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阳镇
碧阳镇地处黄山市黟县南麓古盆地,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的轴心地带,距黄山仅 40余公里,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5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原碧阳镇、碧山乡、西武乡合并为碧阳镇。全镇辖17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5万,国土面积120余平方公里。
碧阳概况
碧阳镇地处黄山南麓古黟盆地,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的轴心地带,距黄山风景区仅40余公里,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5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原碧阳镇、碧山乡、西武 乡合并为碧阳镇。现辖17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5万,国土面积120余平方公里。党员1800余名;外出务工5000余人;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龙头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14家。
该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景色怡人。至今仍保存着数十处古街、古桥、古渠、古井和近800余栋明清古建筑。有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的国家4A级景区---南屏村、关麓村;有宅体相通、造型精美的关麓“八大家”;有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之意境的三国古战场淋沥山;有著名晚清书画、篆刻大师黄士陵的故乡---黄村;有罕见的宋代私家园林南宋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汪勃的别墅---培筠园遗迹;有风光秀美、民风淳朴的“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五里、深冲……近年来,该镇先后荣获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全省优秀基层党委、全省第二批、第三批选派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全省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
2011年,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城镇突破、旅贸活市、农业富民、社会和谐”的战略思路,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实现了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旅游发展气象更新,民计民生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增加值3 .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43%;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006万元,同比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同比增长39.72%;招商引资共到位资金7.7亿元,同比增长19.7%;接待游客237.78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1.02亿元、旅游总收入9.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79%、32.83%和26%;农民人均纯收入6875元,增幅15.01%。
碧阳镇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争当崛起先锋、共创和谐碧阳为己任,以“打造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总体目标,以“着力提升在全县乡镇中的首位度和在全市乡镇中的位次”为发展目标,以“推进科学发展,打造全县旅游集散中心和综合实力强镇”为发展任务,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把碧阳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城镇品位高、生态环境美的中心城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碧阳大跨越发展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碧阳热忱欢迎八方宾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建制沿革
碧阳镇为黟县县城所在地,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处漳河之滨。北界的柏山、石村;南岭的瑶山村、钟山、田川、余光、五里、姚村;东毗马道、倩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东岳山,海拔274米。碧阳镇,自宋代建为县治,旧称“县街”。县城尚保护有始建于南宋的通济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程氏宅以及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碧阳书院和清代民居等。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古居座落在城中北街,清代以前划为一都,设有地保,后改为联保。
民国28年(1939年),城区两个联保并改为碧阳镇。民国29年(1940年),改
称临漳镇。民国32年(1943年),复称碧阳镇。1949年4月29日,黟县解放,碧阳镇划分为四个行政村,1952年,改称为四联镇,1954年,复称碧阳镇。1965年,改称向阳镇,1983年复改为碧阳镇。全镇面积4.8693平方公里,折合7304亩,其中耕地面积1771亩。辖3个居民委员会和南门、郭门、西街、倩村4个村民委员会,16个村民小组,38个居民小组,共1380户,11311人。1992年2月碧阳镇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城郊的红旗乡并入了碧阳镇。是月,相应成立了镇政府区划调整筹备组织,至1992年10月召开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镇政府领导班子和政府机构延续到2004年12月。
