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竹山
盖竹山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南。因满山翠竹,郁郁葱葱,故又名竹叶山。顶有两峰,一如腾龙,耸立双岩似龙角,一若奔狮,两石开裂如狮口,遥遥相对,人称“龙狮相凑”,“奔狮峰”上有一石洞,洞前翠竹覆盖,故名盖竹洞,又名杨洞。
简介
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为道教“第十九洞天”,名日“长耀宝光洞天”,洞内昔有道观,后渐被毁,现仅存石井、石床、石室、石砚、石碑等名胜古迹,洞后崖壁滴水不定,人称“圣狮灵涎”;洞外奇岩怪石,各具景致;洞右悬崖如削,峭壁千丈,形如琼楼,故有“丹风楼”之称;洞北悬崖耸立,壁岩上刻“天门”二字;洞东山上茶园以盛产“盖竹名茶”称著,为江南古茶园之一。
盖竹洞
盖竹洞,坐落在临海市汛桥镇下路坑村,相传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九洞天。盖竹洞古时又称仙人洞,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自汉至晋,曾有道家高人入山修炼。早在汉代就有道士陈仲林等四人在山中修道,后传说其得道升天。晋时有道人许迈于盖竹洞创石室,后改名栖真观。明代临海地理历史学家王士性《广志铎》云:“临海南三十里,第十九盖竹洞,为长耀宝光之天。”曾在五代十国任过宰相的道士杜光庭,在道书上写着三十六洞天,称盖竹洞为十九洞天。今年初夏的一天,我怀着一种好奇兼休闲的心情,走进盖竹洞。
从市区驱车,经汛桥镇,往蒋山方向,过程家村、白岩下村,至洋岙村。洋岙村位于一山坳的坳口,村口道旁一条小溪边,有一株虽不粗壮也不繁茂的古樟,却也枝残婀娜,看树干上挂着的古树名木保护牌,已有350岁的“高龄”;不宽的小溪中,有石制丁步,与古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道路另一侧,有一座“朝文三级电站”。过洋岙村,沿小泥小道左拐,顺山岙边蜿蜒前行,路边不时可见成片的枇杷林,枇杷树上已挂满果实。至下路坑村,只有路边的古旧的农舍,见不到农人,也没有农家常有的犬吠。道路两侧竹木相夹,十分幽静。山涧里,流水哗哗啦啦;涧边水田中蛙儿竞相鼓鸣,更衬出了山岙的宁静。小道左侧山脚,有一座盖竹寺,沿小寺边的山道上行,就可前往盖竹洞。
据说,汛桥镇西边有座山叫洋山,该山麓村庄就被命名为洋岙村,因盖竹洞自洋岙村而入山处幽,当地人故又称之为洋岙洞。从盖竹寺沿石块垒筑而成的山道往上攀爬,过农舍,抬头可见高高的山顶有一块陡立的岩峰。见道旁有农人有劳作,顺便打探,证实盖竹洞当地都称为洋岙洞,说不用半小时就能到达。对于已惯于驴行的人来说,这点山峰,这点距离和高度,当然算不得什么,于是我抬腿就往山上走。山势比较陡峭,山道石阶左折右拐,几无平缓之处。沿途是茂林修竹,初夏时节,满山苍翠。道边,一路的大大小小的槭属,虽不及永丰茶辽枫树的粗壮古老,但也众多繁密,若逢深秋时节,满目火红,别有一番风景和乐趣。
不知是天气使然,还是身处深坳幽林中之故,倍感凉爽。据传,因山上盛盖孟宗竹,终年翠色常新,春光不尽,“有竹如盖,故以为名”,山因竹而名为盖竹山。一路走来,不时有连绵成片的翠竹,可谓名副其实了。远山近处,满目苍翠,一派生机。清新的空气中,还带着一丝树叶蓬勃的青香。山道边的树丛中,各式鸟儿竞相鸣叫,远近高低、此起彼伏、婉转动听,好似鸟儿的世界正举办音乐盛典。陶醉之下,作为一个贸然闯入的不速之客,心情大好,也禁不住和着它们动听的鸟叫,吹起了口哨。相比鸟儿的婉鸣,我的口哨声显得十分干涩难听,但却掩饰不了我的开心。
山道石阶古朴而整洁,路边的树丛里,不时有小动物悠然而过,小动物灵动而敏捷,应该是山兔或是松鼠吧。只见它们身影晃过,随后就见树枝轻微晃动。走到半途,稍息。回望对面的青山,也是“半山孟宗竹半山松,竹林深处景色浓”,一目青黛。最奇的是西面的一座山,酷似一只静卧之猴。山峰的形状与猴头十分神似,远远望去,甚至能见到“猴”的一双眼睛,真是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鼓作气往上走,清凉的早晨,我已是满头大汗。转眼来到一片竹林中,翠竹掩映之中,隐隐中一座建筑,就是盖竹洞了。一看时间,从山脚到山洞,爬上海拔不到500米的盖竹山,用了才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呢。
山洞外,立着一块“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盖竹洞”石碑。走过一座二层的廊屋,依山崖而建的就是盖竹洞了。
