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塔
中江塔,位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半依闹市半偎江,是芜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十景”之一。
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1955年起在长江、青弋江边建起了土质的防水墙,中江塔的第一层遂被大量泥土掩埋,变为现在4层,1988年,芜湖市人民政府重修中江塔。2009年3月,中江塔由于长期日晒雨淋,塔体风化比较严重,当地政府筹措资金,对中江塔实施抢修保护。2023年6月9日,由芜湖市人民政府主办,活动主题为“徽印千古·璀璨江淮汽车”,以“中江塔”牌坊为终点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芜湖市举行。
中江塔为全砖石结构,壁内折上式和空筒式相结合,仿佛塔式样建造的,塔高35米,周长40米,六层八角。内有旋梯,直通顶端,可循梯攀登,至塔顶览武汉市景色。每层一门一窗,飞檐挑角,每角一铃。
命名
古时,九江至镇江市这段江面曾被称为”长江的中江县“,而芜湖市位于中江中间,故有”中江“之名。另有一说,认为中江东通太湖西流长江,芜湖是中江和长江交汇处的重要渡口,因而称为“中江”,芜湖江边的古塔也因此而得名为“中江塔"。
历史沿革
前世
在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黄善人的江边渔民,他来自江西,擅长捕鱼。黄善人每天都会到江边捕鱼捉蟹,多次帮助失事船只,从不图报酬,受到了大家的赞扬。后来黄善人的四个儿子也跟着学习捕鱼技术,接手了父业。为了确保儿子们安全能在天黑前返回,黄善人建立了风灯来指引他们的归路。后来,得到黄善人发起,船民们纷纷捐款建造了一座小灯塔。这座灯塔不知何时失踪,中江塔就建立在它的遗址上。
今生
现存的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1955年起在长江、青弋江边建起了土质的防水墙,中江塔的第一层遂被大量泥土掩埋,变为现在4层,1982年,中江塔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芜湖市人民政府重修中江塔,使之以新的雄姿与现代化大厦,多功能防洪墙交相辉映于双江之畔,构成一幅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比肩同立的独特的风景画。2004年10月,中江塔为安徽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3月,中江塔由于长期日晒雨淋,塔体风化比较严重,当地政府筹措资金,对中江塔实施抢修保护,并在其周围增建起接官亭、观澜亭、芜湖米市小品园等景物,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集中且又具有鲜明主题性的中江塔景观区。2023年6月9日,由芜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徽印千古·璀璨江淮”,以“中江塔”牌坊为终点,在巡游中融入表演技巧,并与现场观众互动,尽显民俗文化风采。
建筑特色
中江塔为全砖石结构,壁内折上式和空筒式相结合,仿佛塔式样建造的,是标帜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古塔。中江塔高35米,周长40米,六层八角。内有旋梯,直通顶端,可循梯攀登,至塔顶览武汉市景色。每层一门一窗,飞檐挑角,每角一铃。昔日窗户装灯,用以导引江上夜航船只,故有“塔灯夜烂,望此而归”之说。
文化活动
2023年6月9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芜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在芜湖市举行,活动主题为“徽印千古·璀璨江淮”,其中由无为市鱼灯、南陵县滚龙灯、湾沚跑旱船、鸠江狮子灯组成的百人民俗巡游队伍在太古市集沿江进行表演,自大剧院出发,以“中江塔”牌坊为终点,在巡游中融入表演技巧,并与现场观众互动。
相关文化
下辖传说
清乾隆进士、寓居芜湖的黄钺在《于湖竹枝词》中叙述他儿时曾见一位汪姓和尚,住在芜湖积福阁,冬天和夏天都穿着一件补缀的破衣,中江塔将要倒塌的前一天,汪和尚望着塔大声呼叫说:“好一支蜡烛!”汪和尚的惊叫,大家都不解其意。第二天,中江塔果然应验,被塔中照明的蜡烛烧毁几层。不久,芜湖市有人到普陀山拜佛,路上遇到一位僧人,对他说:“你不必来此,回芜湖就可以见到菩萨。”此人乘船回来,一上岸就见到汪和尚,立即皈依佛门。
诗词
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中江塔: 江上芙蓉耸碧空.芜湖新闻网.2024-07-09
双江塔影 迎弋江回家.都市生活刊.2024-07-09
掩埋54年中江塔第一层能重见天日吗.大江晚报.2024-07-09
安徽芜湖抢修明代中江塔.中国新闻网.2024-07-09
“徽印千古·璀璨江淮”活动6月9日在芜湖启动 .百家号.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