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农牧业

农牧业

畜牧业主要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猪、羊、鸡、鸭、鹅、兔、蜂等家畜家禽饲养业和鹿、貂、水獭亚科、麝等野生经济动物驯养业。它不但为纺织、油脂、食品、制药等工业提供原料,也为人民生活提供肉、乳、蛋、禽等丰富食品,为农业提供役畜和粪肥。故搞好畜牧业生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出口物资,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简介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畜牧业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畜牧业简介

畜牧业是指用放牧、圈养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动物产品或役畜的生产部门。它包括牲畜饲牧、家禽饲养、经济兽类驯养等。畜牧业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

(1)它的扩大再生产同各类畜禽内部的公畜、母畜、仔畜、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关系。因此,保持合理的畜群结构,对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2)饲料是畜牧业的基础,只有不断解决好饲料问题,才能加快畜牧业发展。

(3)畜牧业的商品性很高,而产品又不便于运输而且易于腐坏。因此,要求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密切配合。

(4)畜牧业对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较大的适应性,即可以放牧,又可以舍饲。

由于存在这些特点和要求,因此,发展畜牧业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分类

发展畜牧业的条件是:自然条件适宜,即光、热、水、土适合各类牧草和牲畜的生长发育,草场面积较大,质量较好,类型较多;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生产潜力很大,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广大农民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等。畜牧业的类型很多,其中按饲料种类、畜种构成、经营方式,可分为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

主要阶段

从农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看,世界农牧业文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有与这些阶段相适应的三种主要类型:

自然依赖型

这是原始农业文明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的时代为主要农业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的过程与成果完全依赖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利于农业发展时,也就是风调雨顺的年头,没有干旱、洪涝灾害等自然现象时。农业耕作与收成顺利,反之,则不顺利。这种农业大约主要存在于10000年前至5000年前,开始主要分布下列地区:两河流域的耶莫地区、耶利哥地区、恰塔尔休于等地区,这是苏美尔文明之前的古农业;中原地区的黄河长江流域的裴李岗、磁山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地,包括较发达的仰韶文明地区,这是中原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古代农业;另外还有中美洲安第斯山脉墨西哥秘鲁等古代农业区域,也都属于这一类型。非洲也是一个重要的起源地,西非等地早已经有古代农业的产生。

自然依赖型农业最主要的特征是没有大型的农业灌溉系统,缺乏与自然对抗的能力,被动接受自然作用,其主要工具一般为石器与铜器。这是农业的起源时期,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受自然环境支配的地位。这时的人不是具有主体地位与活力的人,人类的文明固然是伟大的,但其仍然是被动的文明。

独立型

大约在5000年前,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形态—灌溉型农业—这是人类调节自然环境对于生产作用的重要尝试。这一形态的出现首先得益于青铜器与铁器等金属工具的使用,且不仅是耕作。对于人类工程建造、军事、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也有极大提高。人类对于河湖海洋水利地势的认识也不断加强,开始修筑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渠道、小型水库等。

古埃及的农业发展在早期受惠于西亚地区,西亚人向埃及人传人了大麦、小麦的种植、动物的驯养等农业技术。由于埃及有比西亚更为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尼罗河水形成的冲积平原利于灌溉,而且受到邻国的政治军事千扰少,所以较早发展了灌溉事业。埃及人十分重视灌溉,国家的行政区划就是依照灌溉地区的不同而划分为州,称为“诺姆”。全国分为若干个州,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所以有的西方学者就认为,东方国家的封建集中制是成于农业的水利事业,正是水利设施的管理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管理体制。关于这种说法,我们在相关章节里还要讨论。州长用埃及的象形文字来表达,就是“挖掘河渠者”,州长的职务出现相当早,大约在第一王朝时就有了州长,其主要工作就是领导修建水利工程。从这里可以看出,水利是埃及农业的中枢,是国家最为重视的关键。正是这种农业发展模式,标志着农业的一个新时代。

古代中原地区也是世界灌溉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是当时世界上最浩大的水利工程,这一工程修建成功,对于中国西南农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工程人员郑国开辟的郑国渠,灌溉整个渭北土地,并且开垦大约4万顷土地,从而使黄土高原上的秦地成为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汉代大兴水利,渭河以南的潜河渠、渭河以北的龙首渠,都是当时大型水利工程中原地区成为农业大国,大多数水渠一直使用至21世纪。中国农业能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其实是由来已久的,到中国来的西方与阿拉伯商人见到堆积如山的农产品,无不叹为观止。中国水利的重要性引起西方学者的极大兴趣。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也不是新说。卡尔·马克思分析古代东方社会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时,已经指出古代农业灌溉对于社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主要观点即与此相似。无论如何,中国古代灌溉农业作为一种生产力或是生产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农业的出现并不完全是人类自发的,一定程度上,这种独立型农业产生的地区,都是文明发展较早、自然条件不断恶化的地区,而且人类生产与生产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加剧了自然条件的恶化,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埃及尼罗河的农业文明建立于10000年前至5000年前,那正是尼罗河流域气候最宜人的时代,从公元前12世纪起那里就变成了干早少雨的地区。

虽然灌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的用水,但并不能真正使古代农业完全自立。灌溉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土地仍然不能依靠灌溉来得到解决,所以这种农业还不是完全独立不靠天雨的农业,自然环境仍然从总体上辖制着农业生产。以灌溉发达的陕西渭河平原为例,1929年关中大旱,饥民死亡无数,造成中国历史上的大悲剧。公元前12世纪,尼罗河水位大幅度下降,肥美的尼罗河平原被沙漠所盖,河口三角洲的派鲁亚克斯河已经断流,最后北方首都不得不迁都。有学者认为,曾经辉煌一时的埃及农业最终是因为气候变干燥而消亡的。我们并不认为尼罗河水量变小会使得整个古埃及灭绝,但是必须承认,尼罗河水的变化会影响到埃及的农业生产。

人工型

农牧业文明在人类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其实早在17世纪就已经结束,工业化宣告了农牧业文明时代的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对于社会变得不重要,农业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生产本身也在经历着巨大变化,近代以来农业生产从相对独立型发展为人工型生产,虽然目前仍然处于实验阶段,但已经是农业生产的方向,有巨大的生命力。

人工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就是改变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的依赖性,将农业生产变为一种制造性与创造性的生产,表现为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化与人工化,一定程度上,农业成为一种特殊的工业,一种人类制造。同时,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农业生产是永恒的,它永不过时,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美好的自然环境,需要产生这种环境的农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