盖竹洞,前临深涧,左边的峰崖若香炉,右边的石壁峭立若宝剑指天,所谓“左挹北京香山公园香炉峰,右峙宝剑岩”,“高嶂翻空作狮蹲,呀然张口开巨谷。”盖竹洞即栖真观便建在狮口之内。洞外前殿平面三间半,二层建筑;顺前殿右侧拾级而上,一侧立有一碑,记录龙门真宗第二十三代传人、黄岩金清劝劳村人、1984年起任盖竹洞监院的徐宗达(1926-2007)道长之事迹。
洞前东南筑有围墙,洞门上书“盖竹洞天”四字。走入洞门,是洞内大殿,平面三开间。前洞宽大开朗,岩壁如削;神台上,供太乙真人、真武大帝、雷祖大帝、吕洞宾等。前洞右边,立《盖竹洞碑记》额《盖竹山长耀宝光道院记》石碑一块,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礼部侍郎天台齐召南所撰、牟正鹄书并跋,碑文是因盖竹道士袁阳月所请而作,述其胜概,记其历史,惜碑左上角有大面积残损。后洞顶岩不时有岩泉落下,滴滴答答,人称“圣狮灵诞”。清冯赓雪《台南洞林志》有云:“洞中宽敞,灵异幽奇,其中岩泉点滴,东西无定,人每以手承之,以瑞应。”我也以手接之,以求吉祥吧。
游人香客不多,洞内有一道人,静坐于桌前,负责接待香客。道人是本地大田人,姓杨,是从临海城关城隍庙过来的。从与杨道士的攀谈中得知:栖真观现有三名道士,还有另两位来自广东省和温州市。洞门左侧,悬一口钟,杨道士称,原来观内有一口巨钟,大约有一千多斤,但在文革破四旧时,不要说钟,就是连庙宇建筑,也被捣毁一空。还有一位道士,七岁就在观中,文革时观毁人走,被赶下山,现在已是之年,昨天因为有了玄孙女刚来山上还愿。据杨道士介绍,上盖竹洞,另有一径,是从蒋山上山,山道平缓,却要远很多,大约有十里地。我想,那条道应该适合驴行吧,有空不妨一走。
道人桌前,有一叠打印的《盖竹山简介》,免费奉送,让游人对盖竹山的人文历史多了一份了解。“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台州市种茶历史悠久,盖竹山与临海茶叶也有渊源。盖竹洞东边小山上有古茶园,汉时葛玄始植,产盖竹名茶。清《浙江通志·物产》记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因葛玄被奉为太极左仙翁,所以茶园被称为“仙翁茶园”,这是有史可查的浙江省较早种植茶叶的地方之一。
盖竹山竹旺林密,风景幽美。据记载,宋代知府唐仲友、清代冯赓雪等名人,都曾游过盖竹洞。王士性在诗中赞美盖竹洞:“宇内洞天三十六,玄都仙伯纷相逐。我闻此洞多素书,葛洪谓是神仙居。”齐召南在《盖竹洞碑记》中描述:“台郡城南三十里,有盖竹山,土人呼为竹叶;有洞幽深,呼为仙人。自天门峰高插霄汉,十数里层峦叠嶂,蜿蜒翔舞,迥旋起伏,钟秀于是。”
竹翠林幽,空气清新,幽静安宁,离市区也不远。盖竹山确实是人们繁忙之余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人文历史
修炼养生
盖竹山,汉代有道士陈仲林、许道居、尹林子、赵叔道四人在山中修道,传为得道升天。
葛洪(283—363),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省),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晋永康元年从葛玄的弟子郑隐学,悉得其法。曾于临海的盖竹山修道、炼丹。东晋时王世龙、赵道元、傅太初三人均为得道之人,同时居盖竹山。
东晋时句容市人许迈,居盖竹山盖竹洞修炼养生之道。许迈,字叔玄,曾拜王世龙为师,博学多才,善于文章,性好清静无为、养生之道。许迈于盖竹洞建“栖真观”,生平与王羲之交好,常有诗书往复。
元、明、清道观时有兴废。
光绪中,道教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传人理全来此静修。民国时(1912—1949)林诚寿主持道务,观内有道士七人,每日约有百余信道者前来参悟。
“文革”时毁,1980年盖竹洞口道观陆续重修。2006年12月,临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盖竹洞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诗文
北宋政和八年(1118),重建道观,宣和元年(1119),始有“真栖”额,南宋淳熙八年(1181),台州市郡守唐仲友游此,写下文章:
天门发秀万马下,水口离立群峰稠。
瀑泉对面深绝壁,宝剑却依丹凤楼。
溪声喷薄雷震动,石色古怪神剜。
洞天呀含风飕飕,香炉峰下蛟龙湫。
中岑特秀小为贵,左右旌节森戈矛。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