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及之
罗及之(1907年-1966年),原名罗震,江苏南通人,1932年成为摄影师,加入大东影片公司。他与导演汪福庆合作完成了处女作《她的使命》。
生平
1907年罗及之出生在南通市一个木材商人之家。少年时因倾慕《水浒传》中的宋江而为自己更名“及之”,号“时雨”。1926年,19岁的罗及之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洗印车间学习洗印技术,后又转到摄影组学习摄影。1929年,罗及之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当摄影助理。1932年又转投到大东影片公司,正式担任摄影师,与导演汪福庆合作完成了他的摄影的处女作《她的使命》。
1933年,他在联华影业公司与导演袁丛美合作拍摄了反映航空学校教学的影片《铁鸟》;1934年在吉星影业公司拍摄了由吴文超导演的影片《难姐难妹》。是年,罗及之又在文化影业公司拍摄了影片《父母子女》,受到同行积极评价,奠定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
让罗及之名声大振的,是1937年,由他掌机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平型关大捷》。这些影像素材,后来被编入《抗战特辑——二》,成为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唯一纪录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事的国宝级的影像资料。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罗及之甚至来不及请示他所在的武汉国民党中央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同意,而独自携带摄影器材来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为后人抢拍下一系列珍贵的历史镜头。
1940年,罗及之与著名导演何非光合作,拍摄了著名抗战影片《东亚之光》。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由于它对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起过巨大作用,更是由于影片完全采用纪实风格拍摄,甚至全部角色都是由当时日军被俘人员以及战俘收容所管理人员扮演。这种风格,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惊人相似,但却起码比新现实主义早问世五到七年。
这部影片的摄影,在当年似乎非罗及之莫属。因为他拍摄的《平型关大捷》影响实在太大,以至于人们一想到新闻摄影,就不得不首先提到他的名字。在《东亚之光》的拍摄中,罗及之也的确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大量采用新闻片的拍摄手法来表现真实的场景和形象。
历史沿革
比如布光,由于拍摄条件有限,迫使罗及之不得不尽可能使用自然光效,即使有照明设备,也尽量追求光效的逼真和协调。在镜头运用上,罗及之也大胆采用纪录片式的运动摄影。影片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一组表现日本战俘宿舍生活的场景。罗及之运用长镜头跟拍,使得摄像机的运动方向由横移自然转换成纵向推进,将一排排整齐的床位和宿舍的空间纵深表现得十分精确传神。
镜头随着战俘的来往走动,在宿舍中灵活地穿梭、逡巡,使得镜头的景别、景深、前后景出现了复杂的变换,空间关系显得自然而完整,为观众展示了一种富于生活情趣的“镜头内部蒙太奇”视觉效果。这组运动摄影画面,显示出罗及之驾驭镜头与场面调度的高超拍摄技巧,受到当时评论的高度赞誉,认为影片的“每幅摄影取景、布光,都超出了以往国产影片的技术水准”。
1949年以后,罗及之与“中国电影制片厂”的部分留守人员和全部设备,都被共产党接收,成为国营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员。在以后的岁月里,罗及之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作品问世。他拍过一些戏曲短片,拍过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故事片,后来又被安排做技术课的课长,大跃进时期,又被派到福建省支援新厂建设,困难时期新厂下马以后又被调到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担任摄影系教员。
“文革”刚刚开始时,罗及之无法忍受别人对他的侮辱与陷害,含恨自尽。据了解情况的蓝为洁说,罗及之之死,甚为惨烈,他把自己投进吴淞江支流的污泥中,在挣扎和痛苦中渐渐窒息致死。
相关著作
罗及之——中国20世纪30-50年代著名影剧人画传 蓝为洁编著,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