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山村
柏山,位于黟县县城北郊,为范氏宗族聚族而居之地,流经县城的漳河与槐渠两水,将柏山紧紧环抱,每年春夏之交,洪汛季节,柏山村常常是四面环水的一座孤岛,据范氏族人介绍,范氏祖先迁居于此,是认定柏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四面环水,形为玉带,栖居于此,范氏后代必出高官。
区域位置
鉴于范氏迁居县时,势孤力单,怕有大家族与其争夺这块风水宝地,便让风水先生放出口风,说柏山四面环水,形为水牢,其它宗族住进去,便如投进水牢,后代祸患无穷,唯有范姓宗族的人可以住在此地,因为范为“犯”的谐音,犯人住水牢,天经地义。
范氏宗族这一宣传果然奏效,数百年来,柏山村居住的便只有一个范姓,而其它宗族大多因避讳而敬而远之。因为谁也不愿和犯人一起住在水牢里。
其实,当时人们也许没细想,就是犯人有谁愿生生世世住在水牢里,谁不想冲出水牢,自由自在地生活,而范氏宗族却在这里一代一代休养生息,这其中岂不有诈?
据范氏族人介绍,柏山,又名江柏山,而原名却叫“缸钵山”,村西有座小山,现为气象局所用,范氏祖先迁到柏山时,开始便是在此山下烧制陶瓷缸钵为生,故将此处称之为“缸钵山”,在黟县方言中,“缸钵山”与“江柏山”是谐音的,因此当范氏族人中的读书人不断增多时,人们开始感到将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叫着缸钵山实在太俗气,因此便取其谐音,称之为江柏山。
柏山居住的范氏,据宗谱记载,系范仲淹的后代,范仲淹为江苏吴县人,少年时,家庭贫困,范仲淹通过勤奋学习,在宋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后官到参知政事,在任其间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因保守派的反对,不仅未能实现,反被罢官。后在赴颍州区途中病死。范仲淹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善于诗词散文,著有《范文正公集》最为著名的作品莫过于《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世代传颂。
区域典故
范氏宗祠享堂中垂挂有范文正公的遗容,相传为范氏祖先从江苏省迁居黟县时携带而来。迁居的原因是因金兵南侵,吴县一带为南宋与金兵交战的战场。
范氏族人虽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因无生计而操起制作陶器的贱业,但他们精神上却时刻不忘是士族名宦的后代,以担当天下重任为奋斗目标。所以,尽管生计异常艰难,他们仍能做到勤奋读书,柏山村在黟县众多聚族而居的村落中并非大村,范氏族众人数也不多,但他们因读书成功进入仕途的比例却非常高。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读书人融入徽商行列,凭籍厚实的文化底蕴,使得他们在商界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谈到柏山范氏商人时,不能不谈一谈晚清徽商范蔚文。范蔚文幼年家境清贫,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抚育儿子,范蔚文的母亲历尽千辛万苦,虽然缠着小脚,每天都要经过村口长长的木桥去村外种菜,事母至孝的范蔚文,每天黄昏从私塾放学后,便赶到桥头去迎候母亲,接过母亲手中的农具。一次范蔚文的母亲在颤颤巍巍的木桥上给人让路时崴了脚,痛苦得泪流满面,范蔚赶来接母亲时,看到母亲坐在桥板上的痛苦状,放声大哭,范蔚文的母亲忍住痛,勇敢地站起来让儿子止住哭,告诉儿子说:“儿啊,你给我记住,徜若你以后发迹了,便拿钱来给我修一座石桥,方便过往的行人,也不枉为娘今天吃苦受累。”
范蔚文当时虽不满十岁,却牢牢记住母亲的话,他在家乡读了几年私塾,十三岁便到芜湖市学做生意,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苦心经营终于成为芜湖木材巨商,并在沿江一带开设多家钱庄。
范蔚文经商成功后,生活仍极其俭朴,然而为实践对母亲的承诺,他投巨资,将当年木桥改造成九孔石桥,并取名为“廉让桥”,以纪念母亲高尚的人格,同时,在县城建办义仓,备荒赈灾,施药救济穷人。考虑到自己从小因家庭贫因未能读什么书,他又出巨资创办私立“蔚文小学”,对于贫寒家庭子女给予免费入学。范蔚文的种种善举深得范氏宗族和黟县百姓的推崇。
谈及范氏族人时,还有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名叫范汉生,此人早年留学日本,七七事变前,曾任国民政府驻朝鲜汉城总领事,后又为驻汉城各国领事团总领事。“七七事变”后,东三省交通阻断,范汉生遭遇日本人软禁,逼其发表拥戴日本军方的声明,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范汉生中风,日军方将其送回国,先交给汉奸王克敏的临时政府,后又将其移交给汪精卫的临时政府。范汉生病情稍有好转后,被汪伪政权派往日本驻神户总领事。据说,范汉生一直推托自己身体不好,不肯为日本人卖力,所以抗战胜利后,汪伪政权的官吏大多受到了惩处,而范汉生归国后却一直赋闲。建国后,虽历经一些政治磨难,但最后是病逝北京市,也算是善终。其后代多有建树,好歹没有辜负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