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edge effects)是一个景观生态学概念,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时,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

边缘效应在性质上有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表现出效应区(交错区、交接区、边缘)比相邻的群落具有更为优良的特性,例如生产力增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等等,反之则称为负效应。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交错区种类组分减少、植株生理生态指标下降、生物量和生产力降低等。“边缘效应”在研究群落景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等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检测效应

定义

在进行多孔板尤其是96和384孔板细胞培养时,细胞在孔板中的位置会影响到细胞的生长状态,特别是处在周边以及四个角的孔中细胞通常会表现出分布不均等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s)”

。该现象在酶联免疫反应(ELISA)中尤为常见,表现为96孔板的外周孔显色较中心孔深。

成因

经研究证实在温育中的热力学梯度可能是根本原因。孔板的聚苯乙烯本身为不良热导体,在实验室的常规ELISA测定中,将板从室温(通常在25℃左右)置于37℃温箱,板也升温时,在外周孔与中心孔之间可能存在一热力学梯度。

2. 蒸发效应:虽然通常细胞培养箱中都会放置一盘双蒸水以维持培养箱中的湿度,但仍难达到多孔板中的湿度,特别是在培养箱经常开关的情况更是如此。由于位置效应,边缘孔的湿度较中间孔更低,水分挥发的现象就更为严重。这样就容易造成四周培养基的体积会明显少于中间孔,而四个角落的孔尤为严重。

解决办法

1. 预孵育:使用水浴或在将反应溶液加入至板孔中时,

将板和溶液均加热至温育温度(如37℃),就可以很容易地排除“边缘效应”,并且可提高测定的重复性。另外,有研究发现将铺好的细胞在室温先放置一个小时,待细胞完成沉降和贴壁后再放回37℃培养箱继续培养,也可显着改善边缘效应。

2. 使用防挥发盖:已有人针对多孔板挥发效应导致的边缘效应,开发了一种防挥发的多孔板盖。该多孔板盖可以在多孔板上方形成饱和的水蒸气层成为一个蒸汽屏蔽,将多孔板内环境与实验室环境隔绝,从而更好的维持多孔板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

3. 放弃周边孔:在上述方法不能解决时,为了得到更可靠的试验结果,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不用这些周边的孔。这虽然不能说解决了边缘效应,但最大可能的减少了边缘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生态学

特征和机理

1.1边缘效应的概念

在田间试验时,即使土壤条件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一植物个体所占空间的不同和相连试验区的影响以及小气候的差异等,而周边部分与中央部分的作物在株高、粒数和病虫害的危害等方面也仍会出现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为了去掉这种周边效应,可把田边部分作为号外,在试验结果的处理上不予计算在内。

1.2边缘效应的特征:

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边缘效应以强烈的竞争开始,以和谐共生结束,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边缘效应有其稳定性,按边缘效应性质一般可分为动态边缘和静态边缘两种。动态边缘效应是移动型生态系统边缘,外界有持久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相对稳定,能长期维持其高生产力;静态边缘是相对静止型生态边缘,外界无稳定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1.3边缘效应的机理:

引起边缘效应的机理在于边缘效应的加成效应、协合效应和集富效应。

加成效应:任何生物在多维生态空间中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总是向着最理想的生态位不断进化,而群落交错区可以为生物实现理想生态位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生物增多。

协合效应:在边缘地带各种生态因子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成效应,还有一种非加成关系。任何物种对同一种生态因子的利用强度与其他生态因子的现有水平有关。对特定的物种来说,他们一旦与边界异质环境处于合适的生态位相”谐振“,各因子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协合效应。

集富效应:边缘地带是多种”应力”交互作用的地带,一般较各子系统更为复杂、异质和多变,信息量较丰富,因而刺激了各子系统中信息要求高的种群甚至外系统的种群向边缘区集结,此就是集富效应。

生物多样性

植物边缘效应的的概念就是基于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生物的变异和密度增加而提出的,即在不同植物群落边缘生物的变异和密度有增加的倾向。边缘效应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具有特定的价值,在这种特定的生境中期望有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原因是:在边缘地带会有新的微观环境,导致有高的生物多样性;边缘地带和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允许特殊需求的物种散布和定居,从而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生存,并增强了居群个体觅食和躲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允许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边缘效应造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使处于边缘的生物对外界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多样性保护

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自然景观格局,引起栖息地片段化、栖息地的丧失和边缘数量的增加,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边缘效应的利用和管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边缘效应作为普遍且客观存在的现象,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受到过不少生物学家的关注,但与研究较充分的群落内部生物多样性相比,有关边缘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研究工作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还有待于科技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

植物学

小孔扩散效率较高是和小孔存在边缘效应有关。水蒸气经气孔的扩散速率并不与气孔面积成正比,而与气孔(或面积)的边缘长度(总周长)成正比,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在任一蒸发面上,处于蒸发面中心的气体分子,由于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和干扰,向大气中的扩散速度较慢;在蒸发面边缘的气体分子则因相互干扰少而扩散较快。因此水分通过小孔扩散的量和小孔的周缘长度成正比,而和小孔的面积不成比例。孔愈小,周长与面积的比值愈大,边缘效应愈显着。这正是小面积的气孔能够大量散失水分的重要原因.

地理

由于区域分布、物质组成或能量结构不均匀所引致的地理流的变异、扰动、增强、减弱等一系列变化。它有不同的尺度和规模,如水平方向上的海陆交界、沙漠与绿洲交界;垂直方向上的地—气交界、平流层与湍流层的交界;经济结构上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交界、城市与乡村的交界……都能体现出地理边缘效应的强度、规模、方式与类型的不同。研究地理边缘效应是认识地理系统中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一个窗口。从整个地理环境的宏观意义上考察,只要存在着非均衡,就必然产生地理梯度,地理梯度发生最为显着的空间,即为地理边缘效应表现最突出的地方。清晰地判明通过地理界限的各类能量流和物质流,并与界限内相对均一空间内的能量流和物质流进行比较,是衡量地理边缘效应的基本内容。

电学

理想平板电容器的电场线是直线的,但实际情况下,在靠近边缘地方的会变弯,越靠边就越弯得厉害。到边缘时弯的最厉害,这种弯曲的现象叫做边缘效应。

对于螺线管的边缘效应,是指:越靠两端的区域,磁感线将越发散。

在涡流检测中,当线圈移近工件的边缘时,涡流流动的路径发生畸变,这样就会产生所谓的边缘效应的干扰信号,这种信号很强,在检测中可以利用一些电的或机械的方法来消除边缘效应的干扰。

摄影边缘效应

影像上某些密度失真,其产生的原因是冲洗过程中局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叫做边缘效应。它也叫做邻界效应(adjacency),或浓边效应(border)。这种效应产生在两个区域的边界之处,这两个区域接收了不同程度曝光,因此在冲洗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化学活度。通常,边缘效应是因为疲竭了的显影液或抑制性的副产品渗入到一个区域,减少了化学活度而产生的。这两个区域中曝光较多的是那一个区域的边缘内增加了显影,就产生了厚实的密度,这叫做“麦基线”。当麦基线处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共同区域的两个边缘之处——或者这条线围绕着一个很小的点的内侧边缘时——麦基线就合并起来产生一个综合的密度,这种现象叫做“埃伯哈德效应”(Eberhard effect)。曝光基本相同的两个区域的边缘之间显影减少,这种现象叫做“科斯京基效应”。这种现象表现为明显的两个影像之间的位移,或者位置相隔很近的物体影像(如平行线)变得狭窄。

平面色谱

在平面色谱法中,同一块色谱板基线上不同位置点上同一种物质,而产生边缘比移值大于中间比移值的现象。他是因为边缘的溶剂蒸发比中间的快,从而加速了边缘的溶剂迁移,让边缘比移值变大。他可以通过展开前的饱和来和点子句色谱板1cm来减小.

参考资料

边缘效应(Edge effect).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所.2024-03-05

“边缘效应”与中原文明的连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