林学》等。20年代以后森林生态学逐渐形成不同名称的独立学科,如日本镝木德二的《森林立地学》、美国J.W.涂迈的《造林学基础》、德国A.登格勒的《造林学生态学基础》、美国F.S.贝克的《造林学原理》、日本河田杰的《森林生态学》和美国S.H.斯珀尔的《森森生态学》等。在中国,20世纪初期森林生态学的内容也在《林学概论》和《造林学》中讲授,2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造林学》前论、《森林立地学》、《造林学原理》、《造林原论》、《林学原理》或《森林生态学》等不同名称的独立课程。60年代系统论引入生态学后,又产生了“森林生态系统”理论,并在计算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又于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森林生态系统工程”理论。现在,森林生态学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而较完整的学科。
分支学科
森林生态学因研究重点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几个较小的分支:
1、树木生态学(森林个体生态学)。主要研究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适应能力(抗性)、生长发育规律、形态解剖特征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
2、森林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生物(主要是树木)的种群结构(年龄、数量、大小)、发生、发展、分布规律(格局)、季节变化、环境条件、繁殖更新和消长动能等。
3、森林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的地理分布、区系组成、结构特征、类型划分、生境变化、发展演替以及开发利用等。
4、森林生态系统学。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结合。把森林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研究其中各个系统的组成排序、整体结构、发展演替、动态变化、物能流动、信息传递规律和系统的潜在生产力。通过计算模拟,提出最优结构和高效功能的模型,以期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长期处于定性描述阶段。对群落结构、类型划分和地理分布都采用静态描述;对群落的演替变化,如群落的建立、发育、成熟、消失规律,加速、延缓或改变自然演替的途径等则采用动态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除借助于传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还借助于气象学、水文学的知识以及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尤其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使之数量化和模型化,森林生态学的研究进入了定量阶段。精敏测算仪器,如自记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自记分光光度计、氧弹或热量计,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应用,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热力学变理论和信息论现已被用来解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种群消长、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能量耗散规律。系统工程则用于森林以及农业、草原、水域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控制和管理,以求实现其最优结构和高效功能。近年提出的生态界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从存在于生物与环境间的界面层的性质、结构、功能和作用,直接探索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又使生态学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改变。
当前世界上的重大社会问题,诸如能源、环境、资源利用等都与森林密切相关,都涉及森林生态学问题。因此,应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树种特性、种群消长、种间关系、系统结构、物能流动、信息传递等运动规律,建立更符合实际的系统模型,以求准确预测系统的变化,提出最佳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经营方案,并发展边缘分支学科,已成为森林生态学面临的紧迫任务。
学术目标
实践作用
森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森林生态学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方法及知识更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森林生态学作为一门应用生态学,要求学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系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在继承传统森林生态学主干框架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等国外大学生态学课程的先进内容,结合中国林业实际情况,加强人工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重建与恢复、农林复合经营等知识内容的更新,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了解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突出生态理论对林业实践的指导作用。
课程重点
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重点在对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加强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其野外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森林生态学课程的重点是森林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认识森林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在森林与环境、森林种群、森林群落及森林生态系统4个章节,这也是本课程的难点。
对于重点和难点,从授课时序合理分配。四个难点分别放在课程的四个部分。将森林生态系统部分内容提到第一部分,总领全局,突出生态系统是目前森林生态学研究最基本的观点。以下分别从个体、种群和群落三个部分加以分论,以前后的逻辑关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有利于各知识点的相互穿插。
参考资料
[1]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http://www.cern.ac.cn/8ryxx/detail.asp?channelid1=\u0026id=2837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