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唐小虎

唐小虎

唐小虎,男,1972年出生,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信息论成都分会主席。2003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7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2011年当选四川省第九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在序列编码领域做出基础系统性工作:开创了低/零相关区序列设计新领域,是低/零相关区序列概念的提出者之一,建立了整体性理论,以其姓氏命名的理论界是判别该类序列优劣的国际通用准则,目前低/零相关区序列已被纳入全球LTE标准;突破Z4序列设计的 单向性,新构造出7 类最佳序列集,占目前已知最佳Z4序列集7/10,打破其研究10余年来停滞的局面。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信息与通信领域最顶级旗舰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该杂志在电子工程领域947种国际学术期刊中排名:特征影响因子第1,论文影响子第6,影响因子第13)32 篇,被SCI收录论文6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用50余次。

正文

唐小虎教授在序列编码领域做出基础系统性工作,标志性成果如下:

1. 提出了低/零相关区概念,开辟了低/零相关区设计的新研究方向,建立了低/零相关区从理论界到序列设计、从一维序列到高维阵列的整体性理论,被国际知名学者以其姓氏命名的低/零相关区序列的理论界“Tang-Fan-Matsufuji界”,已成为判别低/零相关区序设计优劣的国际通用准则,而零相关区序列已被纳入全球标准LTE;

2. 在国际上首次突破Z4序列研究的单向性,打破了其研究10余年来停滞不前的局面,得到了7类新的最佳Z4序列集和2类新的最佳二元序列集,占目前已知最佳Z4序列集和二元序列集7/10和1/4;

3. 利用交织技术于d-型序列,构造出世界上第一例兼具高线性复杂度和三值相关特性的多相序列,是自1970 年经典结果以后首类三值相关的多相序列;

4. 推广了经典的优选m-序列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最佳序列对的概念,得到了12类最佳序列对;

5. 得到了一大类具有最大代数次数、最佳(快速)代数免疫性质的平衡布尔函数,而且在已知的该类函数中具有最大的非线性度;

6. 构造了多类新的Bent函数,解决了关于Bent-Negabent函数代数次数的最大值及构造具有高代数次数的Bent-Negabent的公开问题。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SCI 收录论文60余篇,论文被SCI 他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用50余次。

研究成果得到美国工程院院士Paulraj 教授和美国两院院士Golomb 教授等的正面肯定和详细评述,2007年应Golomb 教授的邀请在洛杉矶SCC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

学习与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88-1992 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学士

1992-1995 四川大学理学硕士

1998-2001 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5-1998 四川大学数学系,助教、讲师

2001-今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2004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机工程系,副研究员

2007年应Golomb教授的邀请在洛杉矶SCC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

2007-2008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 Ulm),洪堡学者,客座教授

荣誉奖励

1. 2003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 200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 2006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4. 2007 德国洪堡学者

5. 2011 四川省第九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6. 2013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 2014 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学术兼职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成都信息论分会主席、IEEE会员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委员

2008/2010/2012/2104年国际期刊IEICE 特辑 Signal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传播学客座编辑

IWSDA 2007/2013程序委员会主席(Program Chair)

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TPC Member):SETA2014(澳大利亚)、SETA2012(加拿大)、IWSDA2011(中国)、APCC 2010(新西兰)等等

出版著作

学术著作

唐小虎著,《低/零相关区理论与扩频通信系统序列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ISBN:7811042177。

代表论文

1. Z.C. Zhou, X.H. Tang, X.N. Niu, and P. Udaya, “New Classes of 频率Hopping Sequences With Optimal Partial Correlation,”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 58, no. 1, pp. 453-458, 2012.

2. X.H. Tang and T. Helleseth, “Generic construction of quaternary sequences of period 2N with low correlation from quaternary sequences of odd period N”,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 57, no. 4, pp. 2295-2300, Apr. 2011.

3. X.H. Tang and P. Udaya, “On the noncyclic property of sylvester hadamard matrices,”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 56, no. 9, pp. 4653-4658, Sep 2010.

4. C. Ding and X.H. Tang, “The cross-correlation of binary sequences with optimal autocorrel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56(4): 3605-3612, Apr. 2010.

5. X.H. Tang and G. Gong, “New constructions of binary sequences with optimal autocorrelation value/星等,”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 56, no. 3, pp. 1278-1286, March 2010.

6. X.H. Tang, T. Helleseth, L. Hu, and W.F. Jiang, “Two new families of optimal binary sequences obtained from quaternary sequences”,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 55, no. 4, pp. 1833-1840, 2009.

7. X.H. Tang and W.H. Mow, “A new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zero correlation zone sequences based on interleaved perfect sequences”,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54, no.12, pp. 5729-5734, 2008.

8. X.H. Tang, and W.H. Mow, "设计 of spreading codes for quasi-synchronous CDMA with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EEE Journal on Select 面积 in Communications, vol. 24, no. 1, pp. 84-93, 2006.

9. X.H. Tang and P.Z. Fan, “A class of pseudonoise sequences over GF (P) with low correlation zone”,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47(4): 1644-1649, May 2001.

10. X.H. Tang, P.Z. Fan, and S. Matsufuji, “Lower bounds on correlation of spreading sequence set with low or zero correlation zone”,电子器件 Letters, 36(6): 551-552, Mar. 2000.

主要研究方向

1. 编码技术及其应用

2. 分布式存储系统

3. 信息论及其应用

4. 网络信息安全

参考资料

唐小虎.西南交通大学.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