2005年1月,由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原西武乡、碧山乡又并入了碧阳镇管辖。同月,成立了镇政府筹备组。4月,镇召开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人民政府。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黟县委员会,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黟县人民政府、黟县政治协商委员会以及县直、部、委、办、局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都集中驻设城区。
县城属于碧阳镇境内,主要街道在漳河两岸,是县内集市贸易中心。县城古街有:县前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门街、麻田街。县前街(现名直街)为主街道,与北街相接呈“丁”形,是古今的商业区,向为闹市。店房均是典型徽派建筑的传统建筑,店面排门,厚约4厘米;铺面敞开,一览无余。东街、西街、南街、郭门街、麻田街为住宅区,间设店铺和栈房。
城中街道的路面全用长条花岗石板横列铺设,阔不过4米,窄道仅2米左右,往昔两轿相遇,必有一轿让至屋檐下才能通过。
城中里弄,纵横交错,只能徒步,轿、马难行,有的巷弄不足1米宽。全城共有里弄73条,是民居的聚集点。县内公路由此通向各乡,向南的黟(县)渔(亭)公路,连接慈张干线,通向屯溪区、祁门县等地;向北的黟(县)石(台)公路,通至安庆市、青阳县等地;黟(县)太(平)公路,通至太平。城区除县办工业企业外,镇办工业日益发展,有镇办缫丝厂、捻线厂、车木厂、电机车辆修配厂、宾馆、粮食加工厂等私营企业。
经济发展
碧阳镇以市场经济为杠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创优为先导,坚持围绕旅游办农业,立足效益抓调整,重点发展生态型、观光型和科技型等新型农业产业项目。现已初步形成蚕桑、水果、茶叶、紫竹、蔬菜、优质油稻等 6大颇具镇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其中蚕桑基地面积15000亩,水果基地面积2000亩,高效密植茶园面积2500亩,紫竹基地面积1500亩。蔬菜基地面积500亩,水田面积27000亩。一个集约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正向全镇辐射形成。
产业结构
作为黟县的工业重镇,碧阳镇始终把发展茧丝绸业、旅游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已建成规模以上企业 8家,年产值3.6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被列入省“861计划”的黄山旅游商品工业基地,现入驻企业19家,总投资已达2亿元。作为该基地项目规划新区之一五东殿工业新区项目也已正式启动,一期投入1500万元,征地750亩,年内将完成园区规划和征地工作。今后,碧阳镇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将该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基础建设
碧阳镇以发展第三产业和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立足“世界遗产”、“世外桃源”两大优势,围绕“改善旅游接待能力、开发城区旅游项目、加快县城东扩西延”三个方面,推进城区 深度开发,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充分发挥县城辐射牵动作用,该镇先后完成教育、卫生、文体等一批公益设施建设和镇区道路改造及亮化、美化;并成功实施了城西新区、马道路、翼然路、过境公路等旧城改造项目和黟县宾馆、中城山庄扩建等旅游接待设施项目的建设,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小城镇功能日臻完善。
历史文化
山清水秀风光美,乡久村古民风淳
碧阳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景色迷人,境内尚保存着数十处古街、古桥、古渠、古井和近 800余栋明清古建筑。其中 迷宫式古建筑群南屏是《菊豆》、《大转折》、《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的拍摄地,俗称为“中国影视村”;关麓“八大家”宅体相通、造型精美,实为徽州古民居所罕见;三国古战场淋沥山徒壁悬崖,山清水秀,又有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之意境;桃花源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区风景优美,特色鲜明,区内的五里、深冲两村还被授予“全国文明生态示范村”称号。碧阳镇正努力发挥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改善旅游接待设施,真正让旅游牵动战略为碧阳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旅游资源
茶业第一村深冲村
黄山市碧阳镇深冲村位于黟城北郊、与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接壤,是黄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黄山市生态村。
全村有6个村民组、215户、678人,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拥有茶园1200亩、果园300余亩、竹林等经济林360亩、水田482亩、旱地127亩。该村以茶、果为主导产业,各业均衡发展,是一个典型农业生态村。其地产的各类无公害、无污染茶已在国内各大中小城市走俏,茶业总产值已接近480万元,人均纯收入已逾4300元。
深冲村以打造“黄山新农村亮点村、中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黄山茶业第一村”为目标,通过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摸索出了一条“以茶为主、以果为辅、借茶兴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一是因地制宜定规划。编制了“深冲新农村建设规划”,已全面实施入村景观大道、深冲茶湖、园区旅游步行道、茶园喷滴灌及村务活动中心大楼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冲生态休闲农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编制中。二是突出重点抓增收。坚持走“靠规模要效益、靠质量树品牌、靠品牌拓市场”之路,积极培育引进优质无性良种,大力推广高效栽培、低产改造技术,普及使用农家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促成茶叶产量、质量的提高和升级。三是加强培训促革新。在成立茶叶协会、建立协会经纪人队伍基础上,通过举办优质茶栽培、科学兴建沼气池等新农村建设技能培训班,逐步建成了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梯队。已有3名茶业经纪人先后受到省、市、县表彰。四是强化建设展新颜。村内通讯、交通方便快捷,已安装有线电视190台套、固定电话190门、移动电话160部,并实现了宽带上网,村内道路硬化已完成3公里;有170户使用上了太阳能、80户使用上了甲烷,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工程也已全面完成。
桃花园中五里村
五里村位于黄山市黟县县城近郊,紧邻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全国十大魅力名镇——西递村、宏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该村四个村民组,近500人口。全村桃园面积1100余亩,是一个以种桃为主的水果专业村。
阳春三月,春笋露尖、柳树吐嫩、桃花飘香,而到了6月初,桃树上挂满了诱人的鲜桃,整个桃园果香四溢;置身其中,往往让人流连忘返。该村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水果经济效益,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农科教示范村”、“全省绿化百佳村”、“黄山市生态文明村”、“黄山市环保生态村”等称号。2006年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近几年来,该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打造桃产业,引进“安农水蜜”、“中国沙红”“牛心桃”等优质新品种,多次聘请省果树专家到村授课,并聘请高级园艺师吴剑权担任技术顾问,推广果树栽培管理、低产果园改造等技术,通过施用农家肥,使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提高了水果的产量和质量,生产绿色无公害水果。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2005年水果总产量达到1600吨,总产值170万元,人均产值3500元,人均纯收入4330元,其中水果业收入占60%。
目前该村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积极引导农民围绕桃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五里建成高标准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优美农村观光园区。
三都位于黟县县城的北郊,距县城5公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新安志》记载:隋开朝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为歙县,设州治于此。境内峰峦叠嶂,山清水秀。有“三都八景”,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北宋政治家汪勃、清代书法家汪联松、近代教育家汪达之的故里。现还保存有明清时期古民居、聂氏宗祠300余处,有宋代私家园林遗址一处,清代古塔一座,是黟县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山清水秀风光美,乡久村古民风淳。境内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0%,是漳河源头,拥有小(二)型水库三座和体现现代农业风貌的千亩桑海,处处展现悠然恬静的乡村风情。这里交通便利,通讯畅通,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中国影视村
------南屏探访“桃源之珠”-------关麓 南屏村位于黟县肥西县四公里处,因村南有犹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庄始建于元代,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的上千号人口,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聂氏宗祠,并依序排列在一条约200米长的轴线上。宗祠规模宏传,家祠小巧玲珑,组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古祠堂建筑群,是现代人了解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博物馆。同时这个村的300多幢明清民居古建筑,沿着72条巷弄分布排列,组成了一个如迷宫似的飘荡。不要说古祠堂、古民居,单就这些层层叠叠、回还往复的巷弄,就要迷倒无数游人。
说南屏是“中国影视村”,那是因为名导演、名演员在这里共同创作出了多部享誉国内外的名片-----《复活的罪恶》、《大转折》、《菊豆》、《卧虎藏龙》等等。许多当年拍摄时的花絮剧照、许多拍摄时搭制的场景和道具都留在了这里,成了南屏诱人的另一景。
关麓是天宝名臣汪华的后裔聚族而居的地方,建村已有千年历史,因地处武亭山麓和被称为“西武雄关”的西武岭东麓而得名天堂赛因为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县、安庆市、江西省等地的主要官方驿道通过该村,故又名“官路”。
关麓的特色是它的主要建筑君为汪氏八个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其建筑自清顺治帝始,前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共建有楼房16幢、四合屋2幢、学堂厅和书斋各1幢,占地约6000平方米。“八大家”并不仅仅是“八大间”,它是整套布局合理、设计灵巧、建筑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筑。每一个单元系列各有风格不一的正屋’偏厅、厨房及庭院,自成一体你是不各单元之间又相互联通,要上楼下均有门户串接,从而使“八大家”形成一个整体,其结构的别致,在徽州古民居中是极为罕见的。不要说外人进入“家中”中如入迷宫,就是在“家”中长大的人也很少有确切了解其中的全部结构的。
所以当我们走进关麓村的每一个“家”的时候,已经完全分不出个伯仲高下、东西南北;它们的浑然一体而又各有千秋让我们一遍看不够,还想多次来此细细品味。
关麓当然是“桃花源”里最精巧的珍珠之一。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参考资料
碧阳镇.黟县人民政府.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