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冯炎

冯炎

冯炎(1924.10~)又名声炎。浙江乐清市人。1949年中国美术学院(即中国美院)本科山水专业毕业。

人物简介

从事山水画研究、创作、教育70年。潘天寿郑午昌黄宾虹诸乐三大师之弟子。历任杭州市美术教研大组组长,西湖国画教研班教授,西湖画院副院长,杭州艺友美专校长,杭州青年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老年大学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浙江省老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虹昌画院院长,浙江省第三届美术家大会代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院今艺社理事长等。近千件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被收藏、选入画册。潘天寿评道:“声炎作品厚重,笔墨色彩兼长。”中国美术学院五十年代校友会道:“如今,他的作品反映了在艺术上有了自己的面貌。他的作品浑厚雄伟,笔墨色彩很好,尤其是黑白的作品画得很随意。”陆俨少说:“冯炎作品非常传统又非常现代,自俱特色。”欧阳希君称:“其作品传统中见现代,非常老辣。收藏冯老的作品很有价值”。他编写过山水画论四册,举办过个人画展九次,获得了专家与观众的好评与喜欢。现专事创作。曾获国务院新闻办、中国文艺网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二次优秀奖、一次特别奖。早年艺术设计,获毛泽东表扬。辞条收入《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华人物辞海》、《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学艺履历

冯炎年轻时就读国立艺专,师从潘天寿郑午昌黄宾虹诸大师。这次展出的作品大都是近年所作,用笔老辣,传统而又现代,别开生面。近代中国画,走过的是一条曲折又艰难的道路。从清末的反省传统,到后来的洋为中用,有关改造中国画的话题百多年来从未断过。到上世纪80年代最为激烈,对于中国画的认识达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一部分人认为西方绘画的写实才是中国画应走的道路,认为中国画的写实还远未写够。另一部分人又认为西画的抽象才是中国画发展的方向,抽象才能凸显个人才华和精神世界,才是艺术。其实这些问题先辈们已有过精辟的结论。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可见中国画对于形与意、这个精神与物象的关系早有精辟认识,正是由于对这种辩证关系的高度把握,中国画走了一条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的写意道路,既不完全写实照搬生活,又非完全抽象搞得不知所云。在对山川物象的摹写中,得出了天地间宇宙自然次序的本质。又在笔墨中体会到了一种本质的次序。在两者的结合中,中国画脱离了对客观物象的模拟,向表现自我心灵意蕴、走进物象生命的更高层次发展,完成了由现实的虚幻向心灵的实在的转变。所以说,要说抽象,中国画是最抽象的。因为笔墨本身就是可以脱离物象、拥有独立生命、寄寓画家情感的载体。说到具象,中国画又是最具象的。它超越时空对物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提炼,保留了物象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不仅使人一望便知,而且还具有生命和情感,既是物象的真实写照、又非物象的真实再现。可以说是比实物更真实的具象。将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山川万物的热爱,在主观线条的飞扬流动中得以展现,表达了中国文化对于美的追求。

194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系山水专业本科的冯炎,其绘画正表现出这种文化和精神上的中国气派和中国气质。展现了中国绘画对于物象本质的把握和富于创作性的表现力。鉴于中国画坛“西风”盛行,他七上雁荡,在真山真水中体会中国绘画对于山川物象的理解与追求。力举继承传统创新求变的大旗,较好地解决了形与意的关系、气韵与笔墨的关系,在看似松散的空间中写出了深意。在体用上有突破有创新,在放弃了对形的界限的刻意追求后,将物象融化于抽象的笔墨符号之中,创造性地将传统法归纳为“石纹皴”和“树形皴”,为进一步解放笔墨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规律的道路,使皴法与形合为一体,直接成为物象的主要表述手段。用最质朴、最本质、最简单的艺术语言,完成了由“天即是我”到“我即是天”的转变。使绘画成为他思想感情的最大表白。使画面在平稳静逸的形式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动感,于虚中求实,表现出中国艺术道、舞、空白的意境结构之美。冯炎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山水画家,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他从事山水画创作、研究、教育已有70多年,为山水画走向今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画,具有独特的开卷魅力,他的作品笔墨色彩兼长、老辣秀丽,自俱面孔